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与态度调查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与态度调查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0.5%的高职高专院校被调查对象认为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没有必要”。通过对随机选取的5位选择“没有必要”选项的被调查对象的随机访谈得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源危机、招生质量与就业质量不高等生存与发展危机,他们普遍担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会改变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格局,加剧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挤压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而对于转型分流政策强烈反对。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与态度调查

为了系统地了解不同对象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基本认识和价值态度,本次实证调查首先问及的就是各类调查对象——不同类型高校中的相关领导、教师,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生或家长、合作企业代表等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以期通过他们对转型分流的基本认识和价值态度判断其价值取向的异同。

1.不同类型高校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

为了调查不同类型高校对于转型分流政策的认识和态度的异同,本次调查把中国高校分为1999年以前即为本科院校的老牌本科院校、1999年以后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三种类型,共选择126所高校的21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对部分被调查对象进行了简单的访谈。

问卷调查首先问及被调查对象对“国家实施和引导高校合理分流,分层分类发展政策的态度”,调查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不同类型院校对于高校分流政策的态度选择对比表

由表2-2可以看出,尽管类型不同,但在国家实施和引导高校合理分流,分层分类发展政策方面,老牌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合计有66.7%和24.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很有必要”和“有一定必要”,可见,不同类型高校均高度认可高校合理分流的必要性。

对于“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价值态度,不同类型高校的选择结果如表2-3:

表2-3 不同类型高校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态度选择

由表2-3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高校对于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价值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1)86.7%的老牌本科院校被调查对象认为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很有必要”。通过对随机选取的6位选择“很有必要”选项的被调查对象的简单访谈得知,在他们看来,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很不合理,大学同质化严重,绝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向学术型靠拢,这是造成目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绝大部分老牌本科院校积极支持国家引导一部分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

(2)90.5%的高职高专院校被调查对象认为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没有必要”。通过对随机选取的5位选择“没有必要”选项的被调查对象的随机访谈得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源危机、招生质量与就业质量不高等生存与发展危机,他们普遍担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会改变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格局,加剧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挤压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而对于转型分流政策强烈反对。

(3)分别有14.2%、17.9%、16.7%和51.2%的新建本科院校被调查对象认为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很有必要”、“有一定必要”、“没有必要”和“有必要但有顾虑”。可见,虽然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支持国家实施和引导的高校分流政策,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价值态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不到1/3的新建本科院校支持此项政策,即认为转型分流政策“很有必要”和“有一定必要”;1/6的新建本科院校则不支持此项政策,即认为转型分流政策“没有必要”;超过一半的新建本科院校有保留地支持转型分流政策,即认为转型分流政策“有必要但有顾虑”。

可见,不同类型的高校因为各自的认识和立场不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价值态度差异明显:老牌本科院校对此高度认可;高职高专院校则强烈反对;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不到1/3的新建本科院校支持,超过一半的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但仍然存在思想顾虑,另外1/6的新建本科院校不支持。

基于超过一半的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存在思想顾虑,本次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实地调研针对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均继续追问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如表2-4(有关学生的调查结果在下面会专门阐述)所示:

表2-4 新建本科院校不同对象的思想顾虑对比表

由表2-4可以看出,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领导和专任教师对于转型分流政策的思想顾虑内容有所差异,但他们普遍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转型分流后可能导致的组织和个人社会声誉下降、学校招生与就业难度加剧、学校办学条件不配套、对变革的适应性等学校内部的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相关的问题;二是转型分流的制度环境——地方政府、社会公众、企业对应用型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舆论支持,以及国家转型分流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配套政策的落实、办学体制机制的改善等学校外部的问题。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担忧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可能导致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以及制度环境不配套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摸清个体的新建本科院校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真实态度,本次调查中的集体问卷、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均重点考查了此问题。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转型分流的实际态度对于学校转型分流决策走向的决定性影响,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问题“您所在学校的主要领导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实际态度是”,调查结果如下表2-5所示:

表2-5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领导对于转型分流的实际态度一览表

续表

由表2-5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实际态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各有不到1/6的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支持和明确反对,1/4的新建本科院校有条件地支持,约30%的新建本科院校对于转型分流态度不明确,超过1/6的新建本科院校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

