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现状及价值取向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现状及价值取向研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并不打算固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而是着眼于他们更为看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进一步,调查发现,本科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中90.7%的新建本科院校计划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只有9.3%的学校无计划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现状及价值取向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是办学类型的方向性、根本性质变,它主要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办学资源等六个主要构成要素的方向性、根本性转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分流主要是这六个构成要素的转型分流。为了了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现状,本研究围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六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证调查,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对全国9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162名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二是对6所新建本科院校的8位校级领导,3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42位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三是实地调研了XX文理学院(地处H省,以下均简称A学院)、XX工程学院(地处H省,以下均简称B学院)和XX师范学院(地处G省,以下均简称C学院)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下面是实证调查的结果:

1.办学定位的转型分流现状

办学定位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方向,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分流,首先必须调整并确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从内容上来说,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选择和确定应用型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服务面向、办学特色等内容,本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转型分流情况展开调查(有关培养模式、服务面向的调查结果将在后文展开,这里暂不论述)。

(1)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本研究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对接受深度访谈的3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进行了统计和梳理,结果发现:其一,93.9%的新建本科院校制定的均是五年或十年的发展目标,看不到更长期的发展目标;其二,63.6%的新建本科院校五年或十年发展目标是将学校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27.3%的新建本科院校五年或十年发展目标是将学校建成教学型大学,只有18.2%的新建本科院校将五年或十年发展目标确定为建成应用型大学。其三,对3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42名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的深度访谈表明,78.8%的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认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并未广泛征求基层教师的意见,75.8%的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认为学校主要领导的意见对学校发展目标的最终确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60.6%的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认为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过高。例如,访谈到华南某民族院校的中层干部时,他曾提到:

访谈对象A9:我们学校2002年升本。升本之初,学校确定的发展目标定位是:“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较高,民族教育特色明显,主要面向XX地区,辐射华南,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区域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院校。”应该说,这种发展目标定位比较符合当时的办学实际。然而,五年后,学校主要领导变动,新来的校长认为这一目标定得过低,提议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改成:“经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科研水平领先,办学特色明显,主要面向华南,辐射全国,办学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东南亚地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当时并未经过教代会审议,也未邀请专家论证,最后就这么定下来了。事实上,很多老师都认为这一定位目标过高,而且,这一目标也把我们原有的民族教育特色完全抹杀掉了。

可见,从发展目标定位的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确定发展目标过于随意,缺乏科学论证;从发展目标的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并非着眼于长远建设,而是看重通过短期建设快速实现发展目标;从发展目标的办学方向上来看,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向并非应用型大学,而是更高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总之,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虚高,从制定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反映了新建本科院校深层次的较为普遍的急躁、冒进心理。

(2)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对问题“您所在学校的办学类型为____大学”,41.4%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教学型”,46.3%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应用型”,12.3%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教学服务型”,无人选择“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可见,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普遍合理。不过,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网络查询以及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3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发现,接近2/3的新建本科院校五年或十年发展目标是将学校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只有近1/3的新建本科院校将五年或十年发展目标确定为建成应用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也就是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并不打算固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而是着眼于他们更为看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此,A学院发展规划处负责人在深度访谈中如此解释:

访谈对象A3:学校目前定位应用型大学完全是权宜之计,学校领导和教师事实上并不太愿意接受应用型大学的定位,社会更不认可,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不认可,认为应用型大学是低档次的大学,所以这么定位主要是遵从教育部、省厅(注:指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的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听起来更为响亮,也显得层次更高,这么定位对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有好处,对学校的社会声誉也有积极影响。事实上,尽管我们现在的定位是应用型大学,但一直是按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在办学。

由此可见,尽管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表面上已经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但实际并未按照应用型的定位来从事办学实践,而是着眼于建设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也就是说,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表面所宣扬的应用型大学定位掩盖的其实是实际的教学研究型定位,从而出现了实际定位与表面定位错位(不一致)的现象。

