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周末秦初大变局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周末秦初大变局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孝公之所以要变法图强,主要出于两大原因:一是对秦穆公业绩的仰慕,秦穆公当年“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孝公对穆公取得的丰功伟业与荣耀钦羡不已。知耻而后勇,秦孝公痛感秦国必须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开始变法。历史多闻商鞅变法,而不论秦孝公,这是一个疏漏。商鞅戟秦孝公同意。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周末秦初大变局

秦孝公继位之时,当时秦国东边的六个强国韩、赵、魏、齐、楚、燕都已经成了气候。天子的力量更加衰落,诸侯之间不断厮杀,互相吞并。秦国远处雍州(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能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被山东六国当作夷翟看待,并且时刻有被他国侵吞的可能。

这种政治局面使颇有雄心壮志的秦孝公忧心忡忡,他迫切希望能够恢复秦穆公时代那种“东平晋乱”“西霸戎翟”的繁荣昌盛的局面。

秦孝公之所以要变法图强,主要出于两大原因:

一是对秦穆公业绩的仰慕,秦穆公当年“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孝公对穆公取得的丰功伟业与荣耀钦羡不已。二是对当时秦国地位低下的痛心,穆公时夺来的河西之地,又被夺走,东方诸侯看不起秦国,鄙视其为戎翟,不把秦国当成正式成员看待,这使秦孝公感到了强烈的耻辱(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知耻而后勇,秦孝公痛感秦国必须变法图强,奋起直追。而要强大富强,超越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所以,秦孝公决心求贤。秦孝公求贤不仅决心极大,而且撒开大网,范围极广。以他自己的话来说,选拔人才的范围是“宾客”和“群臣”。不仅限于秦国的“群臣”,六国来的“宾客”也不拒绝。这是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世界招募人才。

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强盛,比他父亲还积极,第一年就做了三件事:招募战士,明定功赏,颁布求贤令。他在求贤令中说道:

昔日秦穆公东平晋乱,以黄河为界,称霸西戎,广地千里,甚光妻至躁公、简公、出子时,大臣干政,家国不宁。三晋趁机夺我河西之地,诸侯视我为戎狄,丑莫大焉!秦孝公即位,镇抚边境,迁都栎阳,想恢复秦穆公的旧地,重振秦穆公的光荣。每次想到他的心愿,我就痛心不已。宾客群臣,谁能壮大我秦国,就赏给他高官厚禄封地。

求贤令颁布以后,还在东边跟魏国打了一仗,在西边与戎狄打了一仗,阵斩西戎之源王(位于甘肃天水)。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招贤,决定去秦国碰碰运气。

他是外乡人,谁都不认识,用了两年时间,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才有机会见到秦孝公。景为楚国三大姓之一,景监在秦国当宠臣,也许他是楚国战俘的后人?反正他和卫鞅都是外国血统。这里,司马迁一下子把他的名字由公孙鞅改记为卫鞅,似乎暗示了某种变化。

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开始变法。

新法第一年,百姓苦之;三年后,百姓便之。因为这样的功劳,秦孝公六年,卫鞅授爵为左庶长,第十级。

变法十年,秦人很高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家丰足。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那些说变法不好的人现在又来说好,卫鞅说他们都是乱化之民,全部迁到边境去。此后秦人再不敢说变法的好坏。

秦国很快强大起来。这是卫鞅的功劳,也是秦孝公的功劳。面对太子党与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唯有秦孝公全力支持,卫鞅才能彻底改革。历史多闻商鞅变法,而不论秦孝公,这是一个疏漏。秦孝公站得高、看得远,才会全力支持改革。秦孝公这个“公”,比魏惠王那个“王”,其实高明得多。

商鞅搞经济改革很行,政治军事谋略也行。

秦孝公即位时就表示要收复河西之地。现在国力已经强大,于是决定对魏国用兵。

七年,秦孝公与魏惠王相会于河西杜平。

八年,与魏国在魏长城外打了一仗,歼敌七千,取少梁城。

十年,升卫鞅为大良造,第十六级爵位,率秦师围攻魏国旧都安邑,攻取之后又撤走。此时魏国迁都已经十年,不怎么重视安邑了。

十一年,卫鞅率秦师包围魏国固阳,迫敌投降。

十二年,筑咸阳城。秦人起于甘肃天水,迁都六次,最后定于咸阳。

又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国并为31县(又说41县),耕地、赋税进一步合理化,也尝试改革度量衡

四年后,公子虔又犯法,割了鼻子。秦国富强以后,周天子和诸侯都来表示祝贺。看来中原并没有把秦国当作真正的戎狄和虎狼之国,不过是从道德上藐视秦国罢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嫉妒,夹杂了清高、羡慕、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等复杂情愫。(www.daowen.com)

