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国史的重要性: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

学国史的重要性: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国史要将其放到世界历史的坐标中,立足自身的同时也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当学会站在世界历史的视角回望,在横向对比中,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过:“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依然对今天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国史的重要性: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3日下午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学习和研究国史,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关系着兴邦治国,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学习国史要将其放到世界历史的坐标中,立足自身的同时也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当学会站在世界历史的视角回望,在横向对比中,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过:“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作为中国历史,其中既有稳定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纷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治国理正的经验智慧;既有对时局的分析陈述,也有对得失的评论总结。中国的史册记载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严谨态度,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在我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中有“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之理,“民为邦本”语出《尚书》,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政得其民”,源于孟子的仁政思想,意思是说施政应得民心。这两个表述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古代的治国思想可谓是如今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理论来源,在如今的政治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地方,纵观我党九十余年的奋斗历程,民生思想始终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他提出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的观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拓性地提出了“不改善人民生活就只能是死路一条”“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民生思想。他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www.daowen.com)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如今的政治生活中,廉洁是为政的主旋律之一。回溯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探索渊源,廉洁最早曾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送其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依然对今天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今天是从过去发展而来,要治理好当下的中国就需要对我国过去的历史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