(3)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定位。问卷调查表明,对于问题“您所在学校的办学层次为____学位授权单位,学校近3年____计划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91所新建本科院校中,14.2%的新建本科院校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5.8%的新建本科院校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可见,新建本科院校以本科层次为主。进一步,调查发现,本科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中90.7%的新建本科院校计划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只有9.3%的学校无计划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而硕士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不到1/6,但也有82.6%的学校计划近3年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可见,超过90%的本科层次新建本科院校计划近期申报硕士点,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而超过80%的硕士层次新建本科院校计划近期申报博士点,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也就是说,不管是本科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还是硕士层次的新建本科院校,他们中的大部分均计划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对于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是否有更名办大学的打算”,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有计划,且正在筹划”,12.9%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有计划,但并未着手准备”,只有3.7%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无计划”。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均有计划更名办大学。例如,H省某师范学院“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升硕,更名,办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更名办公室,积极准备更名事宜。对此,该校某校级领导如此解释:

访谈对象A5:我们学校地处偏僻,区位条件严重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的招生质量近几年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省内的其他几所同类院校均更名了,都冠上H省字样,他们更名后招生质量马上就上去了,但他们的更名直接影响我们学校的招生,学生家长填报志愿往往是不理性的,在他们看来,学校名字越响亮越好,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很吃亏,虽然最后都能完成招生数量,但质量跟这些更名后的兄弟院校没法比,要知道,以前我们这些学校都是差不多的,甚至有些专业招生情况我们要比他们好很多,但现在他们整体比我们上了一个档次。所以,更名就是学校的当务之急,先去掉“师范”和地方城市的名字,冠上H省,成为综合性院校,过几年后再努力申办综合性大学,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很重要,也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期盼。

综上,从办学定位来讲,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未打算坚守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而是希望实现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其长远的目标是建设综合性大学,总之,办学层次定位期望不断攀升的取向较为明显。

(4)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定位。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1所被调查新建本科院校中,93.4%的院校2015年当年全日制在校生超过一万人,61.5%的院校2015年当年全日制在校生超过一万五千人,12.1%的院校2015年当年全日制在校生超过两万人,91所院校2015年当年全日制在校生的平均数约为16100人。因此,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名副其实的“万人大学”。然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并不满足于当前的办学规模:针对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是否计划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62.7%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有此计划”,37.8%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无此计划”。也就是说,近2/3的新建本科院校计划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对此,广西X学院教务处负责人在深度访谈中是这样解释的:

访谈对象A22:我们学校今年的在校生大概为14000多人,应该说,这一规模已经不小了,但是学校准备继续扩大招生规模。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强调高等教育要抓内涵建设,要控制规模,但是我们继续扩大规模是有我们的苦衷的:第一是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尽管X市(注:指学校所在的地级市)非常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但毕竟财力有限,能够提供给学校的经费支持少得可怜。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有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而自治区划拨的经费也极其有限,学校建设和发展到处要钱,怎么办?只能靠扩大招生规模来增加学费收入了。所以,我们这么做实在是迫不得已。第二是为了上规模,扩大影响。学校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有了规模才能出规模效益,才能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为体量较大的“万人”大学,但仍然有近2/3的新建本科院校倾向于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规模趋大”的取向较为明显。

(5)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定位。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表明,81.3%的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招生专业超过30个,47.3%的新建本科院校2015年招生专业超过40个,经过统计,2015年,这91所新建本科院校招生专业平均数约为38个。不过,根据对国内605所地方本科高校的一项调查,新建本科院校部分专业设置高度重合(详见下表2-8),其中合并组建的120所院校中,工商管理类、电气信息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开设的广泛率高达98%以上,公办院校开设率也达到90%以上。其中,工商管理类、电气信息类、经济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四大专业的招生总数占到全部7543个招生专业总数的49%,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读于这四大类专业。这项调查也发现,公办院校偏向“学历教育”,更多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力学专业,民办院校则偏向“就业教育”,更多开设机械、土建、轻工纺织食品等工学专业[4]。以重庆市为例,电子信息产业是该市的支柱性产业,近几年这一产业的用人缺口在20万以上,然而,重庆市属高校中,经济类、管理类、文学类、法学类和艺术类专业的培养规模占到该市高校培养总规模的55%,其中,21所高校均开设了英语专业,该专业的在校生达到2.6万人[5],专业设置雷同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调查问卷中两个相关的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新设置了____个应用型、交叉型专业”和“您所在学校近3年共淘汰了__个招生专业”,统计结果如下表2-8:

