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满足现实生活无法达成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满足现实生活无法达成的心理需求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网络可以毫无约束地帮助大学生达成他们某些方面的心理需求。概括来讲,大学生网络应用的心理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此外,寻求归属感也是大学生们上网的心理需求之一。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寻找到了和自己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相似的个体,得到了接纳和认可,满足了其归属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满足现实生活无法达成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心理发展正由半成熟向成熟过渡,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希望成功、期望成就感和价值感等,现实生活的规范、大学教育程序化和机械性并不能很好地予以满足。而网络可以毫无约束地帮助大学生达成他们某些方面的心理需求。概括来讲,大学生网络应用的心理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求新知,满足刺激、猎奇心理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信息平台,是大学生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他们迫切地渴望了解书本以外的信息和周围多彩的世界,网络的即时传播、海量信息、方便快捷等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认识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但同时,繁重的课业,紧张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又让他们感到疲惫,渴望寻求刺激,借以释放压力,所以,一些暴力、色情、迷信等垃圾信息也成为大学生们浏览的内容之一。在不断的浏览垃圾信息中,他们获得了感官刺激,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的烦恼。正是这种暂时的欢愉,让他们一次次的自我麻痹,沉浸在网络世界里乐此不疲。

(二)满足自我实现、获得归属感

大学生们处于半成人阶段,他们对社会,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他们又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失望、沮丧、挫败感时常困扰着他们。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大学生的自我重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个电子空间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他们可以做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事情,可以成为明星、名人、学者等梦想中渴望的社会角色。

此外,寻求归属感也是大学生们上网的心理需求之一。后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原子状态存在,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与淡薄,人们渴望被关注、被关心,获得一种归属感,而网络拓宽了人们交往的通道,通过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方式与远方的同学、朋友、家人,甚至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对话交流,满足了他们舒缓紧张、宣泄情绪、渴望被爱的心理需求。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寻找到了和自己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相似的个体,得到了接纳和认可,满足了其归属感。(www.daowen.com)

(三)逃避心理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方面等。同时,复杂的社会也使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们感到难以应付,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时,往往选择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渠道。网络世界里,大学生们可以享受到成功、刺激、自由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期望造成的压抑与孤独、人际关系危机等等不愉快的事情,在网络里一扫而光,他们躲在虚拟的世界里,麻痹自己,享受着暂时的宁静与欢乐。

(四)情绪宣泄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信息的发布不再是少数精英群体的特权,普通大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掌握了话语权,成为自己的代言人。网络的低门槛性、交互性和便捷性使得传统媒体时代不能表达意见的网民们利用网络建构起了新的舆论场,尽情的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展现真实的自我。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遭遇到的各种不愉快,被压抑的情感被无限的释放到网络上,被他人分享、评议,如此,宣泄者得到了精神的解脱,同时,还可以对他人的遭遇、意见进行评判,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