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发现,新建本科院校作出上述态度选择与他们对转型分流的思想顾虑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对转型分流的思想顾虑,尤其是转型分流可能导致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问题,以及制度环境不配套的担忧直接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对转型分流的实际态度选择,并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态度选择问题上形成了五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1)不到1/6(14.8%)的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支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可知,这类院校主要为民办本科院校,本科独立学院,以及升本历史较短(大多不足5年)、位置偏僻的公办本科院校。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这类院校之所以积极支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主要是因为:其一,这类院校大多办学基础较为薄弱,学校办学面临较多困境,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不失为一种摆脱办学困境,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其二,这类院校缺少本科办学基础与经验,因而对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分流充满期待;其三,这类院校升本前的专科办学阶段大多进行高职教育,走的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办学道路,现在只是提升办学层次的问题,因而转型分流难度相对较小。

基于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积极支持态度,本研究把这类院校称之为“积极拥护型”院校。

(2)近1/4(25.3%)的新建本科院校有条件支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可知,这类院校主要为一些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一般在10年左右),办学基础一般的公办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或其他单科性院校。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这类院校之所以有条件支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主要是因为:其一,升本时间不长,通过申报学术型硕士点或国家特需的硕士培育点等方式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希望渺茫,因此希望通过支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获得政策红利,尤其是能够顺利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点,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其二,这类院校的大多数学科专业应用性较强,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难度相对较小。可见,这类院校并非真心实意地支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而是抱着较为现实的功利目的参与转型分流。通过对这类院校的深度访谈可以预知,一旦这类院校在参与转型分流过程中未能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他们可能转而暗中抵制甚至明确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

基于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有条件支持态度,本研究把这些院校称之为“功利支持型”院校。

(3)近1/3(29.0%)的新建本科院校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可知,这类院校既包括一些本科历史较长、办学基础相对较好的综合性院校,也包括一些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基础薄弱的单科性院校。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这类院校之所以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主要是因为上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这些院校划归为转型分流的对象,这些院校只能遵从行政指令,布置转型分流工作任务。同时,他们也希望成为转型分流的试点院校,进而能够享受到扩大办学自主权、专项经费支持、增加招生计划名额和教师编制等政策红利。但是,由于一些省级地方政府与转型相关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尚未落实或未完全落实,他们担心这些政策红利能否真正享受到,因而只能采取观望态度,视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转型工作推进状况来决定学校的转型分流工作进度。也就是说,这类院校采取的是一种务实的观望态度来应对转型分流政策,一旦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得到落实,他们会积极支持;而一旦这些法律制度、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未能得到落实,他们则会暗中抵制或明确反对。

基于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暧昧态度,本研究把这些院校称之为“左右观望型”院校。

(4)超过1/6(17.3%)的新建本科院校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可知,这类院校主要为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公办院校。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这类院校之所以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主要是因为:其一,这类院校大多有争取获得硕士点、实现办学层次提升以及更名办综合性大学的计划,并无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动力;其二,这类院校普遍担忧社会公众不支持应用型教育,担心学校向应用型转型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并会被社会认为是自我矮化,降低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其三,尽管内心并不接受应用型教育,但按照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转型分流实施方案,这类学校均属于转型分流的对象,迫于行政压力,他们不得不表面上做出一些转型工作的部署以应付上级行政部门的决策,但实际上并未开展实质性的推进工作,甚至抵制转型分流工作的宣传、推进。

基于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反对的态度,本研究把这些院校称之为“暗中抵制型”院校。

(5)不到1/6(13.6%)的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可知,这类院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科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的公办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综合性院校,另一种是一些虽然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但由于地处省会城市具有地理优势、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办院校。通过深度访谈得知,这类院校之所以明确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主要是因为:第一种院校因为办学基础较好,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和学校均以办较具影响力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为发展目标,现在的转型分流政策无疑会阻碍他们的既定发展目标,因而地方政府和学校均强烈抵制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如1999年升本的湖北某文理学院(学校所在地被确定为省级副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多年来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并积极支持学校“十三五”期间更名大学,成为当地响亮的名片。获悉省教育厅要求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明确表示反对,并表示一旦学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政府将减少支持力度。因此,该校对于转型分流工作一直持反对态度;第二种院校则因为拥有地理优势,招生生源质量较好,学生就业不成问题,学校总体发展势头较好,因而均有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兴办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如2007年升本的湖北某师范学院(地处武汉市)“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强本,升硕,办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因此,学校领导一直明确反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坚持按照既定战略目标确定学校的工作重点。

