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国
解放前20世纪20—50年代,南靖有两位较负盛名的中医,一为桥头谢持,一为金山吴孟龛。吴孟龛行迹仅限于金山、龙山及和溪数乡,谢持则遍及南靖下半县乃至漳州、天宝、程溪一带。论成就与影响,谢持当在吴孟龛之上。
谢持,乳名把,世人多尊称谢老师,南靖山城镇桥头村人,生于1876年8月。父谢端河,世代务农。
谢持小时随父务农,稍长入塾,读四书五经。以此为基础,发奋自学,旁及经史诸籍,不数年,学问大有长进。他读书主张博览与精读并重,对于重要的古诗文,坚持背诵,而且必至滚瓜烂熟而后止。每当他放声诵读诗文时,其父常以“和尚念经”笑喻之。当时,曾有乡人打趣问他:“读这许多书何用?”他亦打趣回答:“苦读书,希望作秀才。”其后参加考试,果然名列拔贡。
谢持既已读书有成,本该继续进取,更上一层楼。无奈家境贫困,力不从心。只好暂以教书为业,以求糊口,曾先后在谢溪头、葛仔圩教书数年。
其时,南靖境内西医尚未普及,中医又因不被重视而濒于湮没,时人死于缺医缺药者甚众。谢先生对此颇有感触,自以为教人识字终不及救人生命意义重大,遂决志弃教从医。他先在漳州拜一著名中医为师,在名师指导下,先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入手,继而《内经》乃至李东桓、朱丹溪、刘河间、徐登胎、陈修园等历代名家之著作,无所不读,读则必精。集诸家精华,穷敲细琢,水到渠成,豁然贯通。经此数年不懈苦读,医学理论已具基础,便开始行医,以践其治病救人之宿愿。
他先在当时的南靖县城(现靖城镇)开业。后因考虑到漳州的病员不断乘船甚至步履到南靖求诊,行旅不便,且漳州人口多,面广,发挥潜力的余地大,乃于1927年迁往漳州,在南门外蜈蚣山开设诊所。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漳州处在敌机轰炸威胁之下,不得已又迁回靖城,赁屋粜米街继续开业。迨抗战中期,山城既已辟为县城多年,人口日多,医疗卫生工作显然为当务之急。在当地人士一再敦请下,又把诊所由靖城迁到山城。
谢持医师医学造诣既深,经验亦丰富,医德尤其可嘉。经他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且都感恩戴德,传为口碑。爰举数例,以见一斑。
靖城一陈姓小儿,患夏热发疹,腹背烂疹渗津,数治罔效。谢先生投以紫丸,竟瘥。
一张姓男子,忽头痛神昏,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目赤唇焦,身热肢冷,遍体紫斑,脉沉伏若无,谢医师诊为急性脑炎,先以紫雪丹开其闭,服药一小时后精神转清,肢暖脉起。进以大剂咸寒解毒,方用犀角、大青、地丁、元参等,数日而愈。
一小孩,夜间略有呕吐,至黎明忽暴躁异常,自言目不见物,两目直视,手足抽搐。给清肝强心保脑之剂,抽搐止,精神转佳,继用加味温胆汤收效。
天宝月岭庆仔之子病数月,延谢先生诊。症脉合诊当为虚劳症,然对症用药,久久不见起色。乃深入了解其起居饮食,发现患者垫床之稻草数根垂入床下之空瓮中,提瓮检视,瓮中有无数臭虫。弃瓮除虫,继续进药,遂愈。(www.daowen.com)
草坂一病号请出诊,至其家,但老妇及一小孙女相依为命,家徒四壁,状极凄惨。谢医师诊后不但不取诊费,还给钱作买药之用。
在靖城时,某年除夕,家里酒菜已备,正待围炉。恰于此时一家有人患急病,来人请出诊。家人面有难色,谢医师却慨然应请,回家已近午夜。家人才又重新温热酒菜,开始围炉。
谢老师不但是德才兼备之中医,而且还是一位社会慈善家:
早在教书期间,他便热心教育事业,曾与陈鲒鮘捐资合建葛仔小学校舍一座(现因校址迁移,该校舍已改为他用)。
某年,老家桥头村遭灾荒,民不聊生。时谢在漳州开业,遂解囊在漳购买一大批粮食,用帆船运回家乡救灾。
解放前,桥头村青年谢天生(解放后任村贫协主任)、谢老李,因家口多,劳力少,生活极度困难。谢老师很同情,曾拿出一笔现金,鼓励他们从事商贩自救。两青年担心缺乏商业经验,会亏本,有难色。谢先生为消除他们的顾虑,为之打气说:“请尽管放心,经营之后,盈余归你们共有;万一亏本,则全部由我负责。”两位青年这才接款。
抗战期间,公路破坏,车辆无法通行。为方便行旅歇息避雨,谢老师除与好善乡人共建九美路亭外,还集资在靖城阡桥建一座水泥结构桥。现桥边还留有石碑记载其事。
1948年8月,谢先生在一次出诊中,不幸被一丹毒患者所传染,不治逝世,年七十有三。逝后家无恒产。
谢持一生业医,救人无数。其济困扶危,乐善好施之人品,尤为世人所赞誉;然而身后萧然,殆亦斯人济世人生观之本旨也!
谢老师有五男二女。长男春庭,幼受庭册,诗文医学俱精,尤其写得一手好字,20世纪50年代初病逝;次男童殇;三男国昌毕业于龙溪师范本科班,历任小学教职,已退休;四男四聪,承接其父余屑,能看些外科小疾,亦农亦医;五男清德,务农。二女均为农家妇。
《南靖文史资料》第15辑,199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