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史上的闪耀作品: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艺术史上的闪耀作品: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他的杰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同时,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正沉迷于光学错觉游戏中。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都是前沿光学领域的一个有趣案例研究,它正是依靠人类大脑的这种能力来创造本不存在的东西。人们认为,维米尔不太可能为他的绘画命名,而且他更不可能知道这部作品本身就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艺术史上的闪耀作品: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约1665年)

她在宇宙深处中凝视着你,好像站在存在与虚无之间的门槛上。再多看两眼,甚至会怀疑她是否还在那里。

就在约翰内斯·维米尔创作他的杰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同时,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正沉迷于光学错觉游戏中。国王将囚犯的头部定位在他的盲点(法国物理学家埃德姆·马略特最近发现的眼部结构中的扭结),通过在刽子手行刑前不断重复在断头台上死刑犯斩首的场景娱乐自己。看起来很奇怪,这两种现象(维米尔的杰作和英国国王令人毛骨悚然的消遣)之间的共同之处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我们现在知道,所谓盲点是指眼睛后部的视网膜缺陷,在此处形成了一个白色的圆形隆起,没有感光细胞。盲点并不会在我们的视线中出现空白,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从它们感知到我们周围的模式中填充缺失的信息。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都是前沿光学领域的一个有趣案例研究,它正是依靠人类大脑的这种能力来创造本不存在的东西。仔细观察女孩的脸,它似乎突然转向观画者的方向,而我们相信界定其面容的很多东西都是含蓄的,而非直接明了的。

觉得她有鼻子吗?但是近距离观察,你很快就会发现,你认为的鼻子只是一道轮廓优美的鼻梁,实际上已经和周围柔软的皮肤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只留下一团柔和的阴影投射在她的左脸颊上让人联想起这个面部特征,它正好向我们的大脑传达这样的信号:在那种情境下,鼻子应该就在这地方。再仔细观察这幅小油画,以寻找将实体表面和坚硬边缘的世界转化为画作图案的精确证据,最终人们意识到,只有眼睛本身(少女的眼睛)才是艺术家精心描绘的部位。

人们认为,维米尔不太可能为他的绘画命名(当时罕有艺术家给自己的作品取名),而且他更不可能知道这部作品本身就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事实上,这幅画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叫作《戴头巾的女孩》,而且更普通的标题:《少女头像》。但是,不管它的标题是否刻意引导我们留意到这个耳环,从女孩左耳上垂下的这个华丽饰品都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尽管事实上它看上去若隐若现,比这项作品中其他任何细节都更不均匀。

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女孩》(1665年),布面油画,44.5厘米×39厘米(www.daowen.com)

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红帽的女孩》(约1665年—1666年),板面油画,22.8厘米×18厘米
相比之下,它的姐妹画、维米尔的另一幅作品《戴红帽的女孩》更单纯,也更招人喜爱,更多人为之着迷。我们的目光永远不会在画中女孩的神秘气息中迷失,并且会被前景中略带荒诞的暗示(精致的狮子装饰物喘着粗气)分散注意力。

《戴珍珠耳环的女孩》耳环局部

画作中的寥寥数笔已有所暗示,这幅画的神秘故事叙述所围绕的饱满泪滴形珍珠耳环被我们大脑枕叶的初级视觉皮层从一些微小的线索中魔法般变成了客观存在物。无论你多么努力细看,都看不到让人把闪亮的小饰品和女孩的耳垂联结在一起的耳环。耳环悬浮着,由我们头脑呈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家任何严肃技法都使其呈现出悬空效果。

我们只要看到幽暗背景下出现一点点白色颜料,比如月光流淌的背景之上的夜空中出现一抹白色,毫无疑问都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这样的一种感觉:一轮明月在夜幕中逡巡。简而言之,维米尔并没有画珍珠。他只是让我们的大脑去想象它是一颗珍珠。这种“视觉听写”的效果是将画布转变成一种速记法,其中,一般的姿势和简单的标记不再是为了单纯模仿物理世界的实际外观,而是借用观画者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创造出比任何画笔塑造的效果都更为生动的图像。

代表珍珠球形的一抹亮白(作品的“眼钩”)是一种似乎艺术家手腕轻巧一抖就能实现其视觉效果的高超手法。一旦被理解为一种代笔者的速记法,这一抹亮白立马就可以视为一个浮动的撇号(省字符)。在维米尔创作《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的那个时代,撇号已开始在欧洲标点符号系统中广泛使用,用来表示在书写中省略字母,比如,will’d即为willed,撇号代替了字母“e”。在不断演变的美学语法中,维米尔的神秘女孩徘徊在省略号的缺失和感叹号的存在之间,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