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樟林村:从渔业港到商业港

樟林村:从渔业港到商业港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禁放开之后,樟林商埠的建设迅速兴起。这些铺屋沿着内港河道左右两侧排列,共组成8条街道,外围有东、西、南、北、塘西和新陇6个村社环绕,故有“八街六社”之称。百姓用来祈求风调雨顺的“风伯庙”建于嘉庆二十四年,建筑物完好,现存文物《樟林风伯庙庙田碑》一块,碑文肉眼可见。这些遗物和遗址生动地展示了当年樟林同海洋的密切关系,以及居民多姓杂居的商埠特征,确是“河海交汇之墟”“岭东通洋之总汇”。

樟林村:从渔业港到商业港

海禁放开之后,樟林商埠的建设迅速兴起。乾隆七年(1742),澄海县令杨天德发布告示招商民盖建铺屋,共扩建铺屋102间。乾隆五十六年(1791),又批准商民之申请,增建铺屋12间,前后共新建铺屋114间。这些铺屋沿着内港河道左右两侧排列,共组成8条街道,外围有东、西、南、北、塘西和新陇6个村社环绕,故有“八街六社”之称。后来由于商业继续发展,又增建了3条街道和许多铺屋。这些街道铺屋各营其业,有海产、渔网、打铁、打石、染织、糖房、火砻、豆行、米行、屠宰、中草药材、当铺、洋货等,凡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在11条街道中,以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盛。仙桥街后期拥有商店和作坊共60间左右,故有“金仙桥、银长发”的美誉流传至今。

新兴街栈房 陈琦/摄

新兴街古码头 陈琦/摄

当年的埠镇市容至今仍有踪迹可寻,其中尤以新兴街最具特色。建于嘉庆七年(1802)的新兴街,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全长近200米。全部货栈的楼房都以巨楹厚板为料,可以承载大量货物。每间栈房宽约5米,深约16米,最深者21米,前门向街,后门连接内港。临港的后门各设石门水闸和一个小码头。石门水闸便于制水,码头便于货物从船上起卸,直接进出货栈。街的中部有一个大码头,码头进入街口处有一个大石门,设水闸,可供涨潮和洪水泛滥时制水之用。

新兴街东面街口高大的石牌坊门匾,向外一面书有“新兴街”三个大字,向内一面书有“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气势雄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街上有一间当年的栈房叫“安平栈”,匾额字迹清晰可见。虽然许多原来港口的痕迹消失了,但这里的一切景物都仍散发着古港的浓郁气息。新兴街口码头一侧的“永定楼”,占地约800平方米,是当年的货栈与水手娱乐的场所。匾额“永定楼”三字仍可辨认。(www.daowen.com)

新兴街东街口外侧 陈琦/摄

新兴街外永定楼 陈琦/摄

樟林街道的“石仔路”和“西塘”庭院的优美建筑物,是苏杭风格在樟林的传播,是史书记载所谓“闽商浙客”出入于此的佐证。位于南社村的“天后宫”建筑物,占地数亩,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是一座宫殿式建筑。大门向内一面有清代宰相、书法家刘墉手笔“海国安澜”巨匾,厅堂左右两侧的两个龙凤瓷窗,工艺十分精致,令人赞叹不已。东西两廊有碑刻22块,记载着捐款建宫的内埠主(本地商户)和外埠主(外来商户)的姓名。早期的另一个货栈“藏资楼”为乾隆年代所建,占地约300平方米,是红头船主蔡彦的栈房和住屋。百姓用来祈求风调雨顺的“风伯庙”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建筑物完好,现存文物《樟林风伯庙庙田碑》一块,碑文肉眼可见。这些遗物和遗址生动地展示了当年樟林同海洋的密切关系,以及居民多姓杂居的商埠特征,确是“河海交汇之墟”“岭东通洋之总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