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5年)
这种神秘的“灵视”呈现了宇宙的和谐与完整,整个画面如同一首无声的音乐。数百年后,达·芬奇受此启发,创作了他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维特鲁威人》。
眼睛是旁观者的艺术。如果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本末倒置,那么我们下一部作品——12世纪德国密契者兼博物学家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一份迷梦般的手稿彩饰的倒置光学也是如此。插图《宇宙人》(有时被称为“微观世界的人”)有一些涟漪般的同心圆。俯身仔细观察这幅作品,寻找这些同心圆中的“眼钩”,是忽视了作品对宇宙整体性的全方位“灵视”。只有使这幅插图缩小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传统风格化的眼睛,象征着神秘视觉的深刻穿透:同时聚焦我们存在的内在和外在的宇宙的一个精神透镜。
这个彩饰图属于希尔德加德经历过的一系列强烈的“灵视”,并随后为她的第三卷神学著作《神之功业书》(约1165年)作了插图,她为此投入了十年的时间精力。在每个插图的角落(本插图是在左下方),本笃会女修道院院长安插了一幅自画像,描绘了神性“灵视”发生的瞬间。希尔德加德是一位天才的剧作家(最早的著名寓意剧作者)和创新性语言学家(第一种独立人造语言“秘名语”的发明者),还有数学家深邃的目光和作曲家的匀称耳朵。这些直觉力在希尔德加德的《宇宙人》的“视觉音乐”中彼此交融。
在某个层面上,这幅插图代表了密契者对三位一体的和谐结构的信念:根据一位学者对这幅作品的解释:“留着胡须的造物主从热情的圣灵的头上浮现出来,而圣灵又拥抱着环绕世界的圆形穹苍。”在另一个层面上,这幅插图展示了人体与环绕它的宇宙(宏观上)以及与构成它的物质(微观上)之间的旋律比例。在现代核物理学家成功模拟亚原子粒子轨道前一千年,希尔德加德探寻到了困在她那矛盾尺寸天体内神秘能量令人眼花缭乱的反弹。放大矛盾性旋转或同心圆旋转的感觉,使作品更具活力的是不同元素的同轴带的竞争性运动。
从最外层的壳体逐渐向内移动,这幅作品似乎由保持神秘平衡的不同层组成,火的外皮包裹着星系下的恒星层,而这些星系又包裹着一条流动的水带,然后是暴风大气层,最里面是黏土般的内核。使天体的独特解剖结构进一步复杂化的是一张光网,它的表面就像血管在眼睛的白色巩膜中搏动,从而,观画者凝视图像的坚定不移的目光游移到一个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事物。由此,这幅图像不仅反映了它所观察到的宇宙结构,而且本身也是一个视觉与领悟、观画者和被观画者的神秘结合。在希尔德加德的“灵视”精神语言中,存在和视觉(宇宙的宏观和微观设计以及眼睛的设计)两者完全一致。(www.daowen.com)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认识主道》(约1151年)卷首插画
这张插画可能是一幅自画像,描绘了中世纪德国密契者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在她的第一本书中记录的26次“灵视”之一。她被精神之光所唤醒,随后把这次神秘体验告诉了心腹之交、一位名叫沃马尔(Vomar)的僧侣;沃马尔帮她记录了这一事件。
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名作《维特鲁威人》(1490年)将身体的几何学画成了方形,而早在3个世纪之前希尔德加德就从宇宙的寂静和弦中汲取了一种人体内在和外在的完美象征。达·芬奇后来的作品,与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公元前1世纪的建筑学专著《建筑十书》中提出的观点相吻合,说明了人类形体为所有人造结构确立完美比例的经典观念。但是,希尔德加德早期的“灵视”假设了一种星系般的、更为宏大的东西:人体是必不可少的单位,必须依赖并通过这个单位衡量所有的造物。无论某个人是从外至内还是从内至外欣赏她的彩饰,意识的同心性——从作品中心的人类感知到从最外层边缘的神的全知——均支配着这个图像。
希尔德加德的插图的向心力从人类身躯产生了一种涟漪般扩散的呼喊,好像