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也像齐桓公一样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公元前636年,狄师伐周王室,大败周师,周襄王逃亡郑国,处于汜(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狄师据王畿温(今河南温县一带)。晋文公率兵勤王,驻军阳樊(今河南济源县东南),以右师围温,左师迎王,将周襄王送回王都,杀掉了勾结狄师攻王的大叔带。周襄王赏晋国“以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乎启南阳”。南阳,《水经·清水注》引马融曰:“晋地自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即今河南省温县、济源一带,因其地在黄河以北、太行之南,故晋国称之为“南阳”。晋国占领了南阳,控制了从汾水平原通向中原的太行山口,使晋国成为一个进可攻,退可守,“表里山河”的战略要地,对晋国的向外发展、中原称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晋国攘夷狄,定王室之乱,也大大提高了晋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具有决定意义。公元前633年,楚军围攻叛楚附晋的宋国。宋向晋告急。晋国非常重视,认为:“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国进行了充分的作战准备。
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在城濮(卫地,今山东省旧濮县南70里有临濮城,1956年并入河南范县)会战。城濮之战,晋军一战而胜。《史记·楚世家》云:“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晋军大获全胜,晋除歼灭大部分楚军外,还俘获了楚驷介百乘,徒兵千人。晋国向周天子献楚俘。(www.daowen.com)
城濮之役,阻止了楚向北的发展。晋、楚争霸约百年,楚国虽多次想打开进攻中原的道路,却一直未能如愿。城濮之役后,北方国家形成一个以晋为核心的稳定的集团,成为阻止楚国北上的劲敌。
同年五月,晋文公召齐、鲁、蔡、陈、郑、莒以及周天子,会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原来臣服于楚的陈、蔡、郑、鲁等国倒向晋国,接着,曹、卫又被征服。是年冬天,会盟于温。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成为北方中原诸侯国的霸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