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适应运行机制

大学生心理适应运行机制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但是,只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解释适应过程似乎过于简单,在解释社会适应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适应过程时有必要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以表述为如图2-1所示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大学生心理适应运行机制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这是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对适应过程做出的一种解释,从这一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心理适应是主体对外部变化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节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对新变化的环境的重新适应。但是,只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过程来解释适应过程似乎过于简单,在解释社会适应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适应过程时有必要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结合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可以表述为如图2-1所示的模式。

图2-1 心理适应内部机制

这一模式表示,从出现不适应现象到重新适应中间一般要经历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3个环节,其中认知调节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部分。具体运行过程及各环节的作用大致如下:

(一)认知调节

认知调节是适应过程的起始阶段,这一环节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部分。

1.外部评估

外部评估是认知调节的第一阶段,指主体对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及其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做出新的判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确定外部环境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新变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变化和要求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对新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判断出现了偏差,就可能产生不适应的表现。例如,一个新升入大学的学生A面对学习成绩名次下降的情况,出现了一时的不平衡即不适应现象。为了重新恢复平衡,适应新环境,就要正确判断成绩下降的原因,然后找到有效的对策。首先要客观地分析原因,如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新特点与新要求,并对此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如果对原因分析比较准确、全面,就为有效调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对新环境的新特点缺乏全面、客观的判断,就会给适应带来困难。

2.内部评估(www.daowen.com)

内部评估是指主体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自身内部状态进一步的了解与判断,这实际上是一种在自我监控系统的参与下,自我评价与自我意向重新调整的过程,具体包括对因外部变化引起的内部不平衡状态的评估,对不适应现象的归因分析,对已有经验的检索与比较,对原有行为方式应对效果的审视与判断等。通常情况下,自我评价的结果会影响到自我体验的改变,如自信心的增强或削弱,同时,自我体验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对行为目标的重新选择,包括对目标价值及成功概率的重新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期待等。例如,上面那位大一新生A对学习环境的新特点与新要求有所了解后,还要进一步分析内部原因,如对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能力做出一个估计,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满足新的要求,如果认为名次的下降只是暂时的,主要原因是一时的不适应或努力不够,这时他的自信心不会受到影响,自我观念仍然是积极的;但如果认为名次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这就会使自信心水平下降,同时会感到紧张和担忧。

由外部评估到内部评估,这是认知调节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评价的水平会对认知调节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态度转变

认知过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情绪体验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行为意向发生相应的变化。当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都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态度的相应改变,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动力系统和反应倾向的调节,这是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保持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背景条件。例如,学生A如果能对名次下降的原因做出正确解释,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现实,他就能继续保持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但如果由于名次的下降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自信水平下降,产生自卑感和紧张、焦虑感,其结果就会使他的学习态度发生消极的变化,产生厌学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价值观念、对目标的期望水平以及情绪、情感的深刻性,对态度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行为选择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与改变。行为方式的重新选择是以认知的调节与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受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的直接制约。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主体的行为方式也会是积极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倾向如果是消极的,那么行为方式也会是消极的。例如,学生A的行为就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他认为学习对自己非常重要,同时对学习和自己充满了信心,就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反,如果认为学习的意义无足轻重,同时对学习和自己又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态度,就会表现出退缩和放弃的行为倾向。在此过程中,远大目标的引导,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高度的自尊与自信,是影响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调节方式始终在发挥着作用。面对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行为效果的多重可能性,主体的判断与选择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所以,适应过程必然会表现为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过程。一般规律是,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如果所选择的行为方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对适应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基本上实现了平衡,这一行为就会因受到正强化而巩固下来,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度倾向与行为习惯,这就是性格形成的过程。如果反应的效果不理想,主体与环境之间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说明同化与顺应之间并不平衡,这时就需要再次进入上述的自我调节系统中进行重新选择,有时这种选择需要经历若干次的重复循环,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达到同化与顺应的平衡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