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泗东
泉州是滨海地区,虽说在东晋时期已有中原人避难移民来居,唐代泉州已是我国南方四大海港之一,但仍然被北方人民视为边区荒邑,作为朝廷官员因罪贬谪流放之处。唐朝宰相姜公辅就曾被贬来泉,卒葬南安九日山。唐代文豪柳宗元贬广西,赋诗寄同时被贬至福建的同僚称,“共来百越文身地”,把福建也视为边荒畏途。唐末战乱,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等才带领大批北方移民入闽,福建经济因之更加发展。福建经济发展之要领不外开发山地和泛海通商两途。本文不予讨论,但中原人民从黄河平原的低温干燥的老家,迁进泉州山海交会炎热潮湿的新区,水土不合,病种殊异。怎样治病保健,祛疾延年,便成为移民中发展生产之外的最首要问题了。
吴真人名夲,北宋泉州同安县礁乡(现划归漳州市龙海县)人。生于太平兴国四年(976年),卒于景祐三年(1036年)。生前是个名医,死后被尊为神。他的医术在史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述,但据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记泉州人官至少师的庄夏所撰白礁慈济宫于南宋嘉定庚辰(1220年)重修的碑记说,吴真人生前:“尝业医,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镝。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叵晓之状,亦就痊愈。是以疠者、疡者、痈疽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午其门候,无问贵残,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则吴真人所治之病,“疠”即是瘟疫,“疡”即是皮肤病,“痈”即是毒疮,都是湿热的南方气候所流行之病。还有那些“沉痼奇怪叵晓之状”的病症,我想就是一些不经记载于宋代以前的医药书的南方特殊疾病。吴真人的“吸气嘘水”的疗法,我想大约属于南方巫医饮水解毒,清热理湿,运气固中之法。传说吴真人晚年因上山采药而牺牲,则他又是一个使用闽南一带的青草药治病的草药医生。因此我认为他的医术所以特别奏效,关键在于熟悉闽南一带的气候水土,能“按病就医”。不拘守于中国古代中原人所运用之医法及药物。我国幅员广袤,药物众多,各地医药家不断按自己的经验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宝库,如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他著的《本草》就增有当地的“蕲蛇”、“蕲艾”等土产药物。吴真人到底发现和使用哪些很有疗效的闽南土产药,史籍难稽。但也无不推理可想之处。
说来很凑巧,吴真人的小同乡北宋泉州同安县芦山人宰相苏颂,吴卒于1036年,苏生于1020年,可说是同时稍后。中国过去的《本草》之书,都为北方人所纂。《宋史》卷二九七《艺文志》载,苏颂校本《本草图经》二十卷,是第一部闽南人主修的我国官定药书。苏颂的政绩不赘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地理医药无所不晓。据《宋史》卷三四○《苏颂列传》载:“使契丹,过冬至。其国历后宋历一日。北人问,孰是?颂曰:历家算术稍异,迟速不同。……或先或后,从其历可也。”说明苏颂善于掌握地区差别,以处理科学问题。那么,他的《本草图经》对“疠”、“痈”、“疡”等南方沿海疾病,有否新的药物记载。可惜我对中医药一窍不通,不然,是大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吴真人和苏颂是北宋泉州同安县的两个医药家,吴既在前,则其影响可及于苏。苏的著作也可能包含吴使用的药物。
