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樟林村:山边海角,筑起我们的寨子

樟林村:山边海角,筑起我们的寨子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今复为不幸,寇倭猖獗,东海汪洋,无可御堵,西土孔迩,难以救援。潮州府指示准建炮柜炮窗,并准许村民推举谏理朱乃隽监督。但是,建寨并未能真正消除匪患,海氛依然不靖,沿海仍多受骚扰。三患祸害百姓,樟林寨也逃不过魔掌。不久,樟林寨为寇盗所毁。当时,樟林已成南北交通口岸,来往洋船泊于港内外。曾阿三因此更痛恨樟林,纠集群盗血洗樟林寨报仇。海氛不靖,沿海居民,不堪其苦。

樟林村:山边海角,筑起我们的寨子

樟林起初的聚居点叫做“围”,“围”的名称至今仍存,如蓝厝围、下围、蔡厝围、程厝围等。

“寨”是在“围”的基础上的提升,是村落形成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樟林最初的寨是建于宋乾道三年(1167)的水军寨。而真正具有村落聚居意义上的寨,则始于明代。

“至元末明初,移避九军,众姓则有寨子,如蔡厝围、程厝围、小陇、大陇等处,俱皆散处之屋。至嘉靖三十五年,则移创南涯新埔,合集而筑一寨。”[11]这是明代上林氏《古迹大观》中关于樟林建寨的记述。

樟林建寨,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从《樟林村建寨呈文》中,可见其情:

具呈文人饶平县苏湾都樟林村排年蓝、徐、翁户丁蓝城居、徐荣章、翁标选;程、林、马户丁程学礼、林茂州、马良德;姚、陆、张户丁姚乃文、陆景、张景叶;朱、陈、宋户丁朱家珍、陈国文、宋惟殷;王、李、施户丁王玉、李叶春、施中林;为恳恩批勘建防以御海寇,以安万万黎庶事:

缘居等海滨蚁民,命乖运蹇,居址莲胜荒坵,三五成室,七八共居。可为生者,耕田捕海;遵治化者,变物完官。前属海阳,今隶饶平,课排军民,凛分赫然。何今复为不幸,寇倭猖獗,东海汪洋,无可御堵,西土孔迩,难以救援。况又河口军卫,驿地步兵,各自保守。庶民穷黎,哀救无门,家室所有,悉为洗讫。惨惨哭哭,莫可奈何。今遗余苏,商度计阻,必合聚筑,稍能存生。故本年三月,合集众村,移会南面官埔创住。但斯地樟林槚楠丛杂,可为屋具;四面沟湖深蔓,可为备防。然又众庶激奋,欢愿捐资筑防。第忖乃樟,滨涯弹址,非邑非州,恐于律令所禁。又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樟虽滨涯,亦民也。使不筑防,终无安止,势必命染非辜,或同化逆。居等汹汹,尽为弗愿,天台其忍之乎?且复此防不立,大有不利。樟居东涯,邦已可以至州,州外东土,村落不一,人丁何啻万亿。倘东涯无防,攘肌及骨,王城其保无溃乎?且立防之计,虽居等之私利,实有溥及于州外数十里之民也。无事,我村安寝,耕耘插种,亦犹众村之民也;有警,众村附入,官军督护,犹如王府之铁库也。甚至上宪按巡,邑主追征,也有止居也。不则寇宄莫测,可无虞乎?此利下益上,通便无弊。如是,是天台早所洞识怜恤者也。兹伏恳乞爷爷申达宪天,俯从民便,慈艰准筑,则活万命匪浅矣!仰赐沛泽,则向之哀报无门者,今歌父母孔迩矣!披列筑防惠民情由,匍赴爷爷台前,作主金批印照准筑,恩恤穷黎,则披泽有戴二天矣!施行。

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初三日呈。[12]

呈文送到潮州府之后,潮州府即批:“有利民,准筑。”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村民又呈文推荐保寨约长蓝端明,到潮州府当面请示保筑防寨之事。潮州府指示准建炮柜炮窗,并准许村民推举谏理朱乃隽监督。樟林寨建起来了。

樟林寨规模不小,周八百丈零五尺,仅小于后来建筑澄海城一百二十五丈。立东西南北四大门、下水门及小东门,总共六门,每门各设炮柜。寨围马路内外各存七尺,以便巡防拦水。寨外河沟环绕,外马路与沟堤之间种植榕树保土。樟林寨建成后,百姓得以安生,官军也凭此巡守海防。

