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的神庙,在樟林港诞生之初便携带着海洋文明的基因,所以在被供奉的神明,也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位于古码头东面的观音庙,供奉着南海观音以及潮汕当地的福德老爷。特殊的是,樟林有4处天后宫,供奉的正是被视为庇佑海运兴旺的神明。
樟林最古老的天后宫,是原位于莲花山南麓石壁头的“灵感宫”,建于元代,是樟林人在本地定居的历史证据,又被称作开村之前莲花山边的若干小村落的“境主”。这不起眼的小庙,宽广数尺,正中有浮雕石壁,天后肃穆居中而坐,二使女侍于两侧,宫门横额镌“灵感宫”三字。康熙年间樟林乡绅“上林氏”指出,“石壁头小墩下则为境主天后娘灵感宫”[3]。从宫名冠以“灵感”二字推断,此神宇当建于元代中后期。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加海神天妃封号共八字,其首两字为“灵感”,加后之全封号为:“灵感助顺福德徽烈广济辅圣庇民显佑护国明著天妃”。20世纪50年代初,灵感宫被毁,只剩下湮没于草丛之中的刻有天后和两位侍女像的一幅不大的浮雕。80年代乡人在旧址附近重建“灵感宫”。
樟东路天后宫,原名暗芒宫,祀于红肉埔村内。关于这座宫有这么一个传说:明代樟林沿海多盗贼,红肉埔亦是盗窟。唯独有一妇人,性甚贞洁,虽居盗窟而不为盗,带着儿子捕鱼为业。有一次官府派大军,要乘贼人除夕回家过年的时机一网打尽。这个妇人本是良善之人,吉人自有天相。在除夕前几天,大白天遇到一个老妇人,老妇人告诉她:“过几天如果你看到乌龟爬出门槛,就是大祸即至,要即刻逃出乡里避祸,而且一定要记得背我一起走。”说完,老妇人就不见了。到了除夕,妇人在家祭祀祖先,桌上所供的“鼠麴龟粿”忽然掉到门第外。妇人一时触动,想起日前老妇人的吩咐,知道必定是遇到神明。当时已入夜,妇人赶紧带领儿子收拾细软物件,又来到宫中,背了圣母神像,逃出里门。官兵已来围捕,妇人一家藏在暗芒中,避过祸患。感念天后神恩,就在红肉埔村内建天后宫,取名暗芒宫。
新围天后宫旧址 东里镇政府办/提供
新围天后宫梳妆楼 陈琦/摄
樟林最大的天后宫是新围天后宫,建于樟林港贸易最繁盛时期。清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在接近港口入海的新围地方,修筑了当时广东省最大的天后宫。这座天后宫的建筑据说是以福建泉州的天后宫为蓝本,全座结构紧密,为中轴线宫殿式建筑。计有正殿、前栋、梳妆楼(望海楼)、拜亭、东西两庑及周围埕道、后座、戏台等,占地数亩。大门前有池塘,塘边巨型灰狮一对,高二米余。门前石狮、石鼓各一对,大门后面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刘墉写的“海国安澜”巨匾。在新围天后宫东西两庑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立的22块建庙捐款碑,从碑记的内容可以看出,捐款者包括了粤东、闽南沿海数县的官员和士绅,也包括了来自韩江上游的嘉应州和大埔县的信众,而最主要的捐献者是樟林港的“商船户”“众槽船舵公”和商号。每年天后诞辰,前来拜祭的包括了闽粤交界地方数县的信众。新围天后宫因为其建筑规模巨大,建筑精美,一直被视为樟林古港最重要的标志物。樟林的多座天后宫中,只有新围天后宫被载入《澄海县志》。但是,近代以后随着汕头港的兴起和海上贸易方式的改变,庙宇的主要支持者逐渐离开樟林,新围天后宫日渐破败。近年,新围天后宫重建。(www.daowen.com)
新围天后宫龙凤窗 东里镇政府办/提供
城内天后宫,规模不大,面积约20平方米,神台的摆设与潮州地区一般天后宫并无二致,中间是天后,两侧为花公花妈和福德老爷,神台前面的供桌上站着千里眼和顺风耳。庙宇内部布局最不平常之处,就是在天后像右前方的庙门一侧,有一头面对天后的大猪塑像,当地人称之为“亥爷”。天后庙为乾隆壬子年(1792)北社和春号红头船船主林某所建。相传林某幼年失怙,家境贫寒,实在难以生活,其母想再嫁。林母刚走到村外,就有一头大猪挡路,弄脏了衣裳。林母觉得这是天意,断绝再嫁念头,一心一意抚养孤儿。后来林某行洋船起家,盖建天后宫,因感念前事,特意塑泥猪一头,放在庙内一并拜祀,樟林因此流传一句俗语:“亥爷得分妈祖福”。正是这个故事使城内天后宫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一直香火旺盛。
城内天后宫 陈琦/摄
城内天后宫的“亥爷” 陈琦/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