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境内已发现的古代岩画,有最东端的嘎顺扎德盖岩画和最西端的马鬃山岩画,尤以嘎顺扎德盖岩画最为丰富。它们以粗犷的手法反映了最早期游牧民族对生活的希望和幻想,它们是凿刻在岩石上的永恒的生命之歌。
嘎顺扎德盖岩画发现于1987年,它位于温图高勒苏木东北70公里处的嘎顺扎德盖游牧点。该地地势南低北高,在丘陵和戈壁交界处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岩画主要分布在两岸的峭壁上,东岸多于西岸,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嘎顺扎德盖岩画共有5个集中点,6个组和2个单独画面。主要有单独行走的人、骑骆驼的人、骑马的人和黄羊、野牛、鹿、蛇等各种动物,此外还有符号标记、原始文字、人的手足、马鞍、图腾和一些无法识读的怪异图像。嘎顺扎德盖岩画大多是以细线条构成的,也有的是打制、敲凿出来的。这些岩画艺术,拟人状物,粗犷朴实,简练概况,生动逼真。
对于岩画的年代,考古工作者结合画面人物的着装,狩猎、游牧的生活基础和画面制作的风格、方法,以及额济纳古居延地区的历史,认为系公元6—7世纪,由突厥部族所刻。
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6年),生活于漠北地区的突厥部族借道居延至凉川(今甘肃武威),与西魏合兵破土谷浑于青海。嘎顺扎德盖即是其南下的必经之地。唐朝初年,居延地区设置大同城守护,并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同城(大同城)又设置了安北都护府,以安置从漠北归附大唐的突厥部族。(www.daowen.com)
据考证,突厥部族的岩画多以线条构成,即“擦刻式”风格。岩画所表现的内容,有一幅系突厥部族图腾的代表作,其形状虽略有差异,但主题十分明确。此画与其旁边的一幅野山羊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可能早已被遗忘的图腾传说在岩画中得到反映。
嘎顺扎德盖岩画具写实风格,这对于研究早期漠北地区游牧的突厥部族的政治交往、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哲学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尚有部分岩画,因刻制技术和所反映的内容有明显的区别,有观点认为系其他部族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杰作,有待于岩画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