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生在各种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障碍表现最为突出,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浓重的情绪与情感色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通常,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是情绪中的两个极端的表现形态。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生在各种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障碍表现最为突出,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认知障碍

人际认知反映的是人们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程度,包括对自我、对他人、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和理解。它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对他人的认知会左右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影响交往的目的、广度和深度。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由大学生交往方面的心理特点所决定。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渴望主动交往,但其心理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头脑中设定理想的交往模式与现实常常不符。大学生常见的导致人际关系问题的认知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理想化

大学生生活经历一般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能力,所以对人际的认知过于理想化,易把理想和可能性当作现实,即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用理想化的尺度来衡量现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充满了对自己心中理想大学的憧憬,当然也包括对大学里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憧憬。他们赋予大学人际关系以理想、完美的色彩,这使得他们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许多大学生认为朋友间应无话不谈,一旦发现对方有什么事没告诉自己,就觉得不够朋友,甚至有被欺骗、受伤害之感。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又确实存在着某些不足,所以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更低。有资料显示,有大约70%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不满足,而从具体分析来看,主要是由其理想与现实不相吻合而产生的失望。

2.归因偏差

大学生在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自己人际关系中相关的一些事情时,容易出现一定的归因偏差甚至错误。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总体归因偏向于内控性,但对人际关系失败的归因表现出外控倾向。有一位女大学生,父母离异后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因为婚姻上的失败,经常以她父亲为例,大发牢骚,警告女儿世界上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对男人要有防范意识等。结果该女生进入大学后,对男同学的防范心理很强,甚至抱有敌视的态度,以至于无法和异性正常交往。

另一项调查发现,一些女生不敢与异性同学打招呼,归因于自己来自农村,长得不漂亮等;而一些同学将自己交往范围小归因为对方考虑地位、家庭背景、利益等因素过多,而不是归因为自己没有主动与人交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等。正是由于对自己的认知偏见和对他人的消极认知、评价,许多大学生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产生嫉妒、自卑、猜疑、报复等不良心理,极大程度地局限了他们的人际交往,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自我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一些共同心理特点在很多大学生身上表现明显。如主观固执,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差,想问题、处理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就是“恒星”,别人是“行星”,都应该围着他们转,关心他们,为他们着想。他们往往会过分关注自我,过分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却忽略或否认他人的需要,并以自我需要展开人际活动,进而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人际关系的标准。他们不大注意了解他人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差异,缺乏宽容精神;认为好朋友就是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处处维护自己利益的人,只要别人的思想和自己产生分歧,就把这些人视为“异己”,排斥在交际圈之外。调查结果显示,有26.21%的同学要求自己的朋友要100%地对自己好。如果朋友达不到这一要求,往往会由最初的亲密走到后来的各奔东西。

4.过分苛求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情绪化色彩重,生活经验也不丰富,他们在认知方面往往还存在着“绝对化”“概括化”的误区,即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追求完美,经常以一时一事评判自己或他人整个人乃至整个人生,缺乏辩证的弹性思维。在交往过程中,这种不全面的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从自己的心理出发认识和理解问题,缺乏对对方性格和心理的客观了解,从而很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二)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要表现出来的特征,而且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影响到交往双方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粘合剂,它可以激起人们的交往热情,主动地与他人交往,愿意接近他人;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防水剂,它使你远离他人,抑制人们的交往热情,使人消极、冷淡,懒于同他人交往,也不能正确地理解他人的实际要求,形成许多障碍,从而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浓重的情绪与情感色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通常,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是情绪中的两个极端的表现形态。心理学家柯里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朝气,而且缺乏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而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1.自负

自负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得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喜欢出头露面,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无视一切,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却置他人的感受于不顾。与人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任性妄为,很容易伤害人的自尊心,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自负情绪较强的人,多缘于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身生活经历的一帆风顺以及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自负之人,如果动机纯正,适量用才,就能够与他人融洽相处;如动机不纯,好为人师而不自量力,自恃才高而目中无人、藐视他人,周围的人就会渐渐疏远,造成人际关系不良的后果。

张丽是班里的团支书,工作一直积极能干,深得老师的信任和喜爱。但是,她与其他班干部和同学的关系总是处理不好,对他们也没有好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他们强,所以总是表现得比较高傲、自命不凡,工作中说一不二。虽然做了那么多事情,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肯定和信任,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2.自卑

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实质上是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过低地估价了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有这种自卑感的学生,往往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想与人交往又怕与人交往,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敢发表,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表现出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被动状态,它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如个性的原因,虽不善于交往,但亦不甘于寂寞,往往寄希望于别人,表现比较被动;或者有某种生理缺陷、心理创伤的人,会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或出于嫉妒等。另外,家庭贫困、学业成绩不理想、成长中的挫败等也是造成大学生自卑感的一些原因。