但是,建寨并未能真正消除匪患,海氛依然不靖,沿海仍多受骚扰。当时潮汕地区沿海有三患:一是山寇,二是海寇,三是倭寇。三患祸害百姓,樟林寨也逃不过魔掌。其中,祸害最深的是海寇,人数多,出没无定,防不胜防。不久,樟林寨为寇盗所毁。

樟林有“曾阿三打破樟林寨”的故事,流传久远。

相传,当时海上多盗,曾阿三啸聚海山,凡商船从海山经过,必与买路。各船户曾一次联结成队以拒之。盗一时无备,任各船驶去,由是恨难消。当时,樟林已成南北交通口岸,来往洋船泊于港内外。有一次曾阿三和他的弟弟率众来抢劫,又被船户协同樟林渔民抵抗,不能得逞。曾阿三之弟也在混乱中死去。曾阿三因此更痛恨樟林,纠集群盗血洗樟林寨报仇。当时,东山埔驻有防军一营,勒有石碑曰“大夫营”。部分海贼在井仔泉防堵,使防军无法下来救援。樟林百姓惨遭屠杀,尸骸填满沟壑。后来朝廷派大军前来征剿,曾阿三才伏法。

传说虽然只是传说,并无文献可证,但樟林寨毁于寇盗,却有文献资料记载。

嘉靖四十二年(1563)九月二十一日,海寇攻陷樟林,“寨破人戮,惨不忍言”。隔年正月,樟林村原籍居民约保排年蓝、徐、翁等列名控告呈文称:“土豪林若宇、林万通狼恶相济……插占荒淤开池,养鱼肥己。胆敢将泥淤之涂堆积官沟,侵占填塞,以致河水不通,海寇宄囮,窥伺无艰,于嘉靖四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合伙攻陷我樟。”[13] 潮州府都察院受理此案,作出裁决:“林若宇、林万通各杖八十,共罚谷二百石,将东南两旁官沟筑塞处责令开通。石桥设立浮板闸水,以防不虞。另于东桥立碑,以杜林若宇等再塞之弊。”[14]

嘉靖四十三年(1564)秋八月,“大将戚继光追讨海寇吴平于深澳,破吴平寨……吴平以小艇渡海陈塘,掠凤凰,杀兵夫,夺其衣甲旗号,倒出汤溪。官兵追至,困卧道旁,见其衣号,以为兵夫也,不为动。贼过大半,回掩杀之。遂出樟林,夺渔舟迳奔海岛,官军追之不能得”。[15]

明朝末期,樟林“其可悲可泣者甚多,可欣可喜者也不少。如筑寨以保聚……御防亦固,可喜也;及寨破,尸骸遍野,犹可悲也。建庙祠,置居室,设约规以垂训,喜也,可欣也;至于海寇不息,居处无定所,贫者死,富者亦亡矣,愈复可悲也。”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海飓暴烈,炎潮滔天,房屋皆圮,沿滨一带,俱成赤地,男妇露宿,实可悲伤。[16]

可见,樟林建寨之初,天灾人祸,较为严重。海氛不靖,沿海居民,不堪其苦。

建寨之后,樟林东陇一带遂为闽粤海陆交通及边防要地。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在此设“东陇河泊所”,征收渔税。后来,设立“巡检司”,以巩固海防。澄海建置之初,县城落成之前,樟林与冠山一样,成为知县经常驻足之所。(www.daowen.com)

乾隆三年(1738)任两广总督的鄂尔达曾说,樟林地当水陆要冲,连接鸿沟、盐灶,沿海一带奸匪多从此出没,最关紧要。这指出明清之际,樟林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樟林的地位和重要性。

【注释】

[1]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85页。

[2]《樟林古港》,第342页。

[3]郑昌时:《韩江闻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4]蔡英豪主编:《澄海县文物志》,1987年版,第6页。

[5]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3~244页。

[6]李书吉纂修:嘉庆《澄海县志》,卷七,第7页。

[7]李前:《题狮子山》,李书吉纂修:嘉庆《澄海县志》,卷七,第1页。

[8]蔡英豪主编:《澄海县文物志》,1987年版,第14页。

[9]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58页。

[10]林远辉主编:《潮州樟林古港:资料与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1]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59页。

[12]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26页。

[13]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29~384页。

[14]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29~384页。

[15]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29~384页。

[16]汕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澄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樟林古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29~3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