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成功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成功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线示意图“大洋一号”环球科考起航可以说,我国的这次环球科考具有里程碑意义,真正实现了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试验和验收,有效地锻炼了队伍,实现了深海勘探领域零的突破,开拓了新领域。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洋一号”船在航渡过程中,还停靠在了国际海底管理局所在地牙买加首都金斯顿。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成功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海洋面积的71%是公海面积,也就是深海大洋。研究深海大洋对我国乃至世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21世纪初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大洋一号”的引进,掀开了我国远洋科考新的一页,为海洋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我国的海洋主管部门于2005年初计划开展首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确定由“大洋一号”肩负船舶保障重任。

环球科考是大手笔,中国自古以来绝无仅有。即便是拥有200余艘船的郑和,虽然浩浩荡荡下西洋,场面壮观,但也只是到达非洲。

“大洋一号”从2005年4月2日在青岛起航,到2006年1月22日返回,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历时297天,航程8万多千米,在当时创下了16项之“最”:我国海洋科考史上时间最长,新中国海洋科考范围最广,海洋科考里程最多,历次科考人数最多,单航段时间最长,人员连续在船时间最长,无食物补给时间最长,调查设备取样次数最多,获取海底长时间连续观测数据最多,设备在海底工作时间最多,获取样品数量、种类最丰富,获取极端环境下生物样品最多,历年单航次船舶操纵最多,船舶动力保障最长,中国海洋科考发现最多,完成考察工作量最多。

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航线示意图

“大洋一号”环球科考起航

可以说,我国的这次环球科考具有里程碑意义,真正实现了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装备的试验和验收,有效地锻炼了队伍,实现了深海勘探领域零的突破,开拓了新领域。

在太平洋海域,科考队用自主研制的电视多管沉积物取样器,首次获取了几乎保持原状的近5000米水深的海底沉积物和上覆水样品;在印度洋海域,科考队首次获取了一块重约48千克、长为70厘米的高品质热液硫化物烟囱体和一些生活在热液喷口处的海洋生物,为我国研究开发利用深海资源以及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科学依据。(www.daowen.com)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洋一号”船在航渡过程中,还停靠在了国际海底管理局所在地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科考队访问了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和牙买加政府,举办了展示活动,邀请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牙买加政府副秘书长和有关部长、所有驻牙28个使领馆和外交使团的使节参加。“大洋一号”还为当地华人华侨、政府官员和科研人员举办了开放日,所有参观者都对中国政府在国际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赞扬。

科考队员在“大洋一号”上采集样品

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和东道主的友好关系,还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彰显了我国和平利用大洋的主张。

首次大洋环球科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更让科技界振奋不已。2005年12月13日,刘东生、师昌绪等23位院士联名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建议我国制定海洋国策,积极参与新世纪大洋国际竞争。

文章指出,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在重新考虑自己的海洋政策。美国宣布成立直属总统办公室的海洋政策委员会;韩国提出了“21世纪海洋韩国”,计划从陆地型转为海洋型发展;日本斥资6亿美元建造了比美国的钻探船还大三四倍的大洋钻探船,明确提出要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起领导作用”。这些国家政策的变化,目的都是加强海洋上的竞争和控制力。我国从来没有对海洋现状和政策进行全方位、长视野的评估,从来没有在国家最高层面为中国海洋国策做过定位

文章提出,华夏振兴遇见了数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如能抓住机遇,确定海洋国策,走向深海大洋,受益的将不仅是当前,而且可望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转折。

几个月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海洋局6个部委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召开中国大洋事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充分讨论了大洋“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思路、原则、重点任务、基本保障等。

经反复讨论分析后,我国“十一五”期间大洋工作的主要任务确定:围绕“资源勘查研究与评价、深海技术发展、深海地球科学与环境研究、国家深海基地建设、综合经济技术和战略研究”等6个方面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