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齐桓公霸权之路,周天子位置稳定

齐桓公霸权之路,周天子位置稳定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左传》,齐桓公的称霸始于公元前679年的甄之会。这大概是从形式上看,此次会盟有周王室的大夫单伯参与,显示了周王室对桓公霸权的承认。但事实上,当时桓公的威信还不太高,会盟的参加者亦不甚多,桓公还需要进一步显示其作为霸主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为此,桓公是从三个方面来谋取自己的霸权的。为此齐桓公所做的最有实效的一件事情是用武力安定了周天子的位置。作为盟主,齐桓公自应担负起为华夏国家攘却夷狄的责任。

齐桓公霸权之路,周天子位置稳定

据《左传》,齐桓公的称霸始于公元前679年的甄(今山东鄄城西北)之会。这大概是从形式上看,此次会盟有周王室的大夫单伯参与,显示了周王室对桓公霸权的承认。但事实上,当时桓公的威信还不太高,会盟的参加者亦不甚多,桓公还需要进一步显示其作为霸主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为此,桓公是从三个方面来谋取自己的霸权的。

一是“尊王”。如前所述,这是为了将周天子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齐桓公所做的最有实效的一件事情是用武力安定了周天子的位置。还在桓公即位不久,周王朝发生了王子颓之乱,后虽被讨平,但支持王子颓的卫国未受到讨伐,桓公于是受惠王之命对卫国进行讨伐。然而不久,王室内部又因周惠王欲废黜太子郑而立少子带出现新的不安宁,桓公又于鲁僖公五年(前655年)邀集诸侯同太子郑会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表示对太子的支持。不久惠主去世,桓公复邀集诸侯奉太子即位,是为周襄王。有了这一系列安周之举,周王室焉能不表示回报,因而就在襄王即位的次年(前651年),在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的葵丘(今河南兰考)之会上,襄王即令大臣宰孔赐齐桓公以胙肉,等于再次申明桓公的霸主地位。

二是“攘夷”。自春秋以来,乘华夏诸国处于战乱而向中原发起侵袭的所谓蛮夷戎狄,主要有居于今山西境内太行山以西的赤狄部族、今河北东北部燕山山脉中的山戎部落,以及南方的楚国(楚向被中原诸国视同夷蛮)。赤狄在春秋前期的文献中又或称作北戎,其时乘中原混乱之机,东出太行,伐邢,伐卫,侵郑,入周,伐齐,伐鲁,甚至一度使邢、卫二国濒于灭亡。山戎亦曾“病燕”。至于楚国,其继文王以后即位的楚成王继续向北方扩张,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及鲁僖公元年(前659年)两次起兵伐郑。郑为中原门户,楚急攻郑,造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危险局势。作为盟主,齐桓公自应担负起为华夏国家攘却夷狄的责任。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今河北卢龙)而还。鲁闵公元年(前661年),狄人伐邢,桓公听管仲之谋,起兵救邢,并在随后讨伐狄人,进入太行山以西境内。待北方狄难稍息,桓公又于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邀集鲁、宋等八国军队进伐楚国,迫使楚人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城下之盟,暂时遏制住楚人北进的势头。(www.daowen.com)

三为“恤患”,即抚恤诸侯之患难。其事如安鲁:为鲁国除去在国内屡屡制造祸乱的鲁公子庆父,使鲁难归于平息;救邢:不仅出兵解救了遭到狄人侵伐的邢国,而且帮助邢国迁居到夷仪(今河北邢台西南),使其重新趋于稳定;存卫:在卫被狄人灭亡后,率诸侯军队为之修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东),使其君臣得以安顿。后人称道桓公所做的救助邢、卫这两件事,曾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可见桓公的作为确实得到了诸侯的拥护。

齐桓公在位43年,据说其主持的盟会有“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昔人曾有“五霸,桓公为盛”之说,盖可以作为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