表2-8 新建本科院校新设置和淘汰专业情况一览表

由表2-8可以看出,接近80%的新建本科院校未设置或设置较少的应用型、交叉型新兴专业(分析调查问卷得知,新设置专业较多的院校大多为升本不到3年的新建本科院校),与此同时,超过80%的新建本科院校未淘汰或淘汰较少的专业。针对后一问题,问卷继续追问“您所在学校淘汰招生专业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专业”,调查结果如下表2-9所示:

表2-9 新建本科院校淘汰招生专业原因一览表

由上分析可知,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大约80%的新建本科院校既未设置应用型、交叉型新兴专业,也未淘汰或淘汰较少的不适应市场需要,或者不适应新的办学方向,或者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招生专业。由此可以推断,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综上,总体上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专业结构“全而杂”的现象较为严重,且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既未及时淘汰不适应市场需要,或不适应新的办学方向,或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招生专业,也未大量设置应用型、交叉型新兴专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专业结构“全而杂”的问题一时很难得到解决。

2.人才培养转型分流现状

人才培养职能是高校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职能,要实现应用型的转型分流,首先必须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应用型转向。本次实证调查结果显示,83.3%的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另有8.1%的新建本科院校认为关键环节为师资队伍建设,5.6%的新建本科院校认为关键环节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3%的新建本科院校认为关键环节为课程改革),87.1%的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另有7.3%的新建本科院校认为关键环节为师资队伍建设,5.6%的新建本科院校认为关键环节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将其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

本次实证调查结果也显示,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事实上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工作并不太重视:当问到“您所在学校评价或考核专业教师时最看重专业教师的____”这一问题时,新建本科院校的情况基本与老牌本科院校一致,详见表2-10所示:

表2-10 三类不同院校教师评价内容一览表

由表2-10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一样,普遍重视考核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不太重视,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自然会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利于形成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卷调查显示,93.2%的新建本科院校将“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另外分别有4.9%和1.9%的新建本科院校则将“职业技能型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进一步分析问卷可知,选择“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大多为升本不到3年的院校,他们升本前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本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未及时调整;选择“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则大多为升本较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可见,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

关于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定位,问卷调查显示,80.2%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大中型企业”,74.7%的选择“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54.9%的选择“小微企业”,48.1%的选择“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或服务咨询一线人员”,38.3%的选择“当地社区或农村”,可见,大约3/4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就业面向定位过高,定位面向学校当地或基层一线的比例不到一半。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本次实证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通过仔细分析本次实地调研的三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三所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特征并不明显,相反,模仿学术型大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痕迹较重。这一点也可以从调查问卷中得到印证:针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您所在学校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总课时大致占到专业培养课时总量的比例大致为____”和“您所在学校的理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总课时大致占到专业培养课时总量的比例大致为____”,本次调查将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如下表2-11所示:

表2-11 三类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情况对比一览表

由表2-11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文社科类专业,还是理工科类专业,新建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时量占总课时量的比例均接近老牌本科院校。更能反映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生评价,因此调查问卷也调查了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生评价导向,调查结果如下表2-12所示:

表2-12 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生评价导向对比列表

由表2-12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生评价导向明显地与老牌本科院校趋同,人才培养基本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学术导向明显,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学生评价还未占据主流。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很少采用顶岗实习、学工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应用型教育提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重视不够。

为印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调查问卷继续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追问。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留出专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是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引导学生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样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了解这两方面的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两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您所在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__个月”和“您所在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否要求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类不同高校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13和表2-14所示:

表2-13 三类不同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对比一览表

表2-14 三类不同高校要求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比一览表

由表2-13和表2-14可以再次看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基本与老牌本科院校相同,且超过80%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足两个月,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要求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也基本与老牌本科院校一致,大约80%的新建本科院校对此基本没有要求,甚至超过一半的院校对此没有系统的规划。

综合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实践教学课时量上,还是人才培养方式及其学生评价导向上,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和对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要求上,新建本科院校并未表现出其应用型教育应有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相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与老牌本科院校趋同的特征,模仿老牌本科院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痕迹较为明显。

为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转型分流的情况,研究者对每一位接受访谈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均问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他们的回答也基本可以印证上述结论。例如,在访谈到C学院主管教学的L姓校级领导时,他说道:

