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泉
我在楼塔采风时看到一条朋友圈,是30年前的学生以白描手法描述她家乡的故事:“记忆中小时候的外婆家风景很好的,最怀念的是很多口方井,沿石阶下去,可以直接打水,还可以网虾。岩上人家沿山建屋,除了方井,还有用毛竹接山水到家门附近,几户人家一起打水。楼塔镇上的井又不同,圆井用绳吊桶拎水比较普遍。”
仙境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早年读《世说新语》,刘义庆笔下的顾恺之对会稽山水的描绘,今日方悟。
四围山色九曲溪,半是仙源半是城。一步入楼塔,就被那挺拔而又不失妩媚的风姿所吸引。山水有仙风道骨,你有佛缘,就能与之共鸣。
“仙岩”是楼塔的标志之一。这座高数百丈、兀然独立的山峰,1700年来,因“仙人”曾居其上垂钓、与文友诵经论道,超然尘世,而享誉一方。
“崔嵬怪石立溪滨,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唐代诗人王勃曾赋诗赞誉。可惜的是,位于溪水中央的仙岩,因取直河(溪水)道的决策而被搬走。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了眼睛,少了灵性。九曲溪少了一处湾,仙岩与奔腾不息溪水的亲密接触被阻断,那“宛在水中央”的圣洁和青葱勃发,只待回忆。
如今,诉说着它前生今世的,只有“岩山亭”廊柱上的楹联“许询隐钓清风明月元度岩,支遁布经般若即色重兴寺”,和碑文《岩山亭记》:“翡翠叠嶂烟霞缭绕,云崖壁立卷幔舒岫;巉岩嶙峋排狮列象;千姿百态,皆造物点化。涧泉奏鸣,传天籁遗音;春夏奔洪……”
“仙人”即许询。这位历史上有口皆碑的高人,留下了仙岩、仙源与仙境的佛门、文坛佳话。
《萧山人物志》1955年成稿,83岁的“邑人”有传:询隐居不仕。召为朝议郎,不就。尝登永兴县西山,筑室其上,萧然自致。考询永兴新宅,在崇化乡西南四十里,有慈云寺;县西九十里,有重兴院,皆询所居也。王勃“山亭序”云:“永兴新郊,许玄度之风月。”盖谓此也。
家财万贯,散财有道;学富五车,敝屣功名。县城江南名刹祗园寺,曾占地36亩,古塔钟声,梵宇宏伟,源于他“舍宅而寺”。唐代诸暨县令丘丹有《萧山祗园寺》诗,“东晋许征君,西方彦上人。……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诗言志,崇仰、感慨之情,溢于诗行。嵊州的王羲之纪念馆(墓地)、方志史乘及佛门典籍,念叨着当年一代文人雅士的行踪。
《世说新语》有多条记载许询的文字,连简文帝亦青睐。
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简文帝称许询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
仙岩梧桐树,引得鹏鸟来!
《高僧传》是一部佛教史书,南朝梁僧慧皎撰。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佛经翻译等,不可不读此书。书中有许询和孙绰、支遁、王羲之等游学交流及慧远、谢灵运等人的故事。
谢灵运、谢惠连都留有吟咏萧山山水的诗,这儿且按下不提。
这拨“仙人”中,与许询一起讲经的高僧支遁颇有故事。
“梦笔江淹留胜迹,讲经支遁喜文辞。”(www.daowen.com)
支遁,号道林,佛学家,有《即色游玄论》等著作传世。他对佛学文化的贡献,首先在于不遗余力地推进佛教中国化,建立即色宗,为东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郗超以为:“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支遁在隐居山阴、会稽期间,交游名士,处茂林修竹,与许询等40余人参加兰亭修禊盛会,曲水流觞,俯仰天地。在剡县(现嵊州),王内史安排他住在灵嘉寺。晋哀帝即位,曾屡次派人征请。
然仙人的向往岂在功名。“(谢)安先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及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
支遁对老庄情有独钟,《咏怀诗》云:“总角敦大道,弱冠弄双玄。”“双玄”即《老子》《庄子》。在他的诗文中,触目皆是此类典故。《世说新语》记载支遁的条目更多。
支遁与许询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相传支遁来到山阴,讲说《维摩经》。支遁做主讲的法师,许询做唱经的都讲。支遁每阐明一义理,四座无不心悦诚服,都认为许询再提不出驳难;许询每设一驳难,众人都以为支遁无法阐明。如此一来一往,二人难分上下。听讲的人只顾赞叹二人的连珠妙语,却顾不上辨别义理何在。
对统治者的橄榄枝不接,而仙人石、仙人洞、《维摩经》不能不伴。游心物外,悠然忘我,一如“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了。
山阴与萧山分合有度。临浦镇上有条“山阴街”,俗称“山阴不管、会稽不受”。据此而论,萧山南部半山区在历史上曾属山阴或会稽。
临安也有许询的造访记录。西径山有座石牌楼,雕有梅、兰、竹、菊等图案,宰相谢安曾隐居于此,许询偕王羲之、支遁等尝来此乐山戏水,吟诗咏文。东晋谢安“淝水之战”载史册,由此引发了“东山再起”的典故和李白“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的吟咏。
萧山有许询的几处住宅,他“与支遁辈为方外交,讲经接席,风流千古”。仙岩之上,百药山间,王羲之、孙绰,甚至谢安等,都是常客。“穹屏叠嶂,壁立千仞,境趣奇矣”,仁者、智者,在这仙境仙源流连忘返!
临安东山宝葫芦状的环翠湖清亮碧透,似山乡少女不染俗世尘埃的明眸;楼塔一泻数十里的山溪,就像仙姑散落在人间的裙带。
山水常有,而仙岩、仙境与仙人不常有。
“嗟夫!寺之重兴,岂特一土木之功哉!将见秀毓僧英弘扬教观,以续遗响,以寿吾佛之慧命,而不负舍宅者之初心。则区区之所愿也。”元至顺二年(1331),“智鉴慈忍大师释道澄述并书”的《绍兴路萧山县咸通重兴之院记》,铭刻着一代乃至数代僧人的执着与苦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重申许询“舍宅为寺”的初心。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重兴院毁于咸丰辛酉兵燹,礼佛石碑落入“长毛”之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朴素的“民为贵、君为轻”理念。其实,仙源长盛不衰,就是坚守住了“初心”,坚守住了把民生放在首位的理念。
山道指点旧痕迹沧海桑田,翼亭笑谈古今事物换星移。
“仙岩、仙境与仙源”,生生不息。鹤发童颜的老人救村民于干旱灼热,佳山坞过“半年节”景仰;“神仙太公”楼英悬壶济世,上医君下治民,“细十番”颂扬;先祖楼晋肇始,繁衍成了有两万余人的最大楼姓聚集地,宜居。
许询是幸运的,比谢灵运要幸运得多。面对昏庸腐朽的司马氏统治集团,既不能达济天下,则独善其身。不为鹰犬,也不为奴才,无非分之想,做个自由人。许贤及浦阳许家等村寨,都尊崇其为肇始一方仙境的始祖;凡驻足仙岩之下的后人,都对其仰望而顶礼膜拜;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书画爱好者,汇聚仙岩,泼墨山水,描绘今日之仙境。
“高栖不受鹤书招,北干家园久寂寥。明月空怀人姓许,故山犹自岫名萧。”宋朝诗人徐天祐《许询园》一诗,来裕恂将其作为许传的结尾。
仙人之血脉与仙源之延续,与山水共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