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但这一组织同时也是由众多不可或缺的内部利益主体——学校领导(包括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教师、学生等组成的社会团体,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些重大决策必须得到内部利益主体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才能顺利推行并实现预期目标。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来说,学校领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代言人,是转型分流的决策者和推动者,教师既是转型分流的对象,也是转型分流任务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则是转型分流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由于在转型分流中的利益不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内部利益主体之间在转型分流问题上存在价值取向冲突。
1.学校自身的价值取向冲突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高等教育快步迈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升格和发展起来的,它并非一种按照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渐进发展起来的产物,其批准、设置和扩建均带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是典型的政策助推的产物[7]。因而,尽管均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明显带有“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展乏力”的弱点,其在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红利的大背景下,实现了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办学空间极大拓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队伍快速扩充、科研成果逐步增多、服务意识逐渐觉醒等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办学过程中遇到办学资金缺乏、办学体制不顺、办学自主不足、办学理念保守、学校组织运行不畅、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强、生源质量偏低等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形成如今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服务能力落后于老牌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等问题上又不如高职院校的“高不成,低不就”,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夹心”窘态。
由于自身解难脱困的能力不足,这些困难和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且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从而成为影响和制约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急需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道路以实现以下价值诉求:①能够拓宽办学资源来源渠道,尤其希望公平地得到更多的渠道,得到与老牌本科院校一样充足的办学经费支持,以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②能够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包括校名由学院改成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摆脱办学层次“低人一等”的不利竞争地位;③能够自主招生和招聘师资,以获得优质的生源和高素质的师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④能够真正享有并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包括享有自主招生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自主聘任师资和评定职称的权利、自主决定办学经费使用的权利等,以提高面向市场的自主办学能力和竞争能力;⑤能够得到政府、行业企业和其他科研院所等的支持和配合,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以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⑥能够得到行业企业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与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缓解乃至有效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简单地说,新建本科院校渴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的办学道路,以弥补现有办学基础薄弱等短板的同时赶超老牌本科院校,实现“弯道超车”,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价值,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然而,国家出台的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政策在给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指明了一条摆脱现有办学困境、实现发展壮大道路的同时,也给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带来思想顾虑。正如实证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对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政策无疑迎合了这些院校上述大部分价值诉求,但很多院校也产生了顾虑或担心:①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就意味着必须放弃原有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转而定位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否会降低学校的办学层次、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还是一个未知数;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是否能够得到校内老师和学生、校外的当地政府、社会公众、行业企业等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也是一个未知数;③政府在转型分流中是否能够平等地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本科院校展开竞争、公平公正地分配教育资源,是否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相关的配套法律、政策,这也是一个未知数;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是否具备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种种要求,这也是一个未知数;⑤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是否会因为人才市场不理解甚至歧视应用型教育而加剧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这又是一个未知数。
