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阳光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阳光的人!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一个相对短暂的、临时的适应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心理阳光的人!

适应一词来源于生物学,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主要讲的就是生理适应。心理学上用适应来表示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如对光的变化和人的社会行为变化的适应等。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有机体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实现这种平衡需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对营养物吸收一样。二是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一)适应的层次

由于心理学研究具有从简单的感知觉、认知学习、行为习惯、人格到社会性等研究对象的复杂的层次性,因此,心理学领域对适应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3种不同的层次。

1.生理适应

生理适应,即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在此层次上,适应至少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长期性适应过程,指个体或群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理机能或心理结构上产生改变,以适应自身生存的环境的历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二是即时性适应过程,指有机体感官随着刺激在时间上的延续,感受性水平发生变化的现象,如从明亮的环境里走进一个暗房子里,瞳孔会放大;当从暗房间走入明亮的屋外,瞳孔会缩小。这是一个相对短暂的、临时的适应过程。

2.心理适应

心理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例如,我们与某位同学相处,一开始的时候感到不舒服,但后来慢慢地喜欢上了他,我们的心理上有了特异变化,这表现为心理上的适应;又如,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伴随着适应现象,这种适应也是心理上的适应。

3.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局部或具体的事件看,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而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看,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www.daowen.com)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社会适应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第二,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第三,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4项培养目标: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活)所反映的都是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适应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适应这一心理现象具有以下3方面的性质与特点:

1.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无所谓适应或者不适应。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对不同个体来说,由于适应水平不同,最终会导致其发展水平的差异。

2.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心理适应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这是用平衡论对心理适应本质所做的一种解释。

3.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

同化和顺应都是对环境做出反映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同时,同化和顺应作为认知与行为的调节过程是受主体的自我意识支配,借助自我监控系统的作用来实现的。所以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