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拢狮(法名延侯),今龙海市渡头黄坑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自幼出家,拜朴山岩寺僧修文为师。民国初,朴山岩寺香火清淡,征得乃师同意,返家还俗,娶东门馨苑茶庄李珠为妻,自制片仔癀出售。
名药片仔癀相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朝中严嵩父子当权,迫害忠良,朝政日非,明世宗一位御医受到迫害因而外出帝都,辗转来到漳州,隐姓埋名,在朴山岩寺出家为僧,因寺僧有练武的习惯,平时舞刀弄枪,难免刀伤骨折。这个隐退的御医即将带来的宫廷秘方,炼制成药,专治跌打损伤,消炎止痛,疗效显著,口服外敷均可,无副作用。附近农民有伤病,寺僧也广为施治,逐渐在社会上享有声誉,成为朴山岩寺的传家宝。
延侯还俗后,将名药“片仔癀”推向社会,因他广交当时一些文人、名士,经常聚首,品茗清谈,经过这些人广为传播,“片仔癀”遂在中成药中崭露头角。该药系用八种珍贵药物精制而成,原名“八宝丹”,当时每丸重量一小钱,售价银元五元,一般炎症,切用一小片,即能消肿。为适应广大群众需要,改为切片供应,每片重量二分,可做一次服用,故群众习惯上称为“片仔癀”,实际上注册全称是“八宝丹(片仔癀)”,商标为僧帽牌,外包装还盖有“僧延侯印”以防假冒。当时一些川走海外的水客,以东南亚一带居民性情强悍,常因斗殴致伤,闻名“片仔癀”具有特殊疗效,每次海外归来,乐于携带一些出洋,华侨回国探亲,亦多购此药作为赠送亲友的贵重礼品。抗战前,为了扩充海外销路,黄拢狮偕妻子李珠到厦门,在开元路开设馨苑分号,由于该药用法简便,不但可治跌损伤,而且对水火烫伤、烧伤等皮肤外伤疗效亦极显著,声誉日隆,行销日广,在东南亚各地享有盛名。
1937年抗战年兴,不久厦门沦陷,黄拢狮具有爱国心,毅然将厦门馨苑分号关闭,和妻子回到漳州馨苑茶庄。这时,他已患有严重疾病,按照朴山岩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寺规,儿子幼小,虽已剃度为僧,但小不懂事,无力继承遗业。黄拢狮决定打破旧规,将“片仔癀”秘方及制作技术传授其妻李珠继承,1940年黄拢狮在漳州溘然长逝,享年49岁。
在旧社会,赝品甚多,有“打山岩八宝片仔癀”、“老瑞林片仔癀”等冲销,使正品的朴山岩片仔癀受到冲击。李珠为了打开局面,独力难支,乃招赘一男人协助经营,但因小本经营,手工制作工艺落后,发酵取干都要靠天吃饭,因此,产量低,质量未能提高。1956年以前,销量仅局限附近各县和海外少数地区。(www.daowen.com)
1956年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党和人民政府对发展地产名牌产品十分重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决定以几种地产名牌中成药为基础,组建漳州公私合营制药厂,片仔癀被列为建厂后的拳头产品之一,但片仔癀处方和生产工艺掌握在私方人员李珠手中,秘而不献。厂方动员献方献技术,但李珠抱着旧有的“传家宝”观念,生怕献方后打破了自家饭碗,又看到公私合营后产品销路日广,曾一度萌发“退厂单干”的想法。经过漳州市药材公司和合营经理、私改干部和同业公会等有关部门多次找她谈心,说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根本出路,才能提高生产力,阐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并运用同业间的先进分子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各种待遇;私改干部还请李珠参加医药行业私方人员贡献操作技术(如加工泡制等)等会议活动。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教育,激发了李珠爱国爱厂的思想,消除了顾虑,克服守旧观念,终于自愿地把“片仔癀”秘方和生产技术献出来,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为人民造福。
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掌握了片仔癀的处方和生产技术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公私合营经济的优越性,逐步改进其制作工艺,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改“僧帽牌”为“荔枝牌”,申报注册商标,行销国内外。1965年和厦门外贸挂钩,利用名牌产品的优势,积极向国外推销,备受欢迎。为了扩大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加强检测技术力量,又把“片仔癀”的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从此,古老的名牌产品一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漳州“荔枝牌”片仔癀的质量获得了不断地提高,销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显著。1979年获得国家银质奖,1984年又进一步荣获国家金质奖。现在产品已远销美、欧、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荔枝牌”片仔癀在国际上被誉为“神州妙药”、“中国特效的抗菌素”、“安家至宝”,行销世界,誉满全球。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合订本)》第4卷,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