基于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明确反对态度,本研究把这些院校称之为“强烈反对型”院校。

综上,因为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构成相对丰富和复杂的群体,这一群体中既有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型院校,也有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本科独立学院,同时,因为学校所处的区位条件、行业背景、学科专业、外部支持,以及学校领导与决策机制的相对自主性、灵活性,导致不同新建本科院校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动机与态度各异,选择多元。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极有可能直接影响政府转型分流的相关决策,同时,也会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分流态度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摸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推出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政策的认识和态度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分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其一是对湖北、广东等5省的11位教育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二是对湖北、云南、海南3省教育厅高教处或发展规划处的3位处级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三是通过对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深度访谈,从侧面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认识和态度;其四是对一些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相关转型分流政策进行文本分析,以揭示其背后体现出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上级政府的价值取向。

问卷调查首先问及被调查对象对“国家实施和引导高校合理分流,分层分类发展政策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11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被调查对象无一例外地选择“很有必要”选项。可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国家实施的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相关政策高度认可。(www.daowen.com)

对于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价值态度,11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被调查对象也无一例外地选择“很有必要”选项。可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问题上的态度与国家的相关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继续深入了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原因,调查问卷又继续提问“如您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有必要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其原因是”,调查结果如下表2-6所示:

表2-6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转型分流的有关认识一览表

由表2-6可以看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最主要目的或者说最首要的动机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而新建本科院校及其学生的发展则不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主要目标或曰首要目标。

对三位来自不同省份教育厅的处级领导的深度访谈也能印证上述结论。例如,在问到H省教育厅的Z处长“您认为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有必要吗?为什么?”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是:

访谈对象C1: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结构很不合理。拿我们省来说吧,2014年我们省共有普通高校12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40多万人,研究生在校生12万人左右。在这些高校中,本科院校共有67所,其中部属“985”和“211”工程院校7所,省属重点大学11所,省属一般公办本科院校16所,民办本科院校9所,独立学院(本科)24所。全省本科院校在校生合计90多万人,而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大概50多万人,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与普通教育在校生数的比例大致为1∶2,结构明显很不合理,人才结构失衡,不能很好地适应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省属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不太合理,大家都想更名办大学,或者申报硕士点,都想办成综合型大学,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我们省厅一直为这一问题头疼,压力很大,总想解决这一问题,引导一部分院校转型办职业教育,但迟迟未能下定决心,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不愿意搞职业教育,一些地方政府也不支持这些院校搞职业教育。现在国家出台的这个转型政策很及时,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依据。同时,国家出台的文件也为我们争取中央资金支持、争取项目创造了条件,可以减轻省里的财政压力。当然,推进转型工作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很多阻力,一些本科院校肯定是不愿意转型的,但是为了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为了使人才结构更合理,更好地适应我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推进,对于这一点,省厅从厅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形成了共识。报了转型方案,将机械汽车工程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两个学院7个本科专业作为转型试点,但因为学校本身不想转型,因此方案做得很粗糙。方案上交省厅后,省厅认为我们试点的面太小,因此没有将我们学校列为第一批试点。到了年底,省厅组织第二批试点院校申报工作,为此,我专门到省厅与高教处X处长沟通,说明我们学校不想转型的想法和理由,没想到X处长听完当场明确表示,如果学校不参与转型,学校以后的生存都是一个问题。这一态度给学校很大的压力,因此,我们第二次申报时只好积极准备,在原有转型方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建筑工程学院,共计3个学院11个专业申报专业转型试点,并组织专人研究、撰写转型方案。在开展申报遴选工作之前,我又专门到省厅做工作。年后省厅下发文件,同意学校的试点方案,并将学校列入第二批部分专业开展转型发展试点院校。