北宋泉州的医药研究,十分活跃。生于北宋死于南宋的泉州惠安人庄绰,字季裕,以《鸡肋编》(一部类似沈括《梦溪笔谈》之书)而名世。他同时也是医药家。《宋史·艺文志》载他著有《本草节要》(今佚)、《膏肓穴灸法》二卷(尚存),《脉法要略》(今佚)等书。宋代还有一个泉州人叫李迅,著有《集验背疽方》一书,今尚传世。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集验背疽方》一卷,宋李迅著,迅字嗣立,泉州人。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此书见于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所集凡五十三条,其议论详尽曲当。”此书前有郭应祥序,详查《泉州府志》,均未见李迅及郭应祥是宋朝何代之人。序言说,“始予奉亲携幼,来官泉江……或曰,邑有李嗣立述评者,广收方书,多蓄药味。有问方者必告,有求药者必与。……嗣立名迅,以儒传家。父兄相继收科,子弟亦登名贤,乡评翕然推重。可知李迅是个儒医,而且是泉州当时致力医药的人。
北宋时期,广西桂林也视为蛮烟瘴雨之区,湿热的气候较闽南濒海更甚。北方人最怕湿热,而南方的泉州人到广西也怕湿热,怎样消除湿热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此一问题十分重要。现存于桂林市南溪山刻仙岩,有一方晋江人吕渭刻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摩崖石刻,刻了一帖祛瘴的药方《养方汤方》。碑高0.5米,宽0.65米,楷书。本文每字径0.02米,注文每字径0.01米,共195字。包括药名、份量、制法、服法及疗效。是泉州人吕渭为了向当地推广避免感染岚瘴之病而刻石以垂永久的。今录全文于下:
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附子,圆实者,去尽黑皮,微炒,秤四两。甘草,炙,秤一两。□黄,汤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尽为度,焙干,秤二两。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末,每服一大钱,入盐点,空心服。皇祐、至和间(1049—1057年),刘君锡以事窜岭南,至桂州遇刘仲远先生,口授此方,仲远是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汤,间关岭表数年,竟免瘴岚之患。后返襄阳,寿至九旬。尝云:闻之仲远曰,凌晨盥栉讫,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即终身无疾病矣。宣和四年上巳日,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等事晋江吕渭记。
据此可知北宋的泉州人已积累了不少的祛瘴免疫经验。吴真人应是这方面的专家。闽南人如果没有除瘴保健的医药常识,就不可能飘洋过海,远至热带多雨之区谋生,也不可能渡海至台湾开辟荆榛了。
近阅《泉州晚报》载晋江东石镇井林村发现一处火葬墓,内有砖铭。记述了死者是一个道教徒,在晋江南山采药修炼,卒葬于此。骨灰罐内并有墨书:“羽音翁许廿三郎,辛未(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生,一百三十三岁。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月廿八日葬。”“羽音婆叶十五娘,癸酉(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生,一百三十岁,嘉定壬午(1222年)四月廿八日葬”等字样。由此可知宋代有外省人来泉采药,并享一百多岁的高寿,突破“百年偕老”的记录,这是宋代泉州良好的医药环境及道教发达的实物证据。
早在五代时,南安人杨樵,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称其:“精岐黄术,闽王审知夫人病疮,召治之不面诊,线察焉。初系线于木,曰木也,复系线于犬,曰犬也,最后系疮。灸之立愈。”这个医生似乎很有技术。另外南宋泉州还出了一个名医叫圆通大智禅师,僧名文宥。此僧不为人所知,连地方志也没记载。为说明宋代泉州的医药环境,特从有关史料作如下钩沉。南宋贾似道《悦生随抄》载:“温陵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之。及临终五七年,隔垣而知之。”南宋鄱阳洪迈《野处类稿》卷下载:“前年与德杰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其诗有‘清源老医师,砭灸出投杖。谁为苦疾痒,搔按不容拟’”等句,推想这一医僧还会按摩针灸的。世传吴真人能牵线诊脉,而杨樵及大智禅师也都会望气牵线诊脉,看来他们的医术都很高妙。
