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润堂与晋江县中医公会的合作

黄润堂与晋江县中医公会的合作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润堂父光邦,原居晋江县石头街瓯厝,业商,贩运于泉州、台湾之间。3月,为抗议此提案,维护民间中医开业权益,润堂联络泉州城内较著名中医陈琴甫、郑燕汀、吴淑仲、叶宝印、李耀宗、方榕村、傅维云、李炳堃等十余人发起筹组晋江县中医公会,并向晋江县县政府、县党部、福建省政府民政厅申报。经批准于翌年正式成立晋江县中医公会。润堂被选为第一届、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常务主席。该会受民政厅委托进行中医甄别考核工作。

黄润堂与晋江县中医公会的合作

泉州科技志编辑室

黄润堂,字励身,号耻庵,男,汉族。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5月15日生于福建省晋江县城内(今鲤城区),是中华民国时期泉州著名中医

润堂父光邦,原居晋江县石头街瓯厝,业商,贩运于泉州、台湾之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和约后,台湾沦于日本,自台回运货物为日军所扣,遂致破产。故润堂自幼家贫失学,先后当笔店学徒,南货店店员。19岁时,父去世,诸多兄弟先后罹时疫殁,家遭巨变,母忧患致痨,旧时肺痨称“大症”,须长期延医服贵药补品,贫穷人家力所难及,母终不治而逝。因此,润堂发奋学医,寻充中药店店员。日间配药,留意名医处方,探询患者病情疗效,细心存记;夜则自学古文,捉笔练字,进而攻读中医典籍,积十年之功,遂通医术。常免费为贫苦患者诊治,能顾及病家经济条件,慎用重药、贵药,竟以用药简费省见效速而名于世。民国八年(1919年)傅维彬创办“中医研究会”,润堂应邀入会及参加“花桥宫施药局”义诊,不久在家开业应诊。从此益专心探求医术,凡内经、脉诀、本草、经方,无所不读;且广交城内中西医名家,相互切磋,医术益进。为业注重医德,不分内、妇、幼各科,时疫恶症,贵贱远近、寒暑旦暮,求者必应。行迹遍及晋、南、惠各地,菲律宾、星、马等地华侨亦有慕名而回乡就医者。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起,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破例聘为校医,为该校师生免费诊治。

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3月,为抗议此提案,维护民间中医开业权益,润堂联络泉州城内较著名中医陈琴甫、郑燕汀、吴淑仲、叶宝印、李耀宗、方榕村、傅维云、李炳堃等十余人发起筹组晋江县中医公会,并向晋江县县政府、县党部、福建省政府民政厅申报。经批准于翌年(1930年)正式成立晋江县中医公会。润堂被选为第一届、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常务主席。该会受民政厅委托进行中医甄别考核工作。他主张医者不能“草菅人命”,对考核严格把关,在行医之余,尽力投入辅导工作。对水准较低者,责其先自学文化及医籍,待到能写清一份病历与处方,不出差错,才介绍其入会和呈报审批。故凡该会会员呈报者,多数获省民政厅批准,发给“中医士证书”,取得开业行医之正式资格。于是该会声誉卓著,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晋、南、惠、安、永等县民间中医来入会者达200余人。

鉴于中医乃祖国数千年医学科学结晶,曾为中华民族子民繁衍、疾病防治作过不能取代的贡献,其理论和诊疗技术的累积极为丰富,且其医药费用远较当时西医者低廉,更适应贫寒大众需求,是以极不宜取缔。本此精神,约在1936年前后他曾撰文发表于《国医春秋》(全国性中医刊物,上海出版),吁请全国各界及各地中医同仁,合力向当局陈情,撤销取缔中医之议。(www.daowen.com)

他不囿于成见,从西医友人处亦了解西法之长处,在筹组中医公会前后,不断购进和阅读西医书籍,凡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药物、护理、内科、妇产科、牙科,悉皆涉及。对其中理、化、生等科学知识不懂之处,即和就学于初中的儿子相探讨。有所领悟者,在自己诊治中加以尝试,并通过中医公会发动会员开展中西医法比较与配合问题之研究。如采用体温计与听诊器代替手感触诊;建议传染病患者往西医院做化验、X光透视以助确诊;设置有存根可查的简易病历及处方笺;注意心理治疗,对慢性病人及危重病人,多作精神鼓励,提高其战胜病魔的信心;指导家属做好护理卫生工作,如中药的煎制及服法,病人痰涎、排泄物的处理方法等。自己出诊归来,用药皂洗手,酒精擦拭。遇有宜用西法治疗者,如难产、肠套叠、阑尾炎、鼠疫霍乱天花等,常劝病人速往医院以西法治疗,从不畏他人误以为自己医术不高而延误病人之诊疗。凡此可视为开泉郡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他擅长内科,常治虚、痨、臌、格(膈)等四大症。积20余年实践经验,其治则注重:治病求本、急则治标,标不离本;辨证施治,同病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扶正祛邪,但实证可先祛邪,虚证则扶正为主;处方用药,讲求君臣佐使,但简而约,反对“药围”,不迷信秘方、验方或成药,匠心独运。因此,每诊治一人,费时常倍于其他同行者。

抗战爆发后,沿海时局紧张,社会动荡,劳苦群众生活日艰,无力延医购药者众。他忧人亦忧己,积劳成疾。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八月初四日去世,终年57岁。遗有医案、病历存根数十本,惜时日播迁,散失殆尽。

《泉州文史资料》新8辑,199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