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生
上杭文史资料编辑组:
近日读到《上杭文史资料》数期,深受教益,谨表感激。
《上杭文史资料》第四辑第28页所刊《庐丰包氏三代名医》一文,阅读之后,觉得内容与史实出入较多。为了保持资料的真实性,特将其主要几点指出如下。但一管之见,只供参考,不妥之处,望予斧正。
查有关包育华祖孙三代的史料,见于1938年版《上杭县志·艺文志》(第七册第二十三卷)“包育华无妄集活法医书”、“包识生包氏医宗”和《上杭县志·方技传》(第九册三十一卷)医家部分。从以上记载来看,包育华医生在医学上不但造诣较深,而且颇有独到之见。主张“凡事以理言,何泥书为?”提倡灵活应用,反对拘泥成法。而且医术高明,临证以法活见长,“平生立方神奇,多法外法”,善治疑难之症,被誉为“神医”,不愧为名医。但《庐丰包氏三代名医》(以下简称为《包氏三代》)一文,不仅未反映出包育华医生的长处,致使大为逊色,而且连他原来比较完整的见解,也写成片面之见了。
如据《上杭县志·方技传》(第九册三十一卷)记载:包育华“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仲景全书》,乃能见病知源。更宜参阅历代名医学说,以扩其识”。但《包氏三代》一文却将《扁鹊难经》以后的一段话全都删去。只说:“尝谓医必宗《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殊不知上述《神农本草》等四书为中医四大经典医著,历来被中医奉为圭臬,视为必读之书。包氏主张在认真学习和尊崇这些经典医著的同时,更应“参阅历代名医学说,以扩其识”的见解是符合辩证法的,比较全面的。若包氏之见,果如《包氏三代》一文所述,那就称不上名医了。此其一。
2.“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辨证”是根据四诊提供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非经“辨证”则不可“施治”。但在《包氏三代》中谈到“癃闭”病案时却说:“邻乡有一病者患癃闭症。两便不通,经他诊治,投药一剂而大便通,癃闭渐愈。后经辨证施治,用保元汤加减……”将包氏写成一个先随意用药,而后才“辨证施治”的医生,显然不符史实。同时据《县志》所载是“依保元汤法”,并非“用保元汤加减”。这两者是有所区别的,不可混淆。
3.《包氏三代》说:“又同族一妇女患疟三年,百药罔效,育华施以单味茯苓大量剂,而疾顿除”。首先“施以单味茯苓大量剂”一语行文晦涩,令人费解。再者据《县志》所载是“育华重用茯苓……服之果然”。“重用”是以茯苓为主药的意思。既可以单味使用,也可在复方中使用,不能将“重用”和“单味”等同起来。
4.《包氏三代》称:“有厦门同知张赓飏、顺昌知县徐洪业皆远道来求医”。不知何据。按《县志》记载是:“有厦门同知张赓飏、顺昌知县徐洪业,皆延治重病”。“延”即请的意思。至于道之远近,有无来杭,既然《县志》未作交代,又无史料可以佐证,似不宜臆断。(www.daowen.com)
5.《三代名医》说:“晚年他著有《无妄集活法医书》……专为阐扬汉代名医张仲景之《伤寒论》而作”。但据《上杭县志·艺文志》(第七册二十三卷)记载为《无妄集活法医书》,“此集凡五卷,专为阐扬仲景全书而作”。岂知“仲景全书”一般指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而言,其中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后人将其分为二书,“伤寒”部分称为《伤寒论》,“杂病”部分为《金匮要略》。不能将《伤寒论》和《仲景全书》混为一谈。此外,据《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记载:《仲景全书》为丛书,有明代赵开美校刻的二十六卷本和清光绪年间的二十卷本两种。前者包括《伤寒论》、《伤寒类证》、《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四种;后者则包括《集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类证》、《伤寒明理药方论》和《运气掌诀录》等五种。
6.《包氏三代》说:“包育华之子识生……在沪组织了‘神州医学总会’,并编辑出版《医药学报》”,系依从1938年版《上杭县志》之说。但据《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第56页载:“包一虚,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识生,福建上杭人。在上海参加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编辑《神州医药学报》,著有《包氏医宗》”。两者之间稍有出入。笔者认为《县志》为一县之志,而《中医大辞典》为全国性的汇编资料,自然考证较详,似应以后者之说为准。
班门弄斧,幸勿见笑。谬误之处,望予指正。
致
敬礼!
连生
1984年11月23日
《上杭文史资料》第6辑,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