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是这样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躯体疾病和虚弱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包括3层含义:一是躯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那么这个人也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因此,健康不仅表现为躯体形态的健壮和没有疾患,也表现为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具有正常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利用社会环境因素为自身健康服务。
什么是心理健康?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有些人虽然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症或变态人格,但他们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唯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往往不能自拔等。这些状况的存在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体验,不时地对其健康造成威胁,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人群。所以心理健康应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有多远?一般可以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一)健康状态
健康状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等3个方面分析: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www.daowen.com)
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的特点是:①持续时间短暂——此状态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由于主客观条件变化而产生的暂时性心理偏颇状态,如激怒时失去理智,受到挫折打击时万念俱灰,听到意外喜讯时欣喜若狂的状态等等。②损害轻微——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③能自我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症(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④需求助于心理治疗——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必须通过心理医生的指导来解决。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情绪不稳,兴奋躁乱,胡言乱语,行为失常。④无自知力——对自己的病态缺乏认识,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