中国古代有“正则为神”的说法。庄夏称吴真人生前是“远近咸以为神”当然死后更会成神的。庄夏碑文又说:“今枢密曾公言,幼年苦风头,疡头几秃。就侯医,辄愈。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岁,右股赤肿大如杯。惟祷于侯,不事刀匕之割,未几日而平复。因念畴昔双瞳幼翳,积久浸深。百药俱试,如水投石,自分以为废人。适有良医,自言能游针于五轮间,小有差舛,如触琉璃而倒沆瀣。人皆危之,赖侯之灵,以迄于济,今乃渐复旧明。”枢密曾公即泉州人状元宰相曾从龙。吴真人死后成神,还会显灵治病,看来曾从龙是很相信的。据这段记载,曾的疾病是孩童时癞痢头,壮大时腿肿,又幼时眼睛白翳,都是外科之病,告祷于吴真人而痊愈的。
一位神祇如果只局限于保健,其神通还不够广大,还要有护国庇民,保境消灾的法力,其地位才能上升。吴真人死后,群众因他为医神“争肖像而敬事之”,以后他的神通就发展能“护国庇民”了。据庄夏碑记说,同安白礁慈济宫是在“虔寇猖獗,居民鱼惊鸟窜,朝暮不相保,率请命于侯。未几贼酉丧死,民获奠居”的情况下,于绍兴辛未(1151年)建立祠宇的。再以后,他的法力更大,“水旱疾疫,一有款谒,如谷受响”。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人梁克家任宰相,“时梁郑公(即梁克家)当国,知其事为详(详细知道吴真人的灵圣),适部使者以庙额请,于是有慈济宫之命。”地方官申报朝廷,请求封吴真人的庙号,当朝宰相梁克家谊属同乡,加以保荐,于是吴真人以一个民间信仰的乡下小神,经皇帝认可,就成官封的正神,地位上升了。大概他不断地“护国庇民”,庆元乙卯(1195年)更受封为“忠显侯”。庄夏又记:“开禧三年(1207年),会草窃跳梁,漫淫至境上。忽有忠显侯簇帜之异,遂汹惧不敢入,一方赖以安全。邑人又以其绩转闻于朝,于是有英惠侯之命。”吴真人又晋封成忠显英惠侯了。上述“虔贼(虔贼即是盗贼)猖獗”、“草窃跳梁”等史实在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十三都有记载:
绍兴十三年(1143年)郡盗四起。……十五年(1145年)山寇出没漳泉。……十六年(1146年)詹铁叉复来寇。……二十五年(1155年)同安有警,主簿朱熹与监税曹沅守城西北,寇不能陷,二十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安平镇。……乾道七年(1171年)岛寇昆舍邪掠海滨舟。八年(1172年)复以海舟之寇。……淳熙七年(1180年)海舟贼沉师作乱,泉郡大震。开禧二年(1206年)剧贼号过海龙、罗动天等攻掠临漳,迫泉郡,泉城昼闭。(www.daowen.com)
在这么多的海寇骚扰中,人民对吴真人能保境安民,信仰就更加深化和广化了。
吴真人受到朝廷的最高封爵,据《泉州府志》卷六十五的记载:“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文皇后患乳,百药不效。一夕,梦道人牵红线缠乳上灸之,顿瘥。问其居止,对以某所。明遣物色之,云有道人自方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吴名夲,昨出试药,今未返也。访者既不得道人所在,更入闽求而知之,归以报命。后大惊异,奏请敕封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吴真人为何在明代永乐年间会晋封为帝呢?这和当时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之事有关。泛海远行必须祈求神明保佑海途风平浪静,及船上人员身体健康。现代人海上旅行为了安全保健必须携带救生圈和急救包,以防意外。古代人则必须祈求神佛,加强自己的精神寄托,增强海行信心。明永乐间,泉州有两尊地方神祇受到朝廷的加封,一尊是海神妈祖,《泉州府志》卷十六载泉州天妃宫:“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奉旨修葺。