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20年,如果有人说大学生在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这是真的;现在,如果有人说,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恋爱成风,这也不假。在大学里,谈恋爱的、谈论谈恋爱的等,形形色色、恋雨纷纷、粉墨登场、亦喜亦悲,勾勒出大学校园内斑驳迷离的生活图景。恋爱,昔日校规里的红色禁区,如今却以它夺人的色彩平添了几分诱人的魅力,几多“勇敢者”们涉足爱河,更有几多“门外汉”在跃跃欲试。象牙塔里四季都在上演着爱情故事。那么,大学生们的恋爱现状究竟如何呢?且待我们在大学校园内去看一看,瞧一瞧。
(一)恋爱行为公开化、恋爱年纪低龄化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谈恋爱的比例逐渐升高,大一学生谈恋爱人数呈上升趋势,正是所谓学业未成,恋爱先行。更没有隐蔽性可言。一些刚入校的低年级学生在爱情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胆和热情,一进校门,便寻寻觅觅,开始轰轰烈烈地谈起来。恋爱现象显示出年龄小、胆子大、速度快、热度高的特点。热恋的男女携手拥抱出入校园、同桌学习、同桌吃饭、相互依偎,甚至众目睽睽之下搂抱接吻者也不足为怪了。恋爱时不仅让朋友知道,有时还将恋人带到寝室,让舍友们评头论足。成双成对,频频约会于花前月下已成为校园中的一景。
(二)恋爱关系过程化、恋爱结果脆弱化
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只重过程而不看结果,信奉“只管升起爱的风帆,管它驶向何方”。恋爱中追求快乐,追求现代味,寻找刺激、消遣成了一种时尚,而把缔结婚姻抛到了脑后。在校大学生谈恋爱时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为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大学生恋爱大多以喜剧开始,悲剧结束,“成活率”较低。校园内大学生恋爱关系能维持到大学毕业的不多。造成这些结果,既有客观因素,如毕业去向等;也有个人因素,如恋爱态度、第三者的插足等。
(三)恋爱动机多样化、婚恋观念开放化
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占70%,其中37.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体验爱情的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赶恋爱风的时髦”等,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仅是校园爱情童话。“情侣婚纱照”动机只是“提前体验结婚的感觉”“给人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日益严重,“假期模拟夫妻”日渐盛行。(www.daowen.com)
有的同学本无意恋爱,却为了面子也草率去谈。如某大学一个女生宿舍共有6人,5人都先后交了男朋友,每当周末,她们都一个个被邀请出去跳舞、看电影、压马路、聚会等。只有1人置身局外,也有人向她求爱,但她想到在校的责任是学习,不能分散精力,多次婉言谢绝,但久而久之,她耐不住寂寞,经不起别人的冷眼和藐视,终于接受了一个比同室女生男友“层次更高”更帅的研究生的追求。她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这样做。她说:“我和他恋爱,就是想证明我不比同室的其他女同学差。”这种心态下的恋爱,当然难于成功。于是她由一个开朗、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平平的另一个人。她后来后悔地说:“真是不谈恋爱也痛苦,谈了恋爱更痛苦。”这种仅仅是为了攀比,就轻率地拿恋爱当游戏,最后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
(四)认知三重二轻化、恋爱目的功利化
学业生活给予大学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各种社会关系的知识和能力。在精神世界日趋丰富的同时,他们对爱的理解较一般社会青年更为深刻。他们的恋爱有三重,即重人品、重才学、重感情。一位大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人品,靠得住;有才学,将来建功立业有希望;有感情,爱情之花永不败。”相比之下,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状况则为大学生们所看轻。有些恋爱中的大学生常常以这样的比喻聊以自励:“只要感情深,哪怕吃草根;只要感情好,哪怕吃稻草;只要两相爱,哪怕吃酸菜。”从中不难看出,大学生注重精神生活、注重品行才学、追求富有浪漫气息的爱情生活的心理特征。
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功利思想的影响,其恋爱动机也不免沾染上这种思想。这些人把恋爱作为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途径,精于为自己未来的出路打算,把感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上,可能为对方的优势地位或物质财产而拼命追求对方,甚至不择手段,把今后的前途寄托在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上。功利化恋爱现象的产生既与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有关,也与主观上个人在心理上的成熟程度有关。
此外,大学生恋爱中以“风云人物”居多,如学生干部、恋爱前的学习尖子和有某种特长的……另外,社会实践也是萌发爱情的温床,可以说是“事故多发地段”。比如一开始时是集体性的活动,慢慢地便“化整为零”内部出现几对独自活动的,再接下去就“喜事临门”迈入恋爱者行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