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江
公元1332年的初春,在风景秀美的百药山下,有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当地称之为神仙太公、医学泰斗的楼英全善公。
楼英是楼氏先祖楼晋的十五世孙。其父楼友贤,也是当地名士,广交朋友,与元代大名医朱丹溪是莫逆之交。
楼英母亲赵氏夫人是南宋缁恭宪王的第五代孙,也就是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后裔,理学笃实。楼英幼年的读书识字和为人品德都得益于母教。
楼英天资聪敏,4岁读书,7岁能读《内经》,11岁能写文字,明古训、音韵之学,12岁能讲《四书》。他能成为一代名医,更源于他的勤奋好学。在楼英7岁那年,母亲生病,其父请来了朱丹溪的高徒——浦江的戴原礼来楼家治病。戴原礼药到病除,妙手回春,楼英母亲病愈如初。幼年的楼英对他敬佩有加,志存高远地决定“不为良相,宁为良医”,济世救民。
如此以后,他白天识字,晚上攻读医书,夜以继日钻研医学要领,加上当时已为御医的朱丹溪和戴原礼与其父是故交,楼英碰到难题便去请教,渐渐地,他对医学的认识和医术的掌握得到质与量的提升。到了20岁,楼英便开始出诊,边医边学,走村过巷,往来民间。他亲煎汤药,治病疗伤,待在当地稍有名气后,便外出行医,足迹遍布苏、浙、皖、鄂各地,没几年便声名鹊起。某日楼英回家,楼塔有一孕妇难产,灵柩沿街出丧,正好碰到楼英,他察看棺内有血流出,甚是鲜红,急呼停棺。楼英打开棺木诊视死者——即难产女子后,以金针入其穴,婴儿哭喊出世。楼英救活母子俩,从此医名远播。
楼英不但医术高明,品德也十分高尚,行医伊始,就确立了“惠天下”的初心理念。在他时常出入的婺杭、睦越的要枢上,某地有家供南来北往的客人吃住的酒店,有一天他路经该店,恰逢两位老者病倒店内,店主怕连累费事,叫伙计拖拉两人出门。老人苦苦哀求,“祈活甚肯,佣人不许”,楼英上前相劝店家不可强为,“万一不讳,吾为直之”,意思是万一不测,由我负责。即诊其病,亲送汤药,数月痊愈。不但医药费分文不收,还赠送两位老人食宿路费。(www.daowen.com)
而且,楼英看病,不论穷富,一视同仁。遇到穷的病人他还会倒贴医药费,成为仁者为医的楷模。如明朝洪武十年(1377),50岁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病倒了,召集了太医院众多御医诊治,但总不见效。有太祖老乡临淮县丞孟恪和太医院御医戴原礼奏请:江浙一带,有位姓楼名英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民间治病救人名声很大,可否请为御诊?楼英以独到的医学见解诊脉出方,明太祖服药数日即痊愈。朱元璋挽留他在太医院供职,但楼英立志行医救人,惠德于民,以体弱多病为由上表辞谢。不得已,明太祖下诏“赐归”,允其回乡。
楼英从宫中带回的音乐“细十番”,因曲调幽雅、悠扬悦耳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其乐曲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细十番”宛如楼英本人,清雅淡泊,不慕名利。演奏从不登利禄场所,这是600多年前确定的规矩。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楼塔楼氏借续修宗谱之机,重新修订《楼氏家训》,内容有“明五伦、立教养、敦孝悌、守法度、尚勤俭”等22条。
《楼氏家训》的“孝”与“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伦理范畴,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往往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不孝无以齐家,不廉无以治国;孝以廉为要,廉以孝为本。
作为历经上千年门第依然兴盛的家族,楼氏治家秘诀就在于坚持了“以孝治家,以义济世,以中报国,以廉居官”的儒家文化传统。
如今,楼英“惠天下”的理念与之传承下来的清廉文化已成为楼氏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