访谈对象A7:我们学校升格之初就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方向,不过,当时学校上下对应用型还缺乏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学校决定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后来一直在积极推进这项改革,但说实话,改革的成效并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初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认识,又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只好去借鉴同类型的老牌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做了一些调整,但调整的幅度并不大,基本还是属于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年底从教育部到省厅(注:指H省教育厅)开始刮起“转型风”后,学校非常重视,我们领导班子以及各学院的骨干都到黄淮学院等转型先进院校考察,学习先进院校的转型经验,回来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非正式的讨论,并在2014年专门召开了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应该说开得很成功,广大教职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了基本共识。这次学术研讨会后,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着手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的要求是减少总学分,突出实践教学,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并要求文科类专业总学分不多于160(原来是170),实践教学总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不少于30%;理工科和艺术类总学分不多于170(原来是180),实践教学总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不少于40%。最后,各学院均提交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来说较前一版有所进步,应用型特征有所突出,但仍然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最主要的问题是应用型特征突出得并不明显。总的学分最后是控制下来了,但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总课时平均值占到总课时量的大约25%,理工科和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总课时平均值占到总课时量的大约35%。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老师们的阻力,因为压缩课时量和减少学分会直接导致一部分老师课时量减少,有些老师原来一直上的课程甚至都被砍掉了,直接导致这些老师课时不够甚至没课上。所以在推行这项改革过程中,校领导和教务处等部门顶着很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学校新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个人并不太满意,模仿综合性大学的痕迹仍然存在,实践教学突出不够,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并不大,课程内容仍然是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推动这项改革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基层的老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很难转过来。所以个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任重道远。

综上,尽管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型分流,并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为向应用型分流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且普遍确立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事实上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明显;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普遍过高,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人才培养模式模仿学术型大学痕迹较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也较为明显,而应用型特征突出不够。

3.科学研究转型分流现状

科学研工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教学工作展开,并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这可以从他们聘任和考核专任教师的导向上明显体现出来:针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您所在学校聘任专业教师时最看重专业教师的____”和“您所在学校评价或考核专业教师时最看重专业教师的____”,三类不同院校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15和表2-16所示:

表2-15 三类不同院校聘任教师内容一览表

由表2-10和表2-15可以看出,与老牌本科院校一样,无论是在专业教师的聘任环节,还是在考核评价环节,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能力,而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则相对不太看重。基于学校的聘任和评价导向对专业教师工作经历分配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可以判断,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师的大部分精力会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上,而教学工作投入相对较少,这反映了新建本科院校较为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为继续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中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中设计了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的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经费大致占到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为____”,问卷统计结果显示,77.2%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5%以下”,17.3%选择“5%—10%”,5.6%选择“10%以上”。可见,近80%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经费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不到5%,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不太重视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

科学研究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区分,大致可以分成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三种基本类型,如果将高校开展的科研项目从来源上进行区分,则大致可以分为各种社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和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类型,调查问卷设计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来源于各种社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自主经费占到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大致在____”和“____您所在学校近3年来源于各级各类的纵向科研项目自主经费占到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大致在____”,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16所示:

表2-16 新建本科院校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占比情况

由表2-16可以看出,虽然两类项目加总稍有问题,但总体数据应真实可信,他们反映出来的问题即是:超过70%的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科研工作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为主,接近80%的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各种社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占比不到20%。基于国内的基础性研究主要来自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的资助,而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则主要来自各种社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的资助,我们据此可以推断,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科研工作主要以基础性研究为主,而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则开展较少。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定位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对应用性研究不太重视。

为了印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本次对33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或专任教师的深度访谈中均问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访谈结果统计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确实较少,主要还是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从对B学院主管教学的D姓校级领导的深度访谈中反映出来:

访谈对象A4:我们学校升格以来就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可以提升学校的品质和知名度,对教师评职称、增加收入都有好处,因此,一直以来学校的科研热情都很高,不过,2014年学校更名以前的科研项目不多,质量也不高,没有一项国家自科基金或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更名当年,学校就拿到了1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大家的科研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这几年每年最多达40多项国家项目,今年我们总共报了100多项,估计今年能够批下来的会超过去年。总的来说,学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务院各部委以及省里的各种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很少,2014年全校科研项目经费不到2000万,横向项目经费大概是200多万。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并非老师们不想做横向项目,事实上横向项目更好结题,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们缺乏应用型研究的能力,市政府曾经想委托我们搞几个规划项目,当时我们召集了一批人来做,最后拿出来的东西市政府并不满意,以后就再也不找我们了。也有一些企业委托专业教师做一些应用性的研究,或者一些技术开发研究,简单的老师们还能做,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比较难完成了,所以来自企业的横向项目其实也不多。一句话,老师们的应用性研究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由上述访谈内容可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定位导向是基础性研究,对应用性研究不太重视,同时,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开展较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教师缺乏应用型研究能力,这一原因也导致政府、企业等与学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热情不高。

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成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管理、技术创新的强大支撑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来的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大致在____”,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10%以下”的比例为78.4%,选择“10%—20%”的比例为16.0%,选择“20%—30%”的比例为4.9%,选择“30%—40%”的比例为0.6%,无人选择“40%—50%”和“50%以上”。可见,接近80%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10%,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我们据此也可以推断,新建本科院校利用科学研究职能为社会服务的力度不会很大,效果也不会太好。

为继续深入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管理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两个相关的问题——“您所在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应用性科研能力是否有明确的导向性考核规定?”和“您所在学校对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是否有明确规定?”问卷统计结果如下表2-17所示:

表2-17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科研管理考核制度情况一览表

由上表2-17可以看出,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但近3/4的院校对于专业教师的应用性科研能力缺乏明确的导向性考核规定,超过2/3的院校对于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没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缺乏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导向性制度,这一制度的缺失自然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开展应用型研究的动力,这无疑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研究工作开展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

综上,虽然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但普遍存在科研定位不合理和应用性科研管理制度缺失,专业教师缺乏应用性研究能力,以及科研为教学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力度不大,效果欠佳等突出问题。

4.社会服务的转型分流现状

明显的区域性办学特征决定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服务于区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转变情况,本次实证调查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中均问及这方面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也必须体现在社会服务方面,这就首先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定位必须合理——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定位首先必须立足地方。为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定位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毕业生就业面向定位的相关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80.2%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大中型企业”,74.7%的选择“县级以上机关、事业单位”,54.9%的选择“小微企业”,48.1%的选择“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或服务咨询一线人员”,38.3%的选择“当地社区或农村”。可见,大约3/4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就业面向定位过高,定位面向学校当地区域或基层一线的比例不到一半。那么,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哪些地方呢?为进一步了解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设计了问题“您所在学校近3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18所示:(www.daowen.com)

表2-18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情况列表

由表2-18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分散,但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而在学校所在地区和所在省份就业的毕业生只占到总数的1/4左右。有关这一现状的深层次原因,H省XX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的L姓处长在深度访谈中如是说:

访谈对象A14:我们学校地处H省最偏远、最贫穷的地区,当地的企业数量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很有限,其他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几年毕业生在当地实现就业的比率从来没有超过10%的,即使在省内就业的比率也不到1/3,而且省内就业的也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城市,大部分学生都到珠三角、长三角,那里的企业多,待遇、福利、发展空间等都比省内好。我们做过调查统计,当年在省内就业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只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平均工资的70%,所以,即使很多当年在当地或者省内实现就业的学生,能够稳定下来的不到一半,大部分毕业生在当地或省内工作一到两年就都跑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了。所以,国家提倡毕业生当地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真的很难做到,不是我们不想,而是很多现实因素限制。吸引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里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企业等都有责任和义务,不是单单学校就能解决的。

由上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受限、工作环境欠佳、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不配套等多种原因,导致较少的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继续深入了解新建本科院校面向区域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调查问卷继续设计了与上题相近的问题“您所在学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可多选)”,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19(按比例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所示:

表2-19 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一览表

续表

由表2-19可见,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占比较高的均为科研技术含量不高或应用价值不大的传统服务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创新、应用研发、技术服务等科技含量较高或应用价值相对较大的社会服务内容则占比较低,这说明新建本科院校总体上社会服务内涵不够丰富,服务层次和水平都有待提高。

为进一步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调查问卷设计了问题“您所在学校服务社会的形式主要有”,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20所示:

表2-20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形式一览表

由表2-20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不多,且主要还是比较常见的培养人才或提供技术支持等形式,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应用型科技攻关、作为中介服务平台等形式并不多,这也再次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服务层次和水平亟待提高。

为了了解造成上述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本次实证调查的深度访谈环节均问及访谈对象这方面的问题,其中,C学院教务处X姓负责人在访谈中对此是这样解释的:

访谈对象A23:我们学校自升格以来就非常重视社会服务。作为一所地方新建院校,必须紧紧依托地方、服务地方,才能赢得地方的支持,实现学校与地方的双赢发展,对于这一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认识得很清楚。升格近十年来,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学校的运动场馆会对外开放,与一些企业共享我们的教学设备或者合作订单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一些老师也会到企业去兼职提供技术支持,为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培训,招标承担一些国培项目,等等。但总的来说,社会服务层次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小,尤其是为企业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应用性研发工作或科技攻关工作比较少。社会并非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曾经有不少单位、企业到学校寻求专业支持,比如市委曾经想委托学校帮助制定“十三五”规划,市政府的很多职能部门也委托学校承担一些管理课题,还有企业想与学校联合搞一些技术研发合作,机会并不是不多,我们也承担了一些,但是效果总体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的老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主动出去找项目、找合作机会的意识比较差,或者说是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比较欠缺,往往是有项目却做不好,到最后,政府、企业就很少找我们了。所以,我们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一直上不去。

对其他新建本科院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深度访谈得出的结论大致跟C学院相同,即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不够丰富,服务层次和水平均不高,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欠佳,这也是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难开展、校企合作难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就业面向定位过高,且毕业生在当地实现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比例过低,同时,由于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欠佳等原因,新建本科院校总体上的服务层次和水平都有待提高,这也导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社会服务难开展,校企合作难深入。

5.师资队伍转型分流现状

师资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的应用型转型和优化配置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本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均重点了解了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分流的情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与老牌本科院校一样,在聘任专业教师的导向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能力,而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等则不太看重(详见上表2-15),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绝大部分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具有高学历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的综合性大学,而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既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工作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则较少——本次问卷调查专门设计了问题“目前您所在学校来自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既懂教育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精英)大致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为____”,三类不同类型高校的调查统计结果详见下表2-21:

表2-21 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有比例一览表

由表2-21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情况基本与老牌本科院校相同,超过80%的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这也从侧面说明新建本科院校90%的专业教师并非“双师型”教师,或者说,新建本科院校超过90%的专业教师并不具备双师素质(既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

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22所示:

表2-22 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览表

由上表2-22可知,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采取了诸如派遣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到先进院校观摩、培训、参与社会兼职,以及聘请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授课、鼓励专业教师获得职业资格、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等措施。简单地说,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外引内培”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从行业/企业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或聘请兼职教师,一方面着眼于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应用型素质,力求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应用型转型分流。

那么,新建本科院校的上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效果怎么样呢?对于这一问题,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如下表2-23所示:

表2-23 新建本科院校被调查对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效果满意度情况一览表

由上表2-23可知,新建本科院校对于目前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系列措施的总体效果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基本都在2/3左右,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总体效果并不满意。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状的呢?调查问卷中仅仅以新建本科院校引进“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例来分析:当问卷问及“您所在院校在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时是否存在障碍?”时,问卷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不存在障碍”的比例为15.4%,选择“存在障碍,但可克服”的比例为23.5%,而选择“存在障碍,且不可克服”的比例高达61.1%。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在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专职教师时大多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那么,这种障碍是什么呢?调查问卷继续追问:“(接上题)如存在障碍,您认为更多的是因为何种原因造成的?”问卷统计结果如下表2-24所示:

表2-24 引进来自行业/企业的专职教师受阻原因调查表

由上表2-24可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学校的人事制度不完善和过低的工资待遇,以及专业教师的不欢迎态度等均是造成“双师型”教师引进困难的原因。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对H省XX工程学院某二级学院B姓院长的深度访谈中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情况:

访谈对象A31:我们学校2007年升本,升本前属于理工类的高职院校,因此升本时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而且思想比较传统、封闭,虽然专科办学时期从行业引进了一批人,但这些人层次都不高,所以总体上难以胜任升本后的新要求。升本后,学校非常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这两年的师资建设力度非常大。学校一方面引进了大量博士和高职称的教师,并鼓励校内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并强制要求5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每三年必须有至少3个月的时间到行业或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到国内外先进院校观摩、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也下大力气从行业或企业引进人才,聘请了大量兼职教师来学校上课。但是总体来说,这方面的成效并不好,这几年并没有引进多少人才,我们院这两年就引进两个人,主要是学校的待遇太低,真正的人才不愿意来,来了的也存在很多政策方面的障碍:一是我们学校属于省市共建,人事编制归XX市人劳局管,人劳局现在规定只能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少量具有硕士学位的想引进还得去做工作才行,而行业或企业具有高学历的不多,所以很难引进;二是引进来的人才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对教学很陌生,教学效果都比较差,同时,这些人学历必须提高,评职称又必须跟校内其他教师一样的要求,为了评职称而去搞科研对这些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他们的职称问题也难解决。另外,老师们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或者去重点院校学习、培训效果也非常差,一是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很不感冒,去做这些事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走走过场,二是去挂职或者观摩的企业对我们的老师也不热心,有些甚至带有防备心理,他们怕教你太多东西以后会对他们形成竞争。所以,我个人认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很难解决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才行。

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遇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既有校内专业教师思想和行为上的抵制,也有校外政府等的政策障碍,还有行业/企业置身事外的不合作态度,等等。这些障碍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更多的只是一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6.办学资源转型分流现状

办学资源是保证新建本科院校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动力和保障,物质资源、智力资源、制度资源等办学资源的多途径、多渠道的获取和优化配置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要素之一。本次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均重点考察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的转型分流情况。

问卷调查了新建本科院校关于物质资源、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等办学资源的获取和配置情况。有关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拥有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表2-25所示:

表2-25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拥有情况调查表

由表2-25可以看出,将近7/8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比较缺乏”或“非常缺乏”,尤其是办学资源“非常缺乏”的新建本科院校将近3/5,这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缺乏办学资源。那么,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感到最缺乏的是什么呢?调查问卷继续追问了此问题,调查后的统计结果如下表2-26所示:

表2-26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缺乏情况调查表

由上表2-26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最缺乏的依次为办学经费、行业/企业支持、管理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办学硬件、社会舆论支持和师资队伍,并且,除师资队伍外,其他选项的比例均超过2/3,也就是说,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比较缺乏办学经费、办学硬件等物力资源和行业/企业支持、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舆论支持、管理能力等制度资源,师资队伍虽然也比较短缺,但与其他选项相比显得相对次要。

那么,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取办学资源呢?问卷调查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渠道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2-27所示:

表2-27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办学经费来源渠道一览表

续表

由表2-27可以看出,学费收入和政府拨款仍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其他如经营性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等在学校的经费来源中占比较少,尤其是能够反映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声誉认可度的社会捐赠收入在经费来源渠道中显得最为次要,这反映了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总体认同感并不高,上表2-26中反映出的新建本科院校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现状也能从侧面印证这一结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获取办学资源的重要渠道。调查问卷显示,校外合作办学单位参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表2-28所示:

表2-28 校企合作单位参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内容一览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主要以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提供兼职教师、提供专业建设等层次不高的内容为主,而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共建专业或二级学院,捐赠钱款、设备或设施,联合订单培养人才,共同开发课程或教材等方式深层次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力度还很不够。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取和拓展行业/企业资源,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办学方面做得很不够。总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不多,层次不高,质量较低——问卷调查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效果总体并不满意。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被调查对象对学校校企合作“非常满意”的比例为9.3%,“满意”的比例为16.0%,“不满意”的比例为38.3%,“很不满意”的比例为36.4%,也就是说,接近3/4的新建本科院校对校企合作的效果不满意。那么,什么原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效果差强人意呢?针对调查问卷中追问的问题“(接上题)如您对学校的校企合作效果不满意,您认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问卷统计结果如下表2-29所示:

表2-29 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效果欠佳原因列表

由表2-29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协调、运作能力,专业教师也缺乏合作能力;二是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三是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可见,学校、政府、企业三者各自的作为较少和缺乏沟通、协调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效果欠佳。

