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女演员首次担任底座,创新改革杂技作品《扛杆》

女演员首次担任底座,创新改革杂技作品《扛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扛杆》节目历来由力量型的男演员担当底座,但1958年长春市杂技团将其革新,由女演员李素云首次承担底座肩扛杆,她双手叉腰威武挺立站在舞台中间,男演员王德全抱杆爬上,表演“倒立”“扯旗”“抱顶”“坐垫”“指月”“倒挂滑下”等杂技动作,首演于长春市,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此后,该节目一直活跃在杂技舞台上,成为深受国内外观众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之一。

1986~2000年,吉林省杂技团体表演过的杂技节目有数百个,这些杂技节目多数代表着北方特色。力量型的杂技节目《举刀拉弓》展示人体的力量和健美;喜庆型的杂技节目《狮子舞》从模仿舞狮表演转换到表演狮子彩球过桥;组合型的杂技节目《大球高车踢碗》把高车骑到滚动的大球上表演踢碗,显示出动与动中的平衡;高空型的杂技节目《高空高低钢丝》在两条钢丝上下蹦跳空翻,《双人秋千》《飞箭》《腾空飞杠》《空中飞行》等都是在杂技舞台10米之间的空中上下翻飞、悠荡、旋转的表演杂技,体现出技巧动作的惊险;运动型的杂技节目《抖杠》在技巧表演中增加了高跷空翻站杠,使杂技编排的风格别具特色。倒立型杂技节目《单手技巧》《楼梯顶》《高椅》《排椅》等,是在不同的杂技道具如楼梯、椅子上表演技巧各异的倒立造型,表现了杂技的与众不同;柔软型的杂技节目《柔术》《滚杯》《软功顶碗》《滚灯》等,表演人体腰腿的柔韧特点和形体柔软造型;抛扔型的杂技节目《杂耍》《手技》《球拍》《草帽》等,把球、拍、圈、草帽等抛、接、扔、耍,体现出敏捷和灵活运用道具的杂技表演;变幻型的魔术节目《收音机回托》打破了魔术节目只抢托、不回托的变换方式,《牌技》《仙人摘豆》《戏法》《手球》等,讲究表演手、眼、身、步、法的密切配合及变幻。娱乐型的滑稽节目《照相》《漏水》《顶气球》《手帕跳舞》等,大多数是衔接杂技节目之间的串场,表演搞笑、抖包袱的幽默;情节型的滑稽节目《模特》《照镜子》《修电灯》《鸭子拉车》等,是在表演中融合一部分故事情节,表现夸张诙谐。

《举刀拉弓》是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长春市杂技团团长张英杰家族世代相传的古老杂技节目。张英杰,1929年12月9日出生于北京市,他自幼在北京天桥学艺,其父号称“大刀张宝忠”,是著名的杂技艺人。他指导张英杰练习《举刀拉弓》这个传统的杂技节目,并在“举大刀、拉硬弓”单一展示人体力量的基础上,吸收中国武术“顺水推舟”“回头望月”“败中取胜”等刚劲有力的技巧,把杂技与体育、艺术与健美融为一体。1949年张英杰在北京首次把《举刀拉弓》搬上杂技舞台,并于1953年参加全国体育大会,获一等奖。1956年吉林省长春市成立专业杂技表演艺术团体,张英杰把《举刀拉弓》带入长春,推向全国,并在表演“举刀过顶”“耍刀花”“后背花挂脖”“双环套月”等技巧过程中,逐步增加4个助手,把弓刀的动作串联起来,创作“单手撇刀”“单手举刀双抱顶”“弓开似满月悬梁叉”等气魄雄壮、造型别致的北方表演风格。1963年赴日本演出前夕,周恩来总理和廖承志副委员长观看其演出,对《举刀拉弓》节目给予赞赏。该节目在日本交流演出期间获得日本观众的好评,被誉为“中国大力士”。《举刀拉弓》的表演道具(弓和刀)是根据中国古代兵器仿制而成,铁刀重168斤,弓的拉力160斤。当演员完成拉五张弓时需要800斤的拉力,才能把它全部拉开。为弘扬民族文化,张英杰曾指导过两个徒弟练习表演《举刀拉弓》,一位是长春市杂技团演员高雪峰,一位是广州杂技团演员齐洁生。张英杰关心下一代,兢兢业业为杂技事业培养接班人,使《举刀拉弓》这个传统古朴的杂技节目成为舞台上的保留剧目。中国杂技团的演员张少杰“子继父业”,一直表演《举刀拉弓》,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弓刀的演技,使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更加艳丽多彩。

