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起,中国极地考察工作由建站为主转入以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为主。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同时派出“极地”号和“海洋四号”船执行两船两站任务。
“海洋四号”是一艘3000吨级考察船,抗冰和抗风能力比较弱,除了在长城站卸货外,还承担地震调查作业任务。目标海域是陌生的,中国船只从来没有去过,毫无经验,如何确保安全是首要任务,也是重中之重。
“海洋四号”船
出征前,船长滕征光赶赴广东省地质局,了解所有任务及工作安排,又去“极地”号复印了海图,查找了许多外国资料,仔细了解目标海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认真设计了航路、进出航道、锚地等,做了一套完整的航行方案。
1990年12月,“海洋四号”顺利抵达长城站,圆满完成了卸货任务,又赶赴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开展水深、重力、磁力、地震及海洋地质综合调查。没想到在“欺骗”岛遇到了超强暴风雪。
那是一个天气不错的早晨,“海洋四号”上的科考队员一大早就准备着作业设备,进行柱状取样。仅一个上午,队员们就打了好几个桩,最深到7米。首席科学家王光宇高兴地说:“今天超水平发挥了。”
不想,下午两点多,海风渐大,船摇摆得厉害。滕征光觉得不对劲,马上研究了气象资料,又看了看云层,望了望海面,发现一道长涌涌来。“可能会有非常恶劣的天气。”滕征光马上对王光宇说,“有个气旋要过来,我们收工撤退吧。”
“天气还算好吧,今天战果不错,再做两个桩吧。”对南极气候突变没有经验的王光宇不愿放弃。
“来不及了,得赶紧撤。”
王光宇半信半疑地下达了收工的命令,立刻往回取桩。1个小时过后,队员将柱桩取上来,发现已经弯曲了。(www.daowen.com)
此时,天空已经飘下了雪花,风力达到8级。“海洋四号”冒着风雪向六七海里外的“发现”湾驶去。
雪越下越大,船上的舷窗、驾驶窗全部被雪盖满、结冰。从船里往外看,什么也看不见。滕征光将船上两部雷达同时打开,艰难地向前航行。如果不能及时到达“发现”湾,很可能会翻船。
此前,中国人谁也没有到过“发现”湾,对那里下面有没有礁石、海冰情况如何一无所知。滕征光依靠雷达,小心翼翼地在海峡中间驾船行驶。
没多久,“发现”湾到了,船顺利进入锚位,停机抛锚。“格拉拉”的抛锚声响起,船却依然大幅度漂移着。大副赶紧告诉滕征光:“刹不住锚。”此时风力差不多为12级。
滕征光马上下令重新启动主机,用动力顶住大风,再次抛锚。这一次,抛了8节锚链才将船抓住。
王光宇问:“是不是没进湾?为什么风还这么大,摇得这么厉害?”滕征光笑着说:“首席啊,要是没进湾我们就玩完了。”
船员们轮流在驾驶室值班,开着主机顶着风。忽然,“咣”的一声,后甲板传来巨响。大家吓了一跳,一看是机舱直径40厘米的通风口在风力和船的摇摆的共同作用下断掉了。熬了一晚上,第二天风小了,天气转晴。船员拿起通风口发现,12个螺丝中10个是断掉的新印。
“这风真是太大了。”一名船员不禁叹道,“我们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