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魏当时的形势-周末秦初大变局

秦、魏当时的形势-周末秦初大变局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熊耳山中的武关,当时不过是一条沿着丹水伸展的长长触角状的狭窄通道,又被楚国阻挡,无法与函谷关形成掎角之势。秦国此时,经济上得不到汉中、巴、蜀的支持,政治军事上东不及赏河,南不出秦岭、武关,一时间竟处于被封锁的状态。吴起夺取河西,出任河西郡守表示魏国清楚河西的战略价值。

秦、魏当时的形势-周末秦初大变局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到秦孝公继位时,因为他父亲的励精图治,秦国已经走出低谷,正要开始爬坡,但仍然僻处洛水以西,领土比秦穆公时少了一大片。

东边与魏国为邻。春秋战国之交,魏国变法最早,国力一时最强,又任用名将吴起,打得秦兵不敢东向,全部夺走河西之地,并沿洛水西岸筑起一道长城,南起渭水南岸的郑县(今陕西华县),穿过渭水、洛水,北至少梁城(今陕西韩原),专门用来防御秦国。洛水以东的河西、上郡,都归魏国所有。实际上与当年的晋国一样,阻挡着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

南边与楚国蜀国接壤。秦岭以南,东为楚国,西为蜀国。熊耳山中的武关,当时不过是一条沿着丹水伸展的长长触角状的狭窄通道,又被楚国阻挡,无法与函谷关形成掎角之势。

巴、蜀二国各自独立,或相互争斗,也不为秦国所有。蜀国还把南御抢走了。

秦国此时,经济上得不到汉中、巴、蜀的支持,政治军事上东不及赏河,南不出秦岭、武关,一时间竟处于被封锁的状态。既不能参与中原的各种会议,还被当作戎狄看待。

魏国向西打过洛水,可沿渭水平原直击秦国腹地,一旦时机成熟,吞掉秦国也是可能的;守住河西之地,牢牢控制黄河天险,自身则非常安全,既可防秦国来攻,也可全力争夺中原。考虑到魏国的领土像条裤子,裤裆底下夹着韩国,韩国拱一拱脑袋,就把魏国顶成东西两半,所以先灭秦国更有战略价值。

若对韩国用兵,西面的秦国,北面的赵国,东面的齐、鲁、宋等都会出兵阻止,南面的楚国也会北上救韩,魏国根本没有胜算,甚至有被秦、赵抄后路灭国的危险。韩国与中原各国的利害关系非常显著,楚、赵、齐都不想魏国吃掉韩国独大,所以一定会出兵相救。秦国则会毫不犹豫地出兵河西,那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目标。

若对秦国用兵,秦国孤立于西方,与中原各国不相往来,也无直接的利益关联,只要稳定好齐、楚,其余各国大概更加不会理睬,与秦国吞灭西戎各国类似。秦国吞并西戎十二国,灭义渠国,中原各国都没有出兵,首先是因为他们不属于中原集团,与各国没有利害关系,所以不值得救。

秦国也被看作异族。在民族意识上,中原对秦国没有认同感;在利益关联上,中原与秦国的往来也不多。外交关系处理得当,魏国对秦国用兵,不能说没有机会。晋厉公带着联军打过黄河、洛水、泾水,可以作为参考。(www.daowen.com)

秦国当时处于弱势,趁中原各国还没反应过来,以秦国境内四条大河为作战区间,先把秦国赶至洛水、泾水、渭水以西,扫清渭水中下游南北两岸,占据渭水腹地;然后回转身来应对中原各国的反对,同时考虑如何彻底覆灭秦国远在陇山以西的甘肃天水的老窝。商鞅都说了:“秦之与魏,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这种假设如果成立,魏国占据关中太行山台地两大地缘优势,居高临下,窥视中原,说不定统一天下的就不是秦始皇了。可惜这只是事后的一种分析,当时大家都盯着中原,哪里会想到140年后秦国统一天下?

魏国东西南北都有强敌,为四战之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佳选择,或者说唯一选择,就是灭秦。但是这个任务很艰巨,秦国太大了,不容易吃。

诸侯当时既没有吞灭大国的概念,也没有吞灭大国的经验,想得最多的就是称霸中原,根本没有想过向四方戎狄蛮夷用兵。秦国经营渭水流域已有500年,可谓根基深固。魏国虽强,立国才几十年,对秦国不过是稍占优势而已,领土也不及秦国广大。秦国东西纵深400公里,南北最宽处180至200公里,魏国打不打得下来,打下来了如何守法,都是一个问题。而且西边对付秦国时,东边又该如何防守?齐、楚肯定会趁机来占便宜,事实上他们也在那么做。

何况魏国又犯下一个不可挽救的错误。魏国因为重视中原,在秦孝公元年,竟把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南,距黄河77公里)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主动放弃了河西的地缘优势。安邑坐落在汾水下游,西面是黄河天险,南面是中条山,北面是吕梁山,东面是太行山,是四塞之地,很容易防守。再牢牢控制住河西,基本不用担心敌人来攻打。大梁城地处平原四面是敌人,赵、齐、楚、韩四国,谁都可以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一点战略安全都没有。以安邑为国都,以大梁城为争夺中原的前沿阵地,这才是比较安全的国家谋略。即使如此,魏国也难以改变整体上四面受敌、裤裆底下又夹着韩国这个被动局面。

所以河西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好地方。吴起夺取河西,出任河西郡守表示魏国清楚河西的战略价值。但是,占领河西以后,魏文侯没有继续向西扩大战果,而是转向东方,争夺中原去了,并且再没有回过头,从而丧失了扭转劣势的唯一希望。魏惠王对魏国衰落负有直接责任,是他把国都迁至大梁,也是他不用商鞅、流失孙膑的。

晋国被三家瓜分,继之而起的魏国又选择了错误的战略方向,这可帮了秦国大忙。秦国仿佛是悄悄跟在魏国背后向东挺进,上演了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历史大戏,也有几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