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林为霖:外科医生关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林为霖:外科医生关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为霖习医后每以“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自勉。这个学徒,直至1981年病逝前仍在念叨林为霖活命之恩。林为霖是外科医生,却十分重视中医内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初名“私立福建中医讲习所”,1930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备案,改名“福建中医学社”,1931年又经国民党中央教育部及国医馆立案,改名“福州中医学社”,成为当时全国正式立案的四所中医学院之一。这些中医学社的首届毕业生,解放后大多成为福州中医界有成就的名医。

林为霖:外科医生关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林光国 廖香英

林为霖(1883—1948),字肖说,是福州有声望的疡科中医。清光绪九年(1883年)农历四月十一日生于福州西门外保福乡的一个寒儒家庭。父兰侯,同治年间的恩贡(秀才),家境清寒,受聘于福州城某家私塾执教为生。为霖五岁失怙,父亲把他寄养于梅峰乡外祖母家。17岁那年父亲患霍乱去世。他上山开荒栽种,借以糊口。几位父亲生前好友悯其孤独,嘱其用心读书,不解之处可来福州城向他们请教。短短二三年间,他在几位父执的指教下,认真学习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为后来研习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汉文基础。

他18岁那年,由亲友襄助,娶柳桥孙姓农家女为妻,不久长女、次女相继诞生,家口拖累,四处借贷度日。这时,父亲生前的一位好友劝他迁来福州城设馆课徒兼学中医。他接受了忠告,毅然放弃仅有的一间破屋和二分多屋地,来榕谋生。先后设私塾于西湖荷亭、关帝庙等处。课徒之余,他与妻子孙氏种菜、养猪,夜则苦读医书。不数年家道渐宽,而他岐黄之术也突飞猛进,不久就开始在西门一带悬壶济世了。

林为霖习医后每以“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自勉。他崇尚医德,反对以医术愚人诈财,经常告诫后人,做一个医生应具菩萨心肠,宰相胸怀。他对劳苦大众具有深厚感情。20世纪30年代末,邻近打铁店的一个长乐籍学徒染上霍乱,生命垂危。他亲自把冲有药散的高粱酒端至床前,让其服下,后来竟获痊愈。这个学徒,直至1981年病逝前仍在念叨林为霖活命之恩。

每遇重症、难症,林为霖总是细心诊察,耐心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自诉,从不放过一丝疑窦,常与其子伯锐分析病情,共同探讨治疗方案,力求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由于他医术精湛,抢救不少垂危患者,每日求医者多达百余人。为了方便于乡邻远道患者就医,规定每日上午在家门诊,下午出诊。

林为霖是外科医生,却十分重视中医内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他说,疽、肿虽属外科,但必先受之于内,再发之于外,内外一气,息息相关,一个外科医生如不明内经,不习脉理,不辨经络,只仗膏丹很难取得成就。因此,对危重的外科患者的治疗,他以不单凭疮疡的表面症状,而是考虑到病人体质的内在变化,以及职业、饮食年龄生活起居等方面因素。临床诊察中,他善于观微发隐,正确应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他认为一个医生除应注意临床实践外,平时还应熟读医书,一旦遇到疑难险症,胸中才有验方、验药千百,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经常诵读的有《医宗金鉴》、《疡医大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外科正宗》、《外科证治》、《疡医准绳》等近百部,对《医宗金鉴》尤其推崇备至。不少名篇警句,他直至晚年仍能朗朗背诵。

他重视收集历代中医典籍,生前藏书达6000余册,对不同版本也注意兼收并蓄。他说古代医书先由手抄,后交书坊镌刻,几经转手抄录,不同版本往往词字迥异,面目全非。他曾以明代名医戴元礼(1324—1405)故事为例,说明参对不同版本的重要性。戴元礼到金陵,见一医生一再叮嘱病人家属熬药时勿忘加一锡块,听后纳闷:锡是有毒的,怎能与汤药一起煎熬?他踟躇一会终于入门求教。那位医生告诉他,使用锡块是根据某部医书来的。戴回家后查找了好几种版本。终于发现原来是刻本错了,误将“餳”(糖之异体字)刻为“锡”字,一字之差,害人不浅。(www.daowen.com)

林为霖擅长中医疡科,对项虎、背疽、疔疮、走马牙疳诸险症,医术尤精。“项虎”等症,疮口溃烂蔓延极快,有“砍头疮”之称。林为霖用自制的三棱针放血、银针扎穴位,并炙以他亲自炮制的药片、艾丸,患处再敷以秘制的药散、丹膏,内托汤药,调节饮食,使病情很快改观。因此,挽救过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

抗战期间,百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而疥疮又流行八闽大地,患者极多。目睹民间疾苦,林为霖悉心研究,集各家验方之大成,终于炮制出具有很高疗效的“林为霖疥疮合掌散”(后改名“林为霖疥疮药”)。不但福州市的各大小中药店、药行和西药房都有经售,而且还远销闽中、闽北、闽西等地,深得患者欢迎。连当时国民党政府卫生署也不得不颁发成药许可证,准予公开行销。

鉴于林为霖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先后被推选为国医馆委员、福州市中医学会监事、理事等职。他热心学会事务,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对中医接班人的培养、教育工作,他也十分重视,认为要使中国古老的医药学大放异彩,就必须造就年轻有为的新一代,使中医后继有人。

旧社会福州没有正规的高等中医院校,仅有一所“福州中医学社”,创建于1929年秋,这是最早培养福州中医人才的唯一摇篮。初名“私立福建中医讲习所”,1930年经福建省教育厅备案,改名“福建中医学社”,1931年又经国民党中央教育部及国医馆立案,改名“福州中医学社”,成为当时全国正式立案的四所中医学院之一。前后共毕业十届,毕业生二百余人。

林为霖热心中医教育事业,担任福州中医学社董事,经常和他的挚友、内科名中医、福州中医学社社长王德藩畅谈中医药的成就和应用中的一些弊端,探讨提高中医学社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其独子林伯锐,就是福州中医学社第一届毕业生。同届毕业的还有孙浩铭、陈桐雨、肖拯等等。这些中医学社的首届毕业生,解放后大多成为福州中医界有成就的名医。

1948年秋,林为霖因长期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傍晚七时许,这位对祖国中医药宝库的发掘与研究做过贡献的老人,与世长辞了,享年64岁。

《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