那么,新建本科院校对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是如何看待的呢?我们可以从对C学院教务处X姓负责人的深度访谈中大致了解一二:

访谈对象A23:学校这些年一直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建立“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八个共同”机制,构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就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来说,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平台。这方面学校搞了六个大动作,共计投入5000多万元。第二方面是小企共建创新孵化基地。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合作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与多个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例如与凤凰卫视集团,与中兴通讯,与XX市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和上海银城企业的合作。第三个方面是校企合作共建行业学院。学校通过建设行业学院的形式,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做法是双方以有形或无形资源投入为基础,形成相应的权、责、利关系,与用友共建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兴通讯共建信息学院,与珠海宝贤餐饮集团共建餐饮管理学院。

应该说,学校的校企合作力度是非常大的,对于这些工作,外界是非常认可的,这也是自治区教育厅在我们基础非常薄弱的背景下主动将学校确立为第二批唯一试点院校的主要原因。不过说实话,校企合作虽然听起来很美,但是存在很多困难和隐忧。首先是企业的合作动机问题。企业能够与学校合作的前提是要确保能够让他们盈利,如果合作过程中他们得不到甜头,合作是做不下去的。事实上,学校与这些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做出了很大牺牲的,学校的投入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企业真正投入很少,有些甚至是免费使用学校的设备设施,他们一般就是来几个人指导一下,或者上上课。还有一些项目签订协议后,企业看无利可图就拍屁股走人了,导致项目无法真正落实。更重要的是,企业往往很少真正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所以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很难达到。其次是政府的不作为。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很多工作,比如企业提出的税收优惠、建设用地的批复等,均需要政府拍板或者出面来协调处理,但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无所作为,很多工作需要学校自己去做,但是很多事情单靠学校是没法实现的,一些好的合作机会因为政府的不支持而白白失去。但是等到学校好不容易搞定合作对象,可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时候,政府闻风就会拉来一大批记者进行大肆报道,结果就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最后是学校自身的问题。个人认为学校主要领导做这些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短期内出成绩,有利于自己的仕途。最大的问题是二级学院缺乏主动找项目的意识和能力,都希望企业主动上门来寻求合作,这怎么可能?好不容易有合作机会了,二级学院往往又缺乏协调、运作能力,搞不定事情就只有找学校解决,把矛盾或问题上交。同时,专业老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也很难令合作企业满意,很多老师不懂企业运作,跟企业的沟通、协调就显得比较困难,合作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最后实际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深度访谈中访谈对象说的事实并非个案,本次实证调查中33所院校的42名深度访谈对象基本都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共同反映的现状和事实印证了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效果欠佳的三个主要原因结论的正确性: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缺位导致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不积极态度和不纯动机,以及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缺乏校企合作能力,三者的共同作用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难以有所作为,这也直接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从行业/企业获取办学资源的渠道受阻。

对物质资源、智力资源和政策资源等办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以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重要条件。本次问卷调查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问卷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学经费占学校学费收入的比例情况分别如下表2-30和表2-31所示:

表2-30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占比情况

表2-31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经费占比情况

由表2-31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师人数不到学校教职工总数的50%,只有极少数院校的专业教师人数占到学校教职工总数的60%以上;超过3/4的新建本科院校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低于25%,甚至超过1/3的新建本科院校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低于教育部规定的20%的标准。这两项指标的现状表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并未明显向人才培养或向教学工作倾斜,导致教学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基本教学条件难以保证,这势必会严重影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配备数量充足,能够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实验设备、校内实践基地是保证新建本科院校顺利开展实践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前提。问卷调查表明,对于问题“您所在学校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7.4%的新建本科院校选择“完全能满足”,17.9%的选择“基本满足”,24.1%的选择“勉强应付”,而有50.6%的选择“难以满足”。也就是说,只有近1/4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能够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将近3/4的新建本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或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开展。

问卷调查还显示,91.9%的新建本科院校未就专业教师的专利权、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促进学校智力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办学资源的增殖。此外,在深度访谈中还了解到,33所新建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学经费浪费或使用不合理,甚至教学经费被挪作他用以及办学硬件设施闲置等现象。结合上述问卷调查中揭示的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现状,我们可以判断新建本科院校在有效利用校内办学资源方面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存在不重视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以及办学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或使用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