杂技节目《扛杆》古称《寻》,汉代记载于张衡的《西京赋》。古代《寻》的表演主要有固定式、移动式、戏车高三种形式,而现代的《扛杆》狭义上只包括杂技演员肩扛竹杆的一种。长春市杂技团1956年成立之时,由北京英杰杂技团将这一节目带入长春,表演者:张英杰、张英武。传统的《扛杆》节目历来由力量型的男演员担当底座,但1958年长春市杂技团将其革新,由女演员李素云首次承担底座肩扛杆,她双手叉腰威武挺立站在舞台中间,男演员王德全抱杆爬上,表演“倒立”“扯旗”“抱顶”“坐垫”“指月”“倒挂滑下”等杂技动作,首演于长春市,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教师:张宝忠)。20世纪60年代,该节目有进一步的提高,逐步把扛杆换成女子表演,并增为三人表演,成为名副其实的《扛杆》,节目技巧增加“杆上二人造型”“挂脖转”“牙咬蛤蟆转”等动作。20世纪80年代,长春市杂技团把扛杆发展成《双扛杆软钢丝》,使扛杆节目在本质上有所变化,难度、美感大幅度增加。

《狮子舞》又名《舞狮》。它是由杂技演员模拟雄狮的表演,其形象是滑稽、夸张的。演员们身披金黄色鬃毛狮皮,头带额系绸花、耳系铃铛的狮头,闪亮的圆眼、血色的大嘴非常醒目动人。狮一动,铃声叮当作响,舞台上翻腾扑跃、戏球玩耍、蹦跳蹿跑的舞狮,既显得异常威武、英勇,又使人感到亲切可爱、憨态可掬。长春市杂技团1956年在长春市首次表演《狮子舞》,继而在全国巡回演出,其技艺可以说在杂技界独领风骚。表演者:张景和、徐志义、杨义成、牛桂山、牛桂录。1958年该团在舞狮的“五条腿”“踩梅花桩”等技巧的基础上再创作出“狮子踩球”,1959年发展“狮子踩球过桥”等高难动作,使北派舞狮红极一时。此后,该节目一直活跃在杂技舞台上,成为深受国内外观众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之一。20世纪70年代《狮子舞》增加“双狮踩球过桥”,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两搬踩球过桥”“狮子站人踩球过桥”“狮子翻跟头”等技巧动作,使舞狮嬉戏生趣,形象逼真,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浪木技巧》的表演是以海燕为形象,描写一群燕在浪木上展现出多姿的优美造型,好似翱翔飞跃在蓝天碧海之间。体现出中国儿童智慧、勇敢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浪木技巧》是长春市杂技团创新的杂技节目之一,原名《儿童浪木》,1975年在长春首次演出。表演者:王建勋、杨伟群、杨冬、赵重阳。1976年4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杂技调演后,由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纪录片《飞燕迎春》,在国内外发行放映。《浪木技巧》是把一块长5米、宽1尺的木板悬挂在距地面2米高处的半空中,前后摆动形成悠荡的木板,故称浪木。小演员在悠荡的浪木上表演“小翻提”“串小翻”“倒吃虎”“对穿毛”“单提”“托举造型”等杂技的技巧动作,表现出少年儿童的活泼、勇敢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该节目以杂技“单人搓上”“空中抖顶抛下底座接”“板上搓反勾上”“落板小翻提站肩”“板上三人牌楼”等为主要动作,其表演贯穿在空中与地面、动与静的运动之中,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给观众以心旷神怡、耳目一新之感。1993年《浪木技巧》在原节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某些技法,并参加1993年11月中国第四届吴桥国际杂技节比赛,获银狮奖。表演者:李茹宁、王路、姚森、尹小龙、张岩、何崇、张进辉、郑蕾,教师:王建勋。1994年该节目获吉林省第四届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优秀奖。

