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冰
青礁慈济宫是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集美区海沧镇青礁村岐山东鸣岭龙湫坑前,宫中祀奉宋代名医吴夲(音“滔”),即吴真人、保生大帝,闽台人民俗称的“大道公”。
追溯青礁慈济宫的历史,要从保生大帝吴夲说起。
吴夲,字华基,号云冲,乳名长生,北宋名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出生于今龙海县角美镇白礁村(当时属泉州府同安县)农家,卒于宋景祐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日。父吴通,母黄氏。吴夲幼年随父下海捕鱼为生,家境清贫。不幸父染恶疾无钱求医而亡,母忧劳过度而逝。吴夲孑身一人,孤苦零仃,悲痛之余,他立志学医救人济世。于是,云游古山名刹,访师学艺。17岁时已精通医理医术,回到故乡,爬山越岭选定修道炼丹之地,在离其出生地白礁仅一二里远的青礁岐山东鸣岭龙湫坑之间,亲自凿井取泉,炼丹制药,普救黎民。他以草药、铜针治愈各种奇难杂症,名扬遐迩。据《海澄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志》记载:吴夲“以全活人之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亦就痊愈。是以疠者、疡者、痈疽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侯(指吴夲)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远近咸以为神”。据传,宋仁宗母后身患乳癌,宫廷太医久治不愈。仁宗出榜求医,吴夲揭榜入宫,治愈太后乳癌。宋仁宗大喜,立封吴夲为“御史太医”,欲留朝中享受荣华富贵,但吴夲谢绝皇恩,返回桑梓,慈怀济世。仁宗嘉其德,于天圣三年(1025年)封其为“妙道真人”。
宋明道二年(1033年),漳泉地区瘟疫流行,人亡地荒。吴夲携徒奔波于漳泉山野阡陌之间,不辞辛苦,广施丹药,拯救了成千上万的黎众。吴夲毕生不娶妻室,尽心致力为民众治病疗疾,医德普施于世。宋景祐三年(1036年),他到文圃山麓的龙池岩上采药,不慎坠崖重伤,抢救无效,于五月初二辞世,享年58岁。噩耗传开,漳泉两府人民掩袖挥泪,筹款在其生前凿井炼丹处建造了一座“龙湫庙”,并塑其像于庵中,以缅怀他一生的恩德,当地父老私谥为“医灵真人”,即现在称呼的“吴真人”。
宋景祐三年(1036年)兴建的“龙湫庵”,周围既有吴夲当年的丹灶、药臼遗址,又有丹井药泉故迹,因此,敬祀吴真人的香火日盛。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吏部尚书,青礁人颜师鲁(字几圣,1119—1193年),鉴于吴真人信徒众多,于是奏请立庙。宋高宗钦准,派钦差督工,将龙湫庵改建为皇宫式大殿。这时,小庵已扩建成大庙,民间私谥变为朝廷认可,但仍称“龙湫庙”,只因其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因袭难易。直至宋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才下诏赐庙号为“慈济庙”。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颜师鲁的堂弟、承事郎颜唐臣(字旋纲,号理庵)又奏请重修慈济庙。到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夏,下诏改庙为宫,这就是青礁慈济宫由庵到庙到宫的历史沿革。
当初,龙湫庙建成后,四方香火来者不绝。数十年后,地方上支分派别,经常为谒祖进香争议,因此,又在吴夲的出生地白礁再造西庙(宫),两者相距仅一二里。至明代中叶,白礁慈济宫划为泉州府五县(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晋江)谒祖进香之处,而青礁慈济宫划为漳州府七县(龙溪、海澄、长泰、漳浦、南靖、平和、诏安)谒祖之地。故白礁的慈济宫又称西宫,青礁慈济宫又称东宫。(www.daowen.com)