本地实证调查也问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高校对象的选择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专门撰文予以明确:“……从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格局来看,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办本科时间较短的高校,应当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对象。”[2]也就是说,在教育行政部门看来,办本科时间较短的高校即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是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主要对象,至于哪些院校属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办本科时间较短的高校”,文中并没有明确。目前,从国务院下发的《决定》,到教育部推出的指导性文件或相关政策也均没有明确,这就导致各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的理解不一。例如,辽宁省2015年11月份出台的《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将除部委属院校以外的其他本科高校均列入转型分流的对象[3],因此,包括拥有众多博士点的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大学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均被纳入转型分流的范围;云南省在《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转型分流的对象“以2000年以来成立的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因此,在推动转型分流工作过程中,凡是2000年以后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均要求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湖北省则在《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未明确转型分流的具体对象,只是模糊地提出“确定若干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积极鼓励行业特色明显的本科高校参与试点”,不过,在推进转型分流过程中,省教育厅事实上将转型分流的对象囊括几乎所有省属本科院校,包括一些1999年以前升本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例如,在访谈A学院(1998年升本的综合性院校)主管教学和转型工作的副校长时,该副校长对此的说法是:

访谈对象A1:国家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要实行转型发展政策后,省教育厅要求各个学校研究转型方案,积极申报第一批转型试点。学校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我曾经专门私下议论过这件事,后来校长和我还专门到黄淮学院等教育部比较认可的转型试点院校考察、取经。回来后党委就此事认真研究,认为学校是1998年升本的院校,不应该列入转型的范围,同时,学校也不适合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但当时由于省里有压力,我们对是否参与转型还比较犹豫,于是就此问题专门向时任市委书记XXX汇报,X书记当即表示绝不支持学校向应用型转型,而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原定的发展目标,建设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否则,市委、市政府将减少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市委、市政府的这一态度坚定了学校领导班子暂不申报转型试点的决心,但为了表示支持省厅的工作,我们也上

由上可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选择和确定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对象的过程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确定转型对象,并未严格遵循其在正式文件中所宣扬的“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自主自愿申报”等原则,对高校科学分类,并充分尊重各个高校的转型分流意愿。

关于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方式方法,调查问卷A卷和B卷均设计了相同的问题“您认为采用何种方式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更为妥当”,经过统计后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选择结果如表2-7所示:

表2-7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关于推进转型分流的方式方法对比表

由表2-7可以看出,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方式方法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较大的分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最为看重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而不倾向于高校的自主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则正好相反,最希望自主选择学校的发展道路,而最不希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推进转型分流工作。关于这一差异,H省教育厅Z处长的解释是:

访谈对象C1:采用行政命令推进转型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在下发文件之前摸过底,如果真正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推进转型工作,省里只有几所高校会自愿转型,因为大部分高校并不想搞应用型,都认为向应用型转型是自我矮化,会对学校的招生和就业造成困难。因此,厅里只有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要求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均必须向应用型转型,这并不是“一刀切”,而是现实要求这么做。只要我们开口子同意一所院校不转型,其他院校都会跟风,找借口不转型,我们的工作就难推进了。我们的想法是先强制推进,通过几所高校的试点推动和示范引领,把转型工作开展起来,然后再积累经验,确定最终转型方案……采用行政强制的方式推进工作并非我们的本意,但在自主自愿行不通的前提下,行政强制方式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由上可以看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更有效率地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工作,往往倾向于采用行政强制的方式,而不太尊重学校的办学意愿。

综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主要不是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及其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为了履行自己的教育管理职能和减轻地方的财政压力。同时,为了顺利地履行职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倾向于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确定转型分流对象,选择行政强制的方式推进转型分流。

3.学生及其家长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及其家长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的教育价值观,同时,也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态度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摸清学生及其家长对国家推出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政策的认识和态度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分析学生及其家长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①对随机选择的68名学生或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的调查问卷为B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56份);②对接受问卷调查的12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简单的访谈;③通过对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深度访谈,侧面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认识和态度。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调查(B卷)首先问及其对“国家实施和引导高校合理分流,分层分类发展政策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4.6%的学生或家长选择“很有必要”选项,37.5%的学生或家长选择“有一定必要”选项,10.7%的学生或家长选择“没有必要”选项,7.1%的学生或家长选择“无所谓”选项。可见,超过八成的学生或家长对于国家实施的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相关政策是认可的。然而,在问到“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态度时,学生及其家长的选择则出现了较大分化:10.7%的学生或家长选择“很有必要”选项,16.1%的学生或家长选择“有一定必要”选项,66.1%的学生或家长选择“没有必要”选项,7.1%的学生或家长选择“不清楚”选项。进一步分析问卷发现,选择“很有必要”和“有一定必要”选项的学生或家长全部来自一本院校或二本院校中本科办学历史较长的综合性大学,而选择“没有必要”选项的无一例外均来自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或家长。也就是说,除了少数来自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国家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比较认可外,绝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则对此持反对态度。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的这一态度,我们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深度访谈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例如,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在H省某工商学院(民办本科院校)布置转型分流工作、积极申报转型分流试点时,学生风闻此事十分激动,以为学校要改制成职业院校,学生会干部当天动员了一千多名学生在办公楼前静坐请愿,要求学校不要转型。最后,学校董事会集体出面向学生解释,表明学校不参与转型分流的态度后,静坐学生方才陆续解散。又如,访谈H省某经济学院(该校为2002年升本的公办财经类院校)招生就业处领导时,他曾经说过:

访谈对象A9:我们学校去年和今年连续调整了党委书记和校长,因为校领导班子的调整,学校一直没有就转型工作进行正式的讨论和部署,但去年(注:指2014年)新到任的校长有次在个人微博中转发了有关转型方面的文件,结果就因为这件事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波,老师们对此议论纷纷,反应最激烈的是学生。因为之前学校没有就国家的政策进行宣传,很多学生认为转型就是搞职业教育,学校转型就是把学校办成职业院校,包括学校校名都要改,因此纷纷抗议,甚至有部分学生到行政楼前集结,要求面见校长,表达他们坚决反对转型的意见,这让学校很紧张。当天晚上,学校很多领导、中层干部和老师、辅导员等均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询问有关情况。为了及时平息此事,校长急忙联系新闻媒介进行解释,并于第二天在电视台接受专访,向学生详细解释国家转型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暂不开展转型试点的打算,这才平息这场不小的风波。这件事事实上也提醒学校,对转型一事的决策必须重视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谨慎行事,因此,我们学校现在还未正式讨论转型一事,目前主要是按照教育厅的相关工作要求,正在各二级学院调研,广泛征求意见。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或家长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分析他们反对转型分流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又对12位接受问卷调查,且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没有必要的12位学生或家长进行了简单的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或家长其实对应用型本科的认识非常有限,83.3%的学生或家长将应用型本科等同于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就是转型成职业院校,这是他们坚决不能接受的。例如,在简单访谈某学生家长时,这位来自江西某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

访谈对象B5:我是90年代中专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单位工作,当时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现在当然希望我儿子混得比我更好。他现在读的是二本,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好歹也是个本科,如果学校搞所谓的转型,那不就是搞职业教育吗?学校岂不变成职业院校了?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什么前途?名字不好听不说,孩子毕业后还找不到好工作,难道让他跟农村打工的一样毕业后就去南方打工?如果是这样,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岂不白费了?所以,学校千万不能转型,如果转型,我宁可让孩子退学,再回去复读高三,再拼一年考个一本大学,反正我一定要让孩子读个好一点的大学,毕业后能找个更加体面的工作。当然,现在的大学确实需要改革,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还是老一套,知识也需要更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在找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如果转型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我还是支持的。

由上可以发现,尽管学生及其家长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认识极其有限且非常偏颇,基本对转型分流持否定态度,但他们同时也对转型分流政策保留一定的期待:一方面,他们担忧向应用型转型会因为用人单位歧视应用型教育而使自己的就业难度增加;降低学校的教育层次,影响自己的社会声誉;学生难以适应应用型教育的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应用型教育的各种新要求,教育质量难保证。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新建本科院校能够通过转型分流改进当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看出,学生及其家长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既充满思想顾虑和持否定态度,同时又保留一定的政策期待,反映了学生及其家长矛盾的心态。事实上,学生及其家长的这一认识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他们的这一认识和态度也是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对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做出态度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4.行业企业代表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企业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本研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分析行业企业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认识和态度:①对与新建本科院校有合作关系的有关企业的19名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的调查问卷为B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3份);②对接受问卷调查的其中5位企业代表通过面谈、电话交谈等方式进行了简单的访谈;③通过对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深度访谈,从侧面了解行业企业的认识和态度。