《大球高车踢碗》是长春市杂技团1983年创作的杂技节目,在世界杂技领域内独一无二。1984年7月,首演于长春市春城剧场;8月,赴甘肃省兰州市参加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并获得铜牌奖;9月,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杂技女杰》在国内外发行放映;10月,在中南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献礼演出。1985年,《大球高车踢碗》再获吉林省创作剧目评比一等奖。1987年1月,赴摩纳哥参加第十二届蒙特卡洛杂技马戏节比赛,获得“摩纳哥城奖”和“蒙特卡洛电视台奖”;10月,在中国第一届吴桥国际杂技节比赛中获金狮奖。1990年获吉林省第二届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优秀奖。表演者:付秀玉,教师:刘有杰。《大球高车踢碗》从表演之日起,即被杂技界、新闻界和广大观众所关注。这个创新的杂技节目,之所以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首要原因是它大胆地突破一般高车踢碗所定的表演形式,独辟蹊径地创造车与球两个圆体相对滚动的新奇结合。《大球高车踢碗》属于动与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它要求人体通过身体的重心来控制车与球、球与地的摩擦和运动,实现瞬间的稳定,完成踢碗等动作。该节目的表演技巧难度极高,给人们一种新奇和不可思议之感。演员身骑1.7米高的独轮高车从桌面过渡,骑到一个直径1.08米的大圆球上,并在滚动的圆球上表演前骑后倒。连动之时大球往前进,独轮高车往后退,其惊险优美的动态造型绝妙传神。尤其在大球上骑高车踢碗更显示出该节目难、险、奇的特点。两个圆对圆、动对动的滚动道具上,演员既要掌握人体的平衡来控制车与球,又要在运动中寻找相对静止的刹那来完成踢碗、踢壶、踢壶盖等技巧。这种集多种杂技动态为一体的表演堪称当代杂技舞台上的新创举。1995年5月,该节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大球高车二节人踢碗、踢毽的高难度技巧,并在东北三省杂技比赛中获一等奖;9月,参加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获银狮奖。表演者:何媛媛、周明楠,教师:付秀玉、薜秀芝。《大球高车踢碗》节目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墨西哥、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商业性演出,所到之处深受各国观众的欢迎与赞誉。

《高空高低钢丝》是1985年由长春市杂技团集体创作。表演者:孙红丽,教师:杜山、张胜利。首演于长春市,并于1987年5月参加全国第二届杂技比赛获银狮奖,并拍摄成电影纪录片;同年获吉林省第一届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优秀奖;1988年1月,参加法国第十一届“明日”世界杂技节比赛获金奖。《高空高低钢丝》是在原有杂技节目《高空钢丝》的基础上,借鉴体育“高低杠”的原理,在距地面高8米的空中用铁架支撑,把一根长约9米、粗约10毫米的钢丝发展为两根,两根距地高低不等、间距1.1米的高低钢丝,女演员在细窄的两根钢丝上,忽高忽低翻腾跳跃,表演“斜上钢丝”“大跳”“后空翻”“直体下低丝”“后空翻上高丝”“舞红绸四面大坐”“转体360°大坐”“滑下”等技巧各异的杂技动作,给人一种优美、难险之感。1991年5月,由王晶敏表演,刘有仁等为教师的《高空高低钢丝》参加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获铜狮奖,同年10月获中国吴桥第三届国际杂技节比赛铜奖。《高空高低钢丝》先后由孙红丽、王晶敏、陈威表演,并到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十多个国家进行商业巡回演出,还先后与世界杂技团之巨头——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演出10年,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贡献。

《抖杠》是长春市杂技团创作的一个新型杂技节目。它由两个男演员双手握着一根细窄的长杠一头,互相默契配合,一起上下抖动,使杠上的演员伴随着浓郁的北方音乐翻腾跳跃,表演欢快的“柳叉跳”,嬉戏的“圈提”,快速的“后空翻两周”“转体1080°站杠”等动作,表现出人体高度的敏捷性与平衡能力。“独腿高跷后空翻两周落杠”这一高难技巧把该节目推向高潮,使人观之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该节目由陈威、蔡长虹、金大伟、杨容、辛星表演,金雷任教师。1991年首演于长春市,同年在东北三省杂技比赛中获最佳节目奖;1992年5月获吉林省第三届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优秀奖;6月应日本邀请参加东京电视台主办的“世界青少年之最”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1993年参加第二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获金奖。

