理论教育 蓝金生与南盛里-樟林村改编

蓝金生与南盛里-樟林村改编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谈起樟林,人们就会油然地谈起一代巨贾蓝金生及其豪宅——南盛里;一谈起南盛里也就会油然地历数起“蛤蟆盛”的轶事来。贫困的生活,求生的欲望,激发了蓝金生的勇气,跻身于“下南洋”行列,漂泊到了新加坡。但蓝金生并不满足,又买了一艘轮船,自己运载货物,来往新加坡暹罗之间,与欧洲商人抗衡。

蓝金生与南盛里-樟林村改编

一谈起樟林,人们就会油然地谈起一代巨贾蓝金生及其豪宅——南盛里;一谈起南盛里也就会油然地历数起“蛤蟆盛”(蓝荣盛,又名蓝春晖)的轶事来。

蓝金生(1868—1921),十岁时,贫病交加的父亲亡故,母亲靠纺纱织线,或为人家做杂工,挣几个钱度日。十五六岁了,人瘦且矮,给人帮工,都被人嫌弃。贫困的生活,求生的欲望,激发了蓝金生的勇气,跻身于“下南洋”行列,漂泊到了新加坡

蓝金生

那时候的新加坡,商业尚不发达,蓝金生每天摇着小艇,跟海上船舶互通有无。凭着忠厚老实,诚信公平,人们乐意与他交易。再加上勤俭节约,铢累丝积,不久就积下一笔资金。有了启动资金后,蓝金生上岸开了一家栳枳店。又因为听说暹罗栳枳需求量很大,蓝金生就到暹罗联络同乡,合资创办“裕盛廊”,在新加坡创办“裕盛栈”,跨国发展贸易。由新加坡运栳枳和糖到暹罗,从暹罗寄鱼干大米来新加坡。蓝金生眼光独到,生意很快扩展,不久发展到八九行。但蓝金生并不满足,又买了一艘轮船,自己运载货物,来往新加坡暹罗之间,与欧洲商人抗衡。

以前新加坡的米业全部是福建商人经营,米价涨跌也由闽商说了算。蓝金生创办的“信盛”和“裕昌盛”米行,打破了闽商一统的格局,为随后而来的潮商争取了空间。没几年,潮商闽商势力均衡,既能为更多的“番客”提供就业机会,又培养了米业界人才,这都是蓝金生的功劳。米业经营有余力后,蓝金生又拓展糖业业务,亲自代理福建糖。后来又在新加坡创办“裕德号”,在香港创办“裕德盛号”,在暹罗创办火较榨糖等业。

1906年,蓝金生与陈松亭等在新加坡组建“四海通银行”,发展华侨金融事业,随后又在汕头开办“蓝裕锦银行”,在东里等地设“再昌盛饷当”及“保荣隆银号”。

蓝金生不仅在新加坡建了金生街作为商场(这条街现在仍保留金生街之名),购买了一座玻璃山,投资建设新加坡电信局,还参加投资苏伊士运河开发。在暹罗,蓝金生又在曼谷建蓝裕盛火船坞,在火船坞两旁建裕盛巷民房,出租给到暹罗谋生的潮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欧洲各国忙于战争,物资紧缺,蓝氏抓住大好时机,联络暹罗侨商,租货轮运输,调剂物资于欧洲各国,获巨额利润。

此时,蓝金生所经营的糖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电讯业、苏伊士运河股份……真是百业俱兴,利路宏源,蓝金生因此成了东南亚一带的巨贾,成了20世纪初潮汕屈指可数的富豪。

蓝金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1905年,他和一些爱国华侨一起,组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为新加坡的华侨事业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清宣统元年(1909),华东数省大水灾,灾情严重,清政府派员前往暹罗、新加坡等地募捐赈灾,蓝金生捐巨款救灾,受到清政府的褒奖,赐赠大夫衔,故南盛里所建五座大院皆命名为“大夫第”。(www.daowen.com)

蓝金生自小家贫,无钱读书,深受“无文无墨”之苦。他除了让9个儿子2个女儿都上学读书外,1906年,还在新加坡倡建新加坡端蒙学校,使侨居新加坡的华侨子弟能入学读书。后来成为散文大师的秦牧在新加坡时,就曾就读于这所学校。南盛里行将竣工时,蓝金生即着手腾出地方办学校,学校还未建成便去世了,后来他的遗愿由大儿子荣盛完成了。

锡庆堂拜亭 陈琦/摄

光绪二十六年(1900),蓝金生在樟林文祠旁銮园创建了“乐观戏院”,该戏院设800多个座位,并划分男、女座。乐观戏院是澄海历史上最早建成的戏院。

同年,工程浩大的南盛里动工了。南盛里原是一片海围滩地,俗名“布袋围”,占地约80亩。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民国七年(1918),历18年建成。

锡庆堂前照壁开有9个窗口陈琦/摄

1921年,正当蓝金生的事业大发展、财源广进时,蓝金生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回乡养病不久就去世,终年只有53岁。由他一手开创的兴旺事业和庞大家业失去撑舵人,蓝氏企业从此走下坡路。

如今樟林仍流传着蓝家的许多逸闻趣事。有一则颇能体现他的节俭精神。传说有一次蓝金生从樟林坐轿到东陇,给了轿夫一个银元,轿夫说:“阿爷,以往阿舍(少爷,指其儿子)都是给两个银元的。”蓝金生说:“阿舍的父亲会赚钱,所以阿舍给两个银元,阿爷的父亲不会赚钱,所以阿爷只能给一个银元。”[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