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达19年之久的公子重耳,在秦的援助下回国继位,是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野心勃勃,欲称霸中原。晋文公是个聪明贤达、老成持重的人,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中,他和随同的臣子们历尽各种磨难,既锻炼了意志,又增长了阅历。他备尝“险阻艰难”,所以即位后能奋发图强。
晋文公执政后,为了安定民心,稳定朝政,公开招贤纳士,并宣告天下:自己不会计较过去的私人恩怨,将在任用官吏上唯才是举。不久,头须来见。头须曾在晋文公流亡狄国期间负责管理钱财,但他背信弃义,在晋文公离开狄国再度流亡时携款潜逃,远走他乡,害得晋文公等人差点饿死在路上。可晋文公不计前嫌,让他官复原职,仍然管理财务。此后,晋文公又任用了曾经多次刺杀他的勃抵。
众人见晋文公果然遵守承诺,不计前嫌,行事宽厚仁义,便纷纷安心地为新君做事。(www.daowen.com)
此后,晋文公任命随侍流亡的狐偃、赵衰、先轸等人为国家重臣,又任用了许多外来人才。同时,他还听取下属意见推行改革措施,兴利除弊,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并把原晋国的两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晋国大治,日趋富强。
晋文公为了教导百姓知义、知信、知礼,也煞费苦心。使民知义,在于教育他们能尊重国君,让民众明白君臣之间应尽的义务。晋文公积极出兵勤王,以自己的忠君之举为百姓做表率;广施仁政,让百姓生活安定。使民知信,在于教育他们能相信、服从国君。文公在即将攻陷原国之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原国土地,让百姓明白自己不会失信于民。使民知礼,在于教育他们遵守纪律。文公设置了掌管官职的官员,更合理地管理、调配国家大臣,以使百姓更加尊重和服从掌权的官员。文公深知取信于民则国家强大,失信于民则国家衰弱,因此治国从政当以建立信德为主旨和根本。左丘明在《左传》中指出,文公能在晋楚争霸中获胜的根本原因正是得力于“文之教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