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初大变局:商鞅成为秦重臣

秦初大变局:商鞅成为秦重臣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鞅于公元前390年出生于卫国一个贵族家中,姓公孙,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以后在秦封邑于商,故又称商鞅,或商君。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有奇才”,曾入魏求仕,但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听说秦孝公求贤,乃西入秦。而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公孙鞅没有得到重用。商鞅见秦孝公,以强国之术说之,“语数日不厌”。公孙鞅的博学,很快便被秦孝公认同。秦孝公决定重用公孙鞅。

秦初大变局:商鞅成为秦重臣

春秋时期,秦独霸西戎,主要是向西发展。尔后,秦作为一个强国跨进了战国时代。战国初年,魏国吴起攻占秦的河西地,使秦不敢东向。

战国初年,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当时秦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国家落后,而且还深受楚、魏两国的压迫,各国对秦都以“夷狄遇之”。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继位。秦孝公仅21岁,年轻气盛。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不受别的国家压迫,他广纳天下贤士,求贤变法。并下令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时在魏受到冷落的公孙鞅来到秦国。

那么,公孙鞅是何许人呢?他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商鞅。商鞅于公元前390年出生于卫国一个贵族家中,姓公孙,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以后在秦封邑于商,故又称商鞅,或商君。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有奇才”,曾入魏求仕,但未受到魏惠王的重用,听说秦孝公求贤,乃西入秦。他年轻时聪明好学,很有远见,25岁到魏国游学,被相国公叔痤赏识,做了相国府的家臣。

一天,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看望。他对魏惠王说:“大王,公孙鞅博学多才,年轻有为,可以胜任相国一职,您可以重用他。如果不重用他,就要杀了他,以免他被别的国家重用,对我们魏国构成威胁。”

魏惠王点头答应,但心想:你一个相国府的家臣能有什么学问,况且年纪轻轻,怎么能胜任相国一职呢?

公叔痤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而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公孙鞅没有得到重用。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广纳天下贤士,又觉得自己在魏国没有什么发展,便告辞了魏国,去投奔秦孝公。

魏惠王知道公孙鞅要走,并没有阻拦他,也没有派人追杀他。

商鞅见秦孝公,以强国之术说之,“语数日不厌”。公孙鞅的博学,很快便被秦孝公认同。秦孝公决定重用公孙鞅。(www.daowen.com)

那时,由于公孙鞅没有政绩,而且又年轻,所以没办法委任重要官职,秦孝公便拜公孙鞅为右庶长。

公孙鞅对秦孝公说:“主公,您也是初步登位,还不甚稳定,为了稳定人心,我们变法之事稍后再定。”

秦孝公道:“正合我意,利用这段时间,你也熟悉一下,以便将来得心应手。”

公孙鞅知道变法困难重重,要想变法成功,必须取信于百姓。

有一天中午,公孙鞅带领几个士兵,在城门口贴了一个告示:谁能把一根细木扛到北门口,赏金10两。围观的百姓没有人相信,不知这里是否有诈,心想:这个城门口距北门口还不到50步,而这根细木又很轻,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看不动。

人越聚越多,公孙鞅让士兵把赏金由10两改成50两,大家更不相信了。

公孙鞅后来竟改成了10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百姓心想:不就是扛这根细木吗?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干了。他扛起细木就走,围观的百姓也跟着。到了北城,公孙鞅立即派人去取100两赏金给这位扛木者。

围观的百姓一下子全都相信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国百姓都知道秦国右庶长说话算数。

两年之后,秦孝公觉得地位已经稳固,而公孙鞅也熟悉了秦国环境,便下令变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