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洋遥感:实现业务化服务,有效提升海洋监测能力

海洋遥感:实现业务化服务,有效提升海洋监测能力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海洋卫星的海冰、赤潮、渔场环境、绿潮、水质、溢油、海温、海岛海岸带等遥感业务监测系统已基本实现业务化服务,海洋遥感已成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全球海气相互作用和极地科考等专项中的重要调查手段,海洋监测能力和海洋管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海洋一号A”到中法海洋卫星,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跃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海洋二号A”“高分三号”卫星稳定运行,并获取大量数据,应用成果显著,国际影响大幅提升,同时还有8颗海洋卫星立项在研,即将形成全球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和海洋监视监测能力。基于海洋卫星的海冰、赤潮、渔场环境、绿潮、水质、溢油、海温、海岛海岸带等遥感业务监测系统已基本实现业务化服务,海洋遥感已成为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全球海气相互作用和极地科考等专项中的重要调查手段,海洋监测能力和海洋管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017年,从事20多年海洋卫星工作的蒋兴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最感到欣慰的是,我国海洋卫星已从单一型号发展到多种型谱,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正沿着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开发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海冰是我国北方海区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依托自主海洋卫星结合国内外其他遥感卫星数据,我国开发完成了卫星遥感海冰灾害监测平台。

2008年,青岛近海的绿潮(浒苔)灾害直接危及青岛奥帆赛的举行。从2008年起,卫星中心针对中国近海可能产生灾害的绿潮暴发情况连续监视监测,目前已建立起联合监测会商机制,监测结果实时提供给预报机构和沿海相关部门,为我国近海海洋生态防治等提供了有效信息。

2017年12月6日,“雪龙”船第3次被冰区围困,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立即组织调度“高分三号”等遥感卫星开展应急观测。北京时间12月7日22时,“雪龙”船接收到一组遥感数据,最终依此从冰区突围。

2018年1月,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发生碰撞事故,爆炸后又发生大面积海上溢油。卫星中心立即启动遥感应急监视程序,并利用“高分三号”卫星监测漏油位置和规模,跟踪监测事故周边海面溢油情况,快速获取到“桑吉”轮附近海域的溢油信息。通过对卫星数据的分析,结合海洋环境信息,发布监测报告,为现场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作为海洋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连接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是卫星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卫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我国建设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定位是,建成天地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品丰富、信息共享、服务高效的国家级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2001年,在没有现成可套搬的模式和现成系统可借鉴的条件下,我国建成了“海洋一号A”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达到了业务化、可靠、稳定运行的预期目标。这一系统的建设与运行,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海洋卫星与卫星海洋应用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海洋卫星的发展,在原有地面应用系统的基础上改扩建,建成了同时满足“海洋一号B”“海洋二号A”卫星任务需求、具有多星运行调度功能的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经过多年发展与建设,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在地域上形成了数据处理中心和北京、海南、牡丹江、杭州以及“雪龙”船卫星地面站“多站一中心”的布局,为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稳定的卫星数据源支持。从系统功能角度上,按照功能、性能优化组合和实际业务的需要,将地面应用系统设计为接收预处理、精密定轨、资料处理、产品存档与分发、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运控通信和业务应用7个分系统。(www.daowen.com)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高科技手段,海洋卫星无疑就是其中之一。从“海洋一号A”到中法海洋卫星,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跃升。

仰望苍穹,星空灿烂。未来,我国海洋卫星将从单颗卫星发展为星座式组网运行,研制与发射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卫星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3个系列海洋卫星,实现同时在轨组网运行、协同观测,形成对全球海域多要素、多尺度和高分辨率信息的连续观测覆盖能力。

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是以全球海洋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可溶性有机物等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表温度、海雾、赤潮、突发事件和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等为观测目标,研制发射海洋水色业务卫星和海洋水色科研卫星,形成上、下午双星组网,大幅宽、高精度、高时效的观测能力,具备全球水色水温探测覆盖能力,完成海洋水色卫星的升级换代。

海洋动力卫星星座是以全球海面高度、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海洋重力场等海洋动力环境要素为观测目标,以形成全球全天时、全天候、高频次、高时效的观测能力。届时由1颗极轨卫星和2颗倾斜轨道卫星构建的3星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将有效提升观测能力,实现中尺度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和6小时全球海面风场的观测,为用户提供高时空分辨率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是对全球船舶、岛礁、海上构筑物、海冰、海上溢油等海面目标,以及海面风场、海浪方向谱、海底地形等海洋现象和地形特征进行大范围、高精度、高时效的监视监测,同时开展高轨海洋与海岸带监视监测卫星及载荷的关键技术预研。发射后与“高分三号”卫星形成3星组网运行。

同时,我国还将以全球海洋盐度、海表温度、土壤湿度为观测目标,瞄准国际前沿,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海洋盐度探测科研卫星,形成我国自主的空间海洋盐度探测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自主卫星对海洋动力环境全要素信息的获取能力。

未来,我国将基本建成系列化的海洋卫星观测体系、业务化的地面基础设施和定量化的应用服务体系,具备对全球海域、重要岛礁和关键海峡通道连续稳定观测和监测能力,拓展国家、海区和省市3级卫星海洋应用与服务体系,数据实现实时/近实时共享,海洋行业卫星数据应用产品自给率达80%,产品定量化水平、服务海洋能力大幅度提升。

在海洋事故爆发时,在海洋预报需要时,在海洋环境监测时,太空中那些海洋卫星,将是最好的“千里眼”“顺风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