综上,尽管对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是大势所趋,响应国家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政策号召、参与转型分流试点,这无疑具有极强的政策诱惑力,它既可能使学校享受种种政策红利,进而摆脱目前的办学困境,实现发展壮大,也可能产生难以预测的负面效应——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是否有良好的改革氛围与舆论环境,是否能够在转型分流中兼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对后者顾虑和担忧程度的不同,以及各自办学基础办学环境的差异和对办学自主渴求程度的差异,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决策选择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形成了“积极拥护持型”、“功利支持型”、“左右观望型”、“暗中抵制型”和“明确反对型”等五种态度截然不同的院校群体。这些态度的分化和类型的差异,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分流问题上的功利性、矛盾性价值取向,这种功利性、矛盾性的价值取向交织在一起,当遭遇“一刀切”的强制性行政推进方式时,就容易在学校层面出现价值取向冲突,从而给学校的转型分流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价值取向冲突
专业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不可或缺的利益主体,他们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履行一定的为社会服务的义务。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而言,教师既是转型分流的对象之一,也是转型分流任务的主要实施者——学校必须首先争取专业教师队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决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并根据学校具体的转型分流目标和转型分流任务,合理地分化和整合专业教师资源,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应用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专业教师有条不紊地推进转型分流工作,才能实现学校的转型分流目标。因此,没有专业教师队伍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目标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转型分流工作中,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专业教师队伍的利益诉求,明确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协调、引导专业教师队伍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分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专业教师向应用型的顺利转型分流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关键环节和根本目标之一。然而,实证调查显示,专业教师对转型分流态度较为矛盾,既对转型分流抱有一定的期待和多重价值诉求,也存在较多思想顾虑:实证调查中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8位校级领导的深度访谈了解到,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均认为,专业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关键任务和最大困难之所在。诚如A学院主管教学的L姓副校长所言:
访谈对象A1:2014年省里开会传达教育部的转型发展政策后,我们及时将转型政策向学校全体老师传达,应该来说,老师们对转型政策的心态是很矛盾的,既对转型政策有所期待,希望通过转型改善学校的发展,尤其是能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和配套项目,这样也能改善老师们的待遇,科研项目也会多一些。我们也期待转型使学校能够上几个专业硕士点,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这样老师们的自我价值就更能体现出来了。但是,在对转型有所期待的同时,老师们更多的是担忧,他们都以为转型就是搞职业教育,学校也要变成职业院校,于是纷纷不同意转型,有些老师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校领导班子表明对转型的担忧。概括起来说,老师们都认为向应用型转型就是搞职业教育,大家都认为当前的高职教育社会评价较低,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因此担心转型会降低学校的办学层次,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和老师们的根本利益。应该承认,老师们的这些担忧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些问题我们领导班子也担忧,所以最初我们党委讨论时充分考虑老师们的意见,初步决定不参与转型,市政府也不赞成转型,但是最后教育厅给我们施加压力,逼着我们报转型方案,没办法,我们只好申报转型方案,最后学校成为省里的第二批转型试点院校,有三个专业群进行转型试点。不过,在布置转型任务和推进转型工作过程中,老师们的抵触情绪非常大,三个转型试点学院的院长压力很大,任务很难布置下去,工作进展不大。老师们都习惯了原来的教学模式,现在一下子让他们改,难度可想而知。年轻老师,尤其是一些作为人才引进的博士希望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进,搞应用型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难的是那些四五十岁的老教师和高职称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已经定型,转变确实困难,所以院里给他们布置转型任务时,他们以各种理由拒绝或推脱,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转型听起来是个很不错的政策,但是政策任务落实起来确实有难度,难就难在老师转型难,专业教师转型成功了,转型目标基本也就实现了。(www.daowen.com)
根据以上访谈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的有关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教师对转型分流的态度很矛盾。一方面,专业教师期待转型分流能够改变学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不利态势,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内涵的发展,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我的价值,并享受转型分流的政策红利,使个人得到更多经济利益,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又担心社会不理解、认同和支持应用型教育,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可能会降低他们的社会地位;担心转型分流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导致现在的生活质量下降;担心难以适应应用型教育的各种新的要求,尤其是绝大部分专业教师均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应用型教育强调的实践教学对于他们而言的确有难度;担心社会不接受应用型教育,转型分流可能会导致学校招生质量下降,影响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担心学校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应用型教育的要求,尤其是缺乏实验、实习、实训设备和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担心就业市场歧视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难度会因此而变大。上述矛盾心态使得专业教师希望能够自主发展,自己选择和决定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不希望学校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迫自己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违背自己的意愿,不顾自身条件去从事应用型教育。因而,如果在推进转型分流任务过程中,为了完成转型分流任务,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一味地采取行政命令,简单、粗暴地按照“一刀切”的强制性方式要求专业教师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而不注意分析专业教师的这种矛盾心态,不尊重专业教师在转型分流中的利益诉求和个人意愿,在贯彻、落实转型分流工作中遭遇专业教师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抵触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在转型分流问题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对转型分流政策有所期待,另一方面又对转型分流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公平与质量因素存在较多思想顾虑。这种矛盾心态导致他们希望自主选择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现出追求自主发展和名利兼而有之的价值取向。当专业教师的这种价值取向遭遇新建本科院校“一刀切”的强制性转型分流推进工作方式时,其价值取向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3.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取向冲突