自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青礁慈济宫又先后修葺了四次。虽经历代修葺,仍保留着宋代建筑风格以至于保留建筑原件。整个殿由数十根巨大的石柱支架着,其中12根盘龙大石柱,雕刻着腾云驾雾的盘龙,是福建省古宫殿石雕中之冠;2根花石柱、20多根的“八角对联大石柱”雕刻着东宫史实和吴真人的伟绩;屋顶黑白画橼子如拭,不染蛛丝积尘;宫内装饰的彩画木雕古雅精致;石屏画雕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钟鼓楼上的木拱,以人、兽、鸟、花层层套成的结构,形如蛛网,美观坚固;屋顶覆以琉璃瓦,四周绕以五彩陶瓷缀成的12条巨龙十分壮观。殿墙厚74厘米,是一座造型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青礁慈济宫建宫800多年来,累次修葺都有立碑记载。有关保生大帝(吴真人)普渡众生、辅佑社稷、保国安民、驱魔除病的神奇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亦多次受到历朝皇帝的封号: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和嘉定元年(1208年)追封谥号“忠显侯”、“英惠侯”;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至嘉熙四年(1240年)先后追封谥号“康佑侯”、“灵护侯”、正佑公”、“冲应真人”;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追封谥号“医灵妙道真君”;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午)追封谥号“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正如青礁慈济宫后殿对联所云:“自有宋而元而明而清千载长留药石;由真人为侯为王为帝累朝频赐褒封”。
千百年来,黎民百姓为纪念这位良医圣手,所建宫庙不仅止在福建,远及两广,还扩展到台湾以至于东南亚各地区。据传,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准备驱逐荷夷,在厦门整训“忠贞军”时曾请匠人如样雕塑“保生大帝”金身,随战船东征,压阵助战。忠贞军登陆后,在台南学甲兴建了一座“慈济宫”,供奉保生大帝。当时所募集的将士,大多是漳泉两府的人,这些将士大多是虔诚敬祀保生大帝的,后来都定居台湾,遍及全省各地。台湾收复后,闽南地区又有大批百姓迁居台湾,开垦荒园,于是,台湾的保生大帝庙宇,随着闽南百姓前往开拓垦疆而随寓随创,遍布台湾全省。据不完全统计,大小庙宇达200余座,其中如台北保安宫、台中元保宫、台南学甲慈济宫等,香火皆甚鼎盛,拥有很多信众。随着我国侨民出国,移居东南亚各地区,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也随之在当地出现,如菲律宾岷里拉就有宝泉庵正炉,及宿务分炉,新加坡的天福宫、金兰庙等都供有保生大帝。民间对保生大帝的信仰已超越国界,形成了吴真人宗教文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海外侨亲回祖同到慈济宫进香者,大有其人,台湾信众到慈济东宫朝圣进香更是络绎不绝。
1988年,台湾台中元保宫管理委员会前来寻根谒祖。进参期间,见东宫后殿圮损,提议重修。回台后,元保宫管委会主委赖焕樟先生等在台湾集资30余万元(人民币),委托青礁慈济宫董事会进行规划、重修。经过一番筹划,确定修旧如旧原则,于1989年7月动工,经半年时间的施工营造,于12月底竣工。1990年2月,经集美区委研究同意,成立“集美区青礁慈济宫理事会”。2月19日,元保宫管委会主委赖焕樟先生率台胞一行243人参加青礁慈济宫重修后殿庆成典礼。后来又决定再捐人民币70余万元,委托陈永健、吴复兴、陈振群、周学辉、颜明远等六人主持修葺中殿和前殿。1991年2月重修竣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基本上保持着原建筑风格。3月24日,焕然一新的慈济东宫迎接了前来参加重修庆成典礼的224名台湾同胞。
现在,青礁慈济宫每年要接待千余名的台湾进香团,厦门、晋江、同安以及漳州、龙海、平和等地到东宫进参旅游者也日渐增多,形成了厦门经济特区一处新的旅游热点。对保生大帝的敬仰,已形成一股凝聚力,系结着海峡两岸,青礁慈济宫成为海峡两岸文化、宗教与民间交流的纽带。
《集美文史资料》第3辑,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