魏国也在考虑如何反击。先在河西与秦国打了一仗,逼秦孝公与魏惠王修好。此时魏国号称“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战国策·齐五》苏秦语),刚刚攻下赵国的邯郸,威震天下,又带着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商量如何狠狠打击秦国。

秦孝公怕了,紧张得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城墙上摆满兵器敢死队各置将领,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只等魏国来攻。

卫鞅说:“魏国现在很牛,威霸中原,又带着十二诸侯朝见天子。现在他人多势众,一秦不敌大魏。请派我去见魏惠王,我一定有办法打败他。”

商鞅戟

秦孝公同意。

于是卫鞅来见魏惠王说:“大王的功劳很大,整个中国都听您的命令。但大王率领的十二诸侯都是小国,还不足以王天下。齐、楚才是大国。如果大王联合燕国打击齐国,联合秦国攻击楚国,赵、韩夹在中间,必然归附于您。再以此威服天下,可成就霸王之业。您不如先称王,然后打击齐、楚。”

魏惠王果然中计,开始扩建宫室,制作王衣,竖九旌之旗,旗上画朱雀七星,把自己当作王看。这可惹怒了齐国。王是最高的称谓,在诸侯之上。齐威王任用田忌、邹忌、段干纶、孙膑等人才,卓立于东方,实力与魏国不相上下,看魏惠王如此猖狂,于是决定打击魏国。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马陵之战,结果魏国大败,损兵十万,大将庞涓被杀(更可靠的说法是羞愧自杀),太子申被俘,魏惠王亲自来齐国折节称臣,齐威王才罢休。齐国的军师就是那个著名的孙膑,孙武的后裔,因为腿被庞涓使坏弄残了,又称孙跛脚、孙瘸子。

这是秦孝公二十一年(前 341年)的事。

魏惠王其实是个自大狂,自以为了不起,根本没有看明白天下形势,更不知卫鞅的一肚子坏水:只要魏国与齐、楚交战,不论谁赢,秦国都能得利。卫鞅的谋略并不高明,不过是针对魏惠王的弱点,不断给他戴高帽子迷惑他而已,竟然成功了。

不是卫鞅太厉害,而是魏惠王太糊涂——从他连失商鞅、孙膑两大奇才就能看出来。也没有真正的王霸之才提醒他:公叔痤不会打仗,明明知道商鞅是个人才,又不能说服魏惠王用他、杀他;庞涓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不是大将的料;孟子、邹衍也不过是两个书生

魏国大伤元气,秦国怎能错过趁火打劫的机会?

卫鞅对秦孝公说:“秦与魏,不是秦国并魏,就是魏国并秦。魏国以安邑为都城,以黄河为分界线,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并秦,弊则东收地。今国君贤明,国力昌盛,何不趁魏国新败,大举伐之?魏国受不了打击,必定东迁。他一走,正好给秦国让路。秦国凭据山河险固,东向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于是卫鞅带兵伐魏。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还击。

卫鞅又使小计,写了一封信,跟公子卬说:“以前我在魏国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很好。这次刀兵相见,实在不忍心。不如这样,我们见个面,聚一聚,喝杯酒,然后各自罢兵,对魏国、秦国都好,如何?”

公子卬居然相信了,结果在宴会上被活捉。魏军失了主帅,大败而去。

魏惠王连吃败仗,土地一点一点减少,国力空虚,深感恐惧,只得割让河西,与秦国讲和。

司马迁说,秦国得到河西,安邑太靠近秦国,缺乏安全感,魏惠王为了避开强秦,于是徙都大梁。司马迁显然搞错了。魏惠王也终于说出了那句话:“我后悔没听公叔痤的话啊。”其实他并没有悔悟到问题的本质。不用卫鞅,不杀卫鞅,只不过是魏国衰落的外因。当秦国、齐国都开始强大时,魏国已经有危险了,但他不自知。“愚者墨守成规,智者预见变化”,卫鞅的话一点没错。

卫鞅得胜回秦,秦孝公把商於15城封给他,号为商君。从此称商鞅,原来的名字逐渐被人淡忘。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攻魏之岸门,活捉大将魏错。

魏国越来越不行了,四年三战,连续损兵折将:马陵之战死大将庞涓,太子申被俘;卫鞅击魏,活捉大将公子卬;岸门之战,再失大将魏错。魏国败得很惨,由一等强国降级为二等强国,开始了饱受秦国摧残、蚕食的痛苦命运,直至115年后被秦始皇灭国。

可以说,没有秦孝公的励精图治,就没有商鞅的大展宏图;没有商鞅的大刀阔斧,也就没有秦孝公的丰功伟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