学生是新建本科院校合法存在的理由之一,也是新建本科院校重要的利益主体,同时,在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因而也是家庭的利益代表。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而言,学生既是转型分流的主要对象,也是转型分流的重要参与主体,具有双重属性。正是因为学生在转型分流中的特殊角色,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行转型分流决策时,必须重视争取学生对转型分流政策的正确理解、认同和支持,并根据学校具体的转型分流目标和转型分流任务,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其他条件,整合、分化到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班组和课堂以及不同的年级,发挥因材施教的功能,促进学生志趣、才能、专长全面而和谐地发展[8],才能实现学校的转型分流目标。因此,没有学生(以及家长)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目标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转型分流工作中,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诉求,明确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协调、引导学生(及其家长)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从这一意义来说,学生顺利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之一。然而,实证调查显示,学生(及其家长)对转型分流的态度相对复杂,我们先以实证调查中对H省XX工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四CH姓学生的简单访谈为例来分析说明:
访谈对象B3:我们是从辅导员那里知道学校正在讨论转型的,大家听了后议论纷纷,当时还有一些学生会的干部组织大家去校长那里请愿,要求学校不要参与转型试点,后来校长亲自出来跟我们解释说学校暂不转型,我们才放心。不过说实话,其实当时大家对应用型教育并不了解,都以为转型应用型教育就是要搞职业教育,学校名字就变成职业院校了,这个我们是坚决不能答应的,好不容易考了个二本,好歹也是个本科,现在搞转型却成了职业院校了,我们就成了职业院校的学生了,名字不好听,学校的档次也降低了,说不定还会影响我们以后找工作,你要知道,我那些读高职的同学现在都毕业了,好多都没找到工作呢,找到工作的也不太理想,转型的话我们不就要走他们的老路了吗?这些都是当时的想法,现在经过学校的宣传,我们对应用型教育也多了一些了解,不过当初的那种担忧仍然存在,只是多了一份期待,内心还是希望转型能够给学校带来改变,改变目前老师们老套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和前沿的信息,尤其能够提高我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让我们有一技之长,以后找工作有底气、有优势,也期待学校变得更有影响,这样我们也更有面子。
由上可知,学生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基本持担忧和否定态度,但在担忧和否定的同时,也对转型分流抱有一定的期待和利益诉求。一方面,学生担忧社会不理解、不认同和不支持应用型教育,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可能会降低他们的教育层次,影响他们及其家庭的社会声誉;担心难以适应应用型教育的各种新的要求,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的新要求;担心专业教师难以胜任应用型教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担心学校的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应用型教育的要求,尤其是缺乏实验、实习、实训设备和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担心就业市场歧视应用型人才,转型分流会加剧就业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内心希望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能够改变学校当前的面貌,能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尤其希望转型分流能够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学生顺利地在就业市场中实现理想就业,以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获得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学生主要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本升值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持有一种既担忧和否定,又有所期待的矛盾心态。
正是因为学生(及其家长)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中的特殊角色以及对转型分流的上述复杂心态,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转型分流工作过程中,只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心态和利益诉求,做好学生的解释、教育工作,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转型分流工作才能顺利推进。然而,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转型分流工作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不针对学生做细致的解释性、教育性思想工作,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认同和支持转型分流工作,自然会产生价值取向冲突乃至对立情绪。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从学校自身的发展利益出发,既希望通过参与转型分流,分享转型分流的种种政策红利,又担心转型分流的制度环境不配套和可能产生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专业教师从追求自主发展和名利角度出发,一方面对转型分流政策有所期待,另一方面又对转型分流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公平与质量因素存在较多思想顾虑;学生主要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本升值的利益诉求出发,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持有一种既担忧和否定,又有所期待的矛盾心态。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分流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各异,当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遇到新建本科院校内外部的行政压力强行推进转型分流或舆论压力抵制转型分流政策时,就产生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