《旗幡招展》又称《舞中幡》,它是中国传统的杂技节目之一。《旗幡招展》的旗是龙图,幡是由一根约5米长的竹竿在手中旋转飞舞,抛接扔耍。该节目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族地方特色,人们多数在节日庆祝、赶集、庙会等特殊的环境表演杂技《舞中幡》。旗幡的技巧展示出杂技演员的勇猛和力量,同时在喜庆欢乐的节日中表演《舞中幡》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吉祥如意的象征。长春市杂技团1991年将这个古老的杂技节目重新搬上舞台,1991年2月获东北三省杂技比赛优秀奖;

1997年5月获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优秀奖。表演者:高雪峰、张英俊、吴革、刘敬军、杨伟群、郝庆杰、崔立民、陈江、赵春立、孙满昌、马小杰、马辉,教师:张英杰、刘有杰。该节目继承北京老艺人宝三表演的中幡技巧“浪子踢球”“后背提幡上脑剑”“下反背花带金丝缠葫芦”等动作,并在原中幡表演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朝天蹬幡上脑剑”“舞前后背花翻抢背”“霸王举顶”“双人倒吃虎抓幡”“带幡捧前扑、后提”等新颖的高难度技巧,使《旗幡招展》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更加热烈、火爆,让观众在欢腾喜庆的氛围中得到愉悦。

《顶碗》是1962年由长春市杂技团首次在长春表演这个传统的民族节目。《顶碗》的主要技巧“单飞燕拐子掐脖顶”似双燕展翅。表演者:翟纪岭、马兰。1993年,长春市杂技团在继承传统《顶碗》节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技巧动作,3个小演员用扎实的顶功和柔软的腰功,以及内在的柔韧和刚健相互配合,表演技巧各异的对耍倒立造型。“抖双掐脖顶”这个高难度的新动作,是杂技团老师经过反复实践创造的。在该技巧的表演中,一名女演员趴地面造型,一名女演员朝天蹬,脚上带碗倒挂金钟掐脖造型,男演员走到两个女演员跟前,用双手抖,站举双掐脖顶,把这个节目的表演推向高潮,为《顶碗》这束丽质之花增添光彩。该节目1993年9月参加全国第二届杂技“新苗杯”比赛,获得铜奖;1994年5月获吉林省第四届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佳作奖。表演者:王玲、邢小霞、杨容,教师:李宝江。《顶碗》以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在瑞士、意大利等国的演出中,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双层扛定车》是长春市杂技团创新的杂技节目之一,1993年首演于长春市。表演者:崔微、武洋、张春丽,教师:卢少平、高惠军。该节目1995年参加东北三省杂技比赛获一等奖;1996年参加中国武汉第三届国际杂技节比赛获黄鹤铜奖。《双层扛定车》分上下二层表演;第一层:地面有一个T形的小桌子,桌上有一辆活动的双轮车,男演员底座肩扛架子稳坐在车把上;第二层:男演员肩扛架上放一辆活动的双轮车,一女演员定车表演“坐把”“片探海”“抱顶”“掉险”等技巧后,再上来一女演员,主要动作有“双人定车”“站肩探海”“双手举顶”“头单手顶晃圈”“牙咬转毯”“站肩底座车180°转”等等,使定车这个古老的杂技节目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双雀戏春——空中吊子》1998年首演于长春市。该节目的开始,两位小演员身着小鸟服饰在森林中嬉戏,然后,随小吊子的逐步上升在空中飞荡,表演双人高空技巧动作,一会儿翻上抛下,一会儿双人掉险……优美自如的动态造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998年8月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儿杯杂技比赛获银奖。表演者:周明楠、高帅,教师:张胜利。(www.daowen.com)

《软功顶碗》是将杂技节目软功与顶碗相互融合,它用杂技演员的形体动作表现人体柔软腰形和顶碗塌腰倒立,牙咬倒立等技巧。1998年初该节目首演于长春市,1998年8月《软功顶碗》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儿杯杂技比赛获铜奖。表演者:周明楠,教师:李宝江。

《空中小吊子》是在杂技舞台几米高的空中,用两根长绳绑住中间圆棍左右悠荡,杂技演员随着空中吊子的悠摆的节奏,表演后空翻接手接脚,直体接手等上下翻飞的杂技动作。《空中小吊子》2000年首演于沈阳市,2000年6月参加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东三省预选赛获得金奖;2000年10月获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铜狮奖。表演者:寇迪、高帅,教师:姚军、刘欣。