极度的自卑还会转化成极度的自负,一旦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这两种情绪体验就会交替出现,严重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某大学一女生,大一下学期开学后不久,突然情绪异常低落,特别想念家人,尤其是母亲,一心想回家,每天哭泣,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经了解,是因为本来自我感觉挺不错的,可是进入大学后与同学相处不是很好,发生了一些小矛盾,再加上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与自己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两个挫折叠加后她突然感觉很自卑,既不满自己的现状,又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害怕别人对自己评价较低,于是,想躲避学校,避开与同学交往,陷入了想家的抑郁情绪中。

3.嫉妒

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黑格尔说:“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自己与他本人相齐。”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4.恐惧

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害怕见人,也可称为社交恐惧症。其中有些人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

5.害羞(www.daowen.com)

害羞是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之一。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从不害羞是少见的。这里所说的害羞,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无法沟通,妨碍人际交往。

害羞主要有3种类型:气质性害羞(生来内向)、认知性害羞(过分关注自我、患得患失)和创伤性害羞(经历挫折,变得小心)。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6.孤僻

孤僻,通俗地讲,就是不合群。具体表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在他们看来,别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极为庸俗浅薄、低级无聊,不值得也不愿意与之为伍。即使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迁就”一下,也是显得极不自然,最终让人觉得不谙世事,不随和,结果常常是独来独往。另一种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不愿与其接近。久而久之,就会从心理上和行为上与他人之间产生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导致交往的障碍。

(三)人格障碍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代表了一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惯常的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总是影响着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决定一个人特有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包括对其自身的认识和态度。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但是各种人格障碍在大学生的身上都有着鲜明、集中的表现,其行为虽然够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样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校园文化和社会风尚。因此,决不能忽视人格障碍的潜在危险,应对其早加分析、防范、疏导,避免酿成大错。

当代大学生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的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敏感易怒;爱嫉妒,对别人获得的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喜欢计较个人得失,遇到挫折时总埋怨他人;平日总是无端猜疑,过分警惕,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赖,同学关系淡薄;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从个人的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2.情感型人格

情感型人格的人情绪变化无常,有时情绪高涨,兴高采烈,扬扬自得;有时情绪无故低落,忧郁寡欢,表现为杞人忧天,焦虑过度。

3.分裂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的特点是过分内向,孤僻胆怯,脱离实际,缺乏热情,不爱与人交往,社交范围狭窄,应变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社会适应能力不良。行为怪诞,但内心世界极为广阔,常常想入非非,却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少进取心,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逃避现实。

4.爆发型人格

爆发型人格又称冲动型人格或者攻击型人格。爆发型人格的人自控能力严重不足,对事物的反应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微弱刺激常可引起过强的反应而采取过激行为,不顾后果。这种人缺乏忍耐,很难与他人相处,不能持之以恒地从事某一工作。由于这种性格常常在现实中碰壁,导致情绪沮丧,反而加剧了冲动反应的爆发。

5.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的人固执迂腐,刻板保守,过于要求精确,凡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丝毫的灵活性,不问客观情况是否许可与必要,都把大量精力与时间用于反复检查核对,不允许有半点儿错误。在学习、工作中动作节奏缓慢,一旦受到干扰,便会焦虑不安。由于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过分苛求精确,因而做事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敢出一点儿小错误,导致干任何事情都效率低下,难出成绩。

6.癔症型人格

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或竭斯底里人格。癔症型人格的人过分需要赞赏,或想方设法寻求注意。这种人感情幼稚,富于幻想,依赖性和暗示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刺激,喜欢拔尖,爱出风头。他们大多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而是生活在幻想世界里,根据内心的愿望和需要,把自己当成心目中的形象,结果是自欺欺人。由于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往往情绪变化莫测,易于激动,对人感情肤浅,缺乏知心之交。

7.悖德型人格

具有悖德型性格的人往往感情冷漠,以个人满足为最高目标,缺乏道德观念和罪恶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为目标和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

8.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的特点是驯服、无助、寻求支持和照顾。他们事事需要得到别人的指导,因此在独自面对新的生活时,会感到特别的虚弱和无助。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的情感体验是从温和到胆怯。温和者,表现为热情、驯服和与世无争。胆怯者,则表现得胆小、回避和孤独。

9.自恋型人格

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夸大、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评价过分敏感等。他们一听到别人的赞美就沾沾自喜,反之则暴跳如雷。他们对别人的才智非常的嫉妒,在和别人相处时,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感与需要。由于缺乏同情心,他们的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的心情,加上他们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往往在各方面都容易遭受失败。

10.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又称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征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付。他们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至亲之外,几乎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避免,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相;面对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的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