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国相继改革以图强,在变法改革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著,在军事上的改革却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最。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并非出类拔萃,但他却向塞外少数民族学习,对传统的兵制兵服进行了大改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逝世。魏、楚、秦、燕、齐以凭吊为借口,各派万人精锐部队来到赵国,都想趁赵国旧君辞世、新主未立之机瓜分赵国。在赵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赵国大臣肥义极力辅佐太子雍,以不惜与敌方同归于尽的气势,与各国展开殊死的斗争,最终打退了敌人,挽救了赵国。第二年,即公元前325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登基。这时候,赵国四面强敌环视,而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个中山国。这个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曾经被魏将乐羊子攻灭,后来因隔着其他国家不便控制,又让中山国借机复国。中山国横在赵国中间,使其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以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如鲠在喉,实在令赵国非常难受。赵国要想在战国诸雄中有所作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中山这个心腹之患。赵武灵王是一位有理想、有气魄的国君,他一心想要复兴赵国,决定大胆改革,励精图治。
赵国是在三家分晋后由赵襄子创建的,其领土范围包括现在的山西中部、陕西东北和河北西南地区,境内地势多山。赵国在历史上曾经十分强盛,后来实力渐渐衰微,以致东边和北边的林胡、楼烦以及与它相邻的中山国,都对它虎视眈眈。
经过多年的准备,赵武灵王争取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开始还算顺利,可是不久便遭到反击,赵国的车兵和步兵被中山军队打得节节败退,不但很快退回国境,连边境重镇郡邑也沦入敌手。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赵国攻打中山时,燕人也乘人之危夹击中山,但也被中山人迎头打了回去,领兵之将还丧了命。中山一个区区小国,同时抗击两个大国的进攻,还能取胜,这给了赵武灵王很大的震动,由此引发了一场撼动朝野的改革。
在这一次亲自经历的实践中,年轻的赵武灵王发现赵军将士的最大毛病就是行动不灵活。不仅作战工具不灵活,战车在山地简直就如废物一般,而步兵作战速度又太慢,转移不灵,而且将士们长袍大袖,外裹重甲,穿戴起来像套上厚重的壳子,非有大力气才能运转得动。加上穿戴时需多层系扎,费时费力,敌军一旦这时来袭,就只好弃甲而逃。
为此赵武灵王把目光指向了赵国北面居住的各种胡人部落。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马背上的民族的风采,一个个身着紧身短衣、长裤,跨在马上,弯刀劲弓,来去如风,只是缺乏约束,组织性差了点。赵武灵王思想开放,能够审时度势,锐意创新。赵武灵王由此想到,如果能学习胡人的长处,再加以中原的军事组织,岂不是兼有两者之利?(www.daowen.com)
赵武灵王就把此想法告诉了身边的大臣楼缓。
赵武灵王对楼缓说:“我们赵国北临燕国、东胡,西接秦、韩等国,还与中山相邻,它们对我国都是威胁。如果不奋发图强,无异于坐以待毙。长期以来,我们与胡人作战时屡次失利,这跟我们的衣装和作战方式很有关系。首先是我们的士兵穿的宽衣长袖,碍手碍脚,不如胡服那么轻便。其次,我们的战车又大又沉,驾驭起来很不方便,不如胡人单骑作战灵活。我想让全体将士改穿胡服,学习骑射,你看如何?”
楼缓听后眼前一亮,激动地说:“大王英明!臣也有此想法,只是不敢提出,还是大王有魄力。如果改为胡服骑射,我们的劣势就不复存在。那样的话,我们一定可以扭转局势,战胜胡人!”楼缓当即表示同意他的想法。
而后,他又召来相国肥义,向他讨教此事是否可行。肥义鼓励他说:“凡事不能迟疑,首鼠两端必然一事无成。相传舜曾向有苗氏学习过舞乐,大禹治水经过裸国,也随之裸身,因此改装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利国利民,就应该坚定地去做。”肥义的一番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发誓道:“我决心易服改装,骑射教民,就让世人都来笑话我吧!但是胡地和中山必归我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