……永乐中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妈祖的进封意味她如同海上的精神救生圈,保佑不致沉没海船而丧生。另一尊是吴真人封保生大帝,意味他如同海陆的精神急救包,保佑不致染病及水土不合。泉州还有一个外国神祇——即郡城东门外的伊斯兰圣墓的穆罕默德弟子三贤和四贤。因他是外国神,不便加封,郑和也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到此行香,立下碑记。这外国神是要求他做向导神的,所以吴真人从此更成为随船的医神及移民的医神,功能更大了。
人们不难理解,吴真人所以由医生而医神,而同安一方的保护神,而海上的医药保护神这一演变过程,和泉州的医药环境,泉州的海外交通,泉州的移民等历史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信仰吴真人的地域不断扩大。据南宋庄夏白礁慈济宫碑记称:“惟忠显英惠侯宅于漳泉之界,自绍兴辛未(1151)年,距今垂七十年,不但是邦(指同安)家有其像,而北逮莆阳、长乐、建(州)、剑南、汀(州)潮(州),以至二广,举知尊事。”北宋时仅是同安人信仰,南宋时扩展至福建全省及广东广西,也都有人信仰。明清闽南人东渡台湾,信仰地域更扩及整个台湾。吴真人的信仰地区与妈祖有点不同,凡信仰吴真人之处皆同时信仰妈祖,但信仰妈祖的地区则远远超过信仰吴真人的地区,原因何在?我想妈祖是海神,沿海之处甚至内陆濒水之处皆有人信奉。吴真人是南方沿海的医神,只能局限于南方沿海,闽、粤、桂、台等省都是南方沿海,所以都信奉之,过浙江以北各省,气候与南方异,病疾也与南方异,因此就没有他的庙宇了。吴真人是闽南人向南向东滨海移民的医药保护神,而不是闽南人向北向西内陆移民的医药保护神。
泉州人信奉吴真人,明代已极深广,久盛不衰。当时节日必抬其神像踩街游行。据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引明末宰相黄景昉《温陵旧事》,记当时泉州元宵节盛况:“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境玄坛元帅则八抬。吴真人、天妃步行耳,余皆驰脚步撵齐,其疾如风,虽奔马弗及。”看来明代泉州之崇拜吴真人几乎和妈祖相等了。
附带说一下,泉州郡城供奉吴真人的庙宇颇多,最著者民谚称之为“北甲桂花”——北山宫、甲第宫、桂坛宫、花桥宫等四处。今桂坛、甲第二宫已废,另原有的南门青龙宫、三堡宫则存。又据台湾王人瑞于1986年所撰《台湾庙神榜》第16页称:“自郑国姓渡台时起,大帝即为漳泉人士随迁景仰之神,流传至今,全省奉为主神的庙宇已超过二百七十多间。其中以学甲慈济宫、永和福天宫最负盛名。至于信仰民众为他所建辉煌庙宇,首推台北大龙峒保安宫最为宏伟。”可见吴真人在台湾的神力广被了。
本文得出如下几点看法:
(1)吴真人在世的北宋初,是五代中原向福建大移民高潮之后,又是泉州海外交通更加勃起之前。中原人民来闽需适应闽南海滨湿热的气候与水土,南航人员也需要适应热带更湿热的气候与水土。因此泉州在当时的地区性防病健身的医药研究方兴未艾。他是代表当时闽南医药发展的一位人物。
(2)吴真人生前是个医生,善于治疗闽南一带的瘴气病、疫症、皮肤病等,又善于采当地的中草药治病,是泉州一带的名医。死后成为一方的医神,以后更成为一方“保境安民”的乡土保护神。随着适应海外交通移民的形势,他最后成为海上的医神兼泉漳二府对台移民的保护神。
(3)吴真人的显圣和受帝皇的封爵,时间在南宋及明初两时期,都和泉漳的高官如丞相梁克家、曾从龙及尚书漳州人颜师鲁等的宣扬推荐有关,也和郑和下西洋有关。他是在发展海上交通贸易和移民出洋的新形势下逐步升级。
(4)明清时期,他的医神地位继续上升,随着对台湾的开发,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他更成为台湾省泉漳移民共同信奉的乡土神祇。他的信徒之众仅次于妈祖,而超过其他乡土神祇。例如清水祖师限于安溪人,广泽尊王限于南安人,青山王限于惠安人,开漳圣王限于漳州人,三山国王限于客家人等。
《泉州鲤城文史资料》总第24-25辑,199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