《造型技巧》是双人表演杂技对手技巧,杂技演员通过两个人的举顶倒立,相互抛接对耍的默契配合,展示杂技的技巧造型。《造型技巧》2000年首演于长春市,2000年6月参加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东三省预选赛获得银奖。表演者:杨睿、张禹,教师:李宝江。

《秋千》是由两个杂技演员在悠荡的秋千上表演杂技技巧“接手接脚”“后空翻一周半接单腿”“站肩后空翻接手”“转体360度”等,该节目1990年首演于长春市,1991年2月参加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东三省预选赛获得最佳节目奖。和道具创新奖;1992年5月获第三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佳作奖。表演者:陈鹏、李佳,教师:程鹤年。

《皮条》是在杂技舞台上悬挂两根长约7米的皮条,人用皮条绑住手腕,演员靠人体双臂的力量,带着皮条优美地攀上跃下,表演连续前翻、连续后翻、倒挂旋转等技巧动作。该节目1989年首演于长春市,1991年2月获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东三省预选赛优秀节目奖。表演者:杨卫群、吴革、刘敬军、薛文天、陈江、冯富伟、车丽、贾晓瑞。

《空竹》是长春市杂技团传统的杂技节目。空竹,人们有时称之为扯铃。当杂技演员表演之时,空竹能随着演员的抖动,在快速的旋转中发出嗡嗡的声音。舞台中杂技演员表演“前桥接空竹”“跑肩抛接空竹翻下”“多人对传空竹”等动作。该节目1990年首演于长春市,1991年2月参加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东北三省预选赛获优秀节目奖。表演者:李晓武、杜娟、郭萍、杨杰、秦玲、洪晨、孙红丽。

《双扛杆软钢丝》1987年创作并进入训练阶段,1988年首演于长春市。该节目是把《扛杆》和《软钢丝》两个杂技节目结合在一起,即两名杂技演员扛杆,另外两名杂技演员在杆上各持软钢丝一头。中间一名杂技演员在由四名杂技演员组合成的活动软钢丝上表演走步、倒立、小顶、前毛、大摆等技巧。该节目1990年5月获第二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佳作奖。表演者:姚少平、张辉、武洋、张德、薛文天。教师:李素云。

《女子排椅》是由长春市杂技团女演员表演的杂技节目。舞台中十几个漂亮的杂技演员在椅子造型中做双人、多人倒立造型,再把十几把椅子从地面往上放置成塔形状态的排椅,然后从下往上边控制椅子的平衡边起顶表演倒立技巧。该节目1989年首演于长春市,1994年5月获第四届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杂技作品“佳作奖”。表演者:吴微、张燕、杜娟、杨杰、张春丽、洪晨、张丽丽,教师:赵桂珍、张英俊、张胜利。

《转动地圈》顾名思义是转动在地面上的圈,杂技演员要在转动的过程中穿越地圈。由于地圈的转动加大了表演技巧的难度,加快了表演的节奏,提高了节目的艺术性。该节目1997年首演于长春市,主要技巧“小翻转体360度过3圈”“跺子转体540度过4圈”“小翻倒吃虎过5圈”等。表演者:殷雪松、吴革、孙路、蔡长虹等。

《杠子》是双阳县飞飞杂技团的看家杂技节目。杂技演员在杠子上表演飞上翻下来回旋转显示出人体强健的臂力,展示人体的力量和美感,该节目的转体180°倒立,双过飞的表演技巧,受到观众们的欢迎。

《顶碗》是双阳县飞飞杂技团表演的杂技节目。这个节目多数是在农闲之时参加小型的演出活动,只见杂技演员头顶一摞碗表演行进、跑跳等形体造型,再顶碗倒立做各种不同的优美动作,演员一会踢腿,一会下腰,塌腰顶抱脸,塌腰顶夹碗等技巧动作,受到基层群众的好评。

《钻桶》是通化市杂技魔术团表演的杂技节目。这个木桶的直径只有几十厘米,口小桶长需要杂技演员运用腰腿的柔韧力,完成从桶的这边钻到桶的那边、表演桶扣倒立、带桶行走、带桶旋转等表演技巧各异的杂技动作,体现杂技基本功腰腿跟头顶的多种多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