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私人贸易虽然促使梅岭一带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地处边陲海隅的地方,我们的先民还是贫富悬殊,人智愚昧落后,没有能力抗御天灾人祸。当时,隐居在走马溪的秀才蔡葆祯诗云:“好雨不及时,苗枯霜露寒,荒歉运三载,履空粮亦难。况复征轮急,日愁与法干,入户闻啼饥,何以开心颜。昨得故人书,云虏已近关,忧贫复忧盗,伤哉徒永叹”(《柳集集》第47页)。尤其每逢疫疠之年,缺医少药,死亡者数以千计,而幸存者亦听天由命,任凭巫医摆布。自从走马溪上建庙崇祀吴真人后,以神医代替巫医,以药石代替符水,而且真人的药签配方,多数是单方独味,取用的医药,是山间草木,滨上苔藻,家中畜养,旷野虫蝎,采集非常方便,疗效十分显著,医治了走马溪两岸不少的病人,并大大启悟农夫渔子对医药的理解和应用。神医济世,感召四乡六里的人们纷至沓来,对真人顶礼膜拜,祈求挂香分灵。明天顺己卯三年(1459年),铜山水寨应募在南门外滨海建真君宫,规模甚大,庙宇联檐。这时,以吴真人之医方,医治全城军民,解除瘟疫的威胁,军民咸感圣恩,焚香以谢圣德,一时烟缕缭绕,全岛馨香。
明嘉靖年间,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淡水、凤山、澎湖。铜山人民一户三丁者抽一丁参加水操,三年期满,轮流更换退役。当时,这些参加水操的员丁,若遇疾病,都转回家乡祈求真人诊治。嘉靖末年,“张琏海商集团被明军追赶,退居旧港”;“闽粤海寇遗孽,逋逃至此,积二千余人”(《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第196页)。这些人多居于走马溪,他们的船中都奉祀吴真人偶像。康熙癸卯二年,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明宗室宁靖王、沪溪王、巴东王、鲁王世子暨乡绅王忠孝,辜朝荐、卢若腾、沈佺期、郭贞一、李茂春等同行”(《台湾通史》第29页)。后来,“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台南府中,建造从铜山分香过台的关帝庙与天妃宫,并祀吴真人”(《台湾胜揽》)。综观上述的记载,在这偏僻的岛上,信仰吴真人的阶层由农夫渔子发展到亲王和公侯;吴真人神灵救世之声誉,亦由东山岛这条海道传播海内外。现在,分布在台湾和东南亚的保生大帝庙宇可以说是炉香一系,宗源一本。正如戴炎辉先生所说的,“台湾之民俗与信仰,无论渊源祀仪,庙宇建筑或风俗曲艺均等与大陆一脉相承,密不可分”。(www.daowen.com)
《东山文史资料》第10辑,199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