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地处闽北山区,解放前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中医师多祖传、师承、自学成才,没有一个是中医学校毕业的。
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西医在朝,中医在野,公立医疗机构不设中医部门,中医诊所不予备案。中医不受重视,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因此,一般中医师都感到前途暗淡,萎靡不振,虽然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许多祖传秘方,也无心整理总结,以至湮没无闻,非常可惜。
解放前全县有中、草药医生93人,其中除死亡、外迁、转业外,目前健在的只有19人。在老一辈中医师里面,虽然没有具备中医院校毕业文凭,但他们的文学基础都有一定的造诣,有的博览群书,长期实践,医术上各有专长,在医德和服务态度上,深受群众赞许,兹就见闻所及,记述于后。
张运桐(1889—1953),字梓青,吴屯西山人。禀赋聪颖,好读书,自学《伤寒》、《金匮》、《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在理论上有较高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症灵活,不拘泥古法,在诊断上也有很多独特见解。他认为《伤寒论》是辨症论治的根本,是在腹腿学说的基础上对人体功能的概括,是认识外感病的总纲。
1952年春,患者王某,男,56岁。心悸半年余,每痛出汗,多梦,面色苍白,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诊断为“心悸胸痛”,本症属心脏血气虚弱,导致气血淤滞,虚实相兼,以虚为主,病源为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津亏损,虚火上升,应以补为主,通为辅。方用炙甘草加汤丹参、麦冬,连服三剂,症缓减;连服十余剂,恢复健康。此外如小儿麻痘等亦所擅长。
吴心友(1890—1946),崇安星村人,出身中医世家。早年自学《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心领神会,医术造诣很高,在家乡为人诊病不收费,后在福州、厦门一带行医,声誉日隆。
1935年后回乡,应城关开元堂药号之请,设门诊,病家接踵而至,席不暇暖。处方多宗经方,药味精简,切中病机,故多奇效,对妇儿科尤所专长。
有一病妇,年卅余,便秘,腹部剧痛,口苦干燥,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停经两月余,群医束手,会诊后,拟投“承气汤”,吴综观病妇病症,力排众议,谓此属妊娠期病象,如服“承气汤”,无异火上加油,遂以麻仁丸减大黄量加些蜂蜜,绞痛顿减,数剂病愈,胎形渐显。
有个一岁多的孩子,体质虚弱,常发微热,一天突然惊厥,手足抽搐,医生们都认为是急惊风,拟用惊风丸及六神丸,幸亏吴医师赶到,经诊断为慢惊风,如用惊风丸,会适得其反,后以胡椒、干姜、玉桂、丁香加灶心土服下,一剂止惊,再剂退热。又以“四君子”善其后,遂康复。
一慢一急,生死殊途,医术能活人也能杀人!
吴医师对其他疑难病症,颇具独特见解,用药准确,疗效显著。其后去下梅出诊,过梅溪渡,失足坠水,腰部受伤,得水肿病,1946年病逝。
家藏临床医案很多,由他女儿兰秀整理成册,惜于“文革”初期付之一炬,殊深可惜!(www.daowen.com)
吴秋如(1890—1958),崇安城关人。博览群书,专治喉、眼病症,对《医宗金鉴》中喉、眼科论述,领会很深,喉、眼科配方多用珍贵药物,如玛瑙、珍珠、牛黄、麝香……吴在研制过程中亲自检验鉴定,依古法炮制,一丝不苟,疗效显著。
有一女孩,发热三天,开始视物模糊,眼球出现白膜,两天后白膜呈螺旋状,双目失明。据西医林医师说需动手术,但又缺乏医疗器械,嘱送南平医院。病家转向吴医师求医,吴以一红色药粉敷眼球,一日数次,五日螺旋消失,翳障渐退,旬日复明。
此外他对喉科多有验方,惜无记录。
罗桂针(1882—1961),崇安武夷三姑人。1930年罗赴上海学习中医,两年后领得上海中医学会会员证,返回家乡,开设中医诊所,当年崇安缺医少药,加以罗医师服务态度较好,关心病人,走家串户,征询意见,检验疗效,不请自来,深受群众欢迎。他配药多用复方,药味复杂,特效药较少,故无突出医案。
解放初任人代会中医代表,第一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60年调县医院工作。
林子良(1902—1953),祖籍江西南城,父亲林少轩,在崇安兴田开设天德堂药店兼坐堂医生。林子良读了几年私塾,父亲又教他读了《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金匮》、《伤寒论》等医学论著,成年后随父亲见习行医,同时襄理店务,后迁城关开设“立顺生”药店。
林子良为人忠厚诚实,急病人所急,不论酷暑严寒,夜阑人静,凡需出诊的他都能做到风雨无阻,来者不拒。对贫苦病人,不收诊费,药价多少,可以欠账,却从来不向病家讨债。他高尚的医德,值得后人学习,在医术上也有一定成就,治病多中窾窍,屡奏奇效。
丁衡,字葆宗,1907年生,崇安东乡首阳人。父大霖,行医兼务农,五夫、上梅一带很有声望。丁衡年幼时,熟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其后随父见习出诊,数年后,独立行医,父子间互相切磋,教学相长。道里传闻,城关病家多登门求医,遂迁城,寄寓“大有隆”布店,悬壶问世。
处方精简适中,疗效颇高,有一麻症病孩,因幼时哺乳不足,体质衰弱,发高烧,疹点不明,医生们多以麻门托里解毒药投之,麻点隐没,出现气喘、煽鼻诊症,面色灰暗,病情危殆。后经丁医师诊断为元气衰竭、麻毒陷于腰部不能外越,虽托无用,必须大补元气,托邪外出,方保无虞。以“保元汤”用人参、黄芪、桂枝、甘草……一剂喘缓、鼻翼停煽,再剂疹点大显,后服“麻门清热解毒剂”遂痊愈,声名大噪。
1951年在上海病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