针对行业企业的问卷调查(B卷)首先问及其对“国家实施和引导高校合理分流,分层分类发展政策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1.7%的合作企业代表选择“很有必要”选项,33.3%的选择“有一定必要”选项,16.7%的选择“没有必要”选项,8.3%的选择“无所谓”。可见,80%的合作企业对于国家实施的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相关政策是认可的,但也有少数企业认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分流政策没有必要或者无所谓。

然而,在问到“国家引导6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的态度时,合作企业代表的选择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30.8%的合作企业代表选择“很有必要”选项,38.5%的选择“有一定必要”选项,23.1%的选择“没有必要”选项,7.6%的选择“无所谓”选项。可见,近七成的合作企业认为有必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而超过三成的合作企业则认为此事没有必要或者不太关心。为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做出上述选择的深层次原因,我们继续对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部分企业代表通过面谈、电话交谈等方式进行了简单的访谈。在访谈其中的行业企业代表D1(该企业为国有中型石化企业)为什么认为国家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很有必要”时,他说:

访谈对象D1(企业人事处负责人,也负责与高校的合作接洽工作):这些年我们企业发展很快,近五年接收的高校毕业生接近120人,既有名牌大学的,也有一般本科院校的,还有高职院校的。经过这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我们不在省会城市,待遇、环境等各项条件都有限,这些人才很难留得住,一般干一两年就走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对待遇、环境等倒不是那么挑剔,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最快,但综合素质还是不行,发展潜力很有限。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我们招收最多,也最头疼,他们虽然对待遇、环境等有所挑剔,但总体的人员流动不大,相对比较稳定,最大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我们综合权衡认为,虽然他们的综合素质比不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是最值得培养的,不过,这种培养最主要的和首先的是要从高校开始。所以,我们觉得国家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很有必要的,真的需要提高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用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能力。

在访谈其中的行业企业代表D3(该企业为处级事业单位)为什么认为国家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没有必要”时,他的理由是:

访谈对象D3(该单位人事处负责人):我们单位这些年招收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很少,以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为主体。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很听话,但对这些毕业生我们总体是不满意的,主要是综合素质不强。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还不错,综合素质比高职院校的要强,基本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国家现在搞的应用型转型,所谓应用型就是职业教育嘛,转型那就是转向搞职业教育。这些年的用人经验告诉我们,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素质还是差一些,所以我们觉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没有多大必要的,搞不好最后可能是好事办成坏事。

在访谈其中的行业企业代表D5(该企业为民营中小企业)为什么认为国家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无所谓”时,他的理由则是:

访谈对象D5(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我们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主要从事一些管理性、技术性的工作,工作难度不大,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能胜任。我们对于应用型教育不太了解,转不转型对我们影响不大,只要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减少我们的人力资源成本就行。

由上可以看出,尽管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认为国家有必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应用型教育不甚了解,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分流不太关心或者不太支持。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对于学生毕业院校的类型以及转型政策本身并不太关注。

对于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效果的总体评价,问卷调查显示,无人选择“非常满意”,只有7.7%的选择“满意”,而有23.1%的选择“不太满意”和69.2%的人选择“很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90%的行业企业代表对当前的校企合作现状不满意。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行业企业对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效果不满意呢?访谈中,一位与B学院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农业科研院所人事部门负责人道出了部分实情:

访谈对象D2:我们与B学院从2001年就开始了合作关系,但直到现在也仅限于学生的实习以及接受学校老师来挂职、培训,这两年也有少量的科研项目合作。学校其实很想跟我们合作,这几年农学院领导几次跟所领导商谈合作培训我们的员工和学校的老师,合作办农学专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事,但是所领导都没有答应,主要考虑跟学校合作没多少意思,合作培养人才需要我们付出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到其他学校直接招聘成本更低,这是不划算的买卖。所里曾经提出直接由我们所来培养人才,毕业后直接留所工作,但是学校说这样不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并提出了很多我们没办法做到的要求,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合作培训也不行,老师们的水平也就那样,培训我们的员工只能是一些简单的低层次的东西,前沿的、高端的培训我们一般是去XX农业大学,或者邀请知名的专家来所里培训。

由上可以看出,行业企业主要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合作,一旦无法获得必要的经济利益,这种校企合作的效果将不会太好,也很难深入进行,从而形成了“学校热而企业冷”的校企合作局面。

综上,行业企业主要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对于学生毕业院校的类型以及转型政策本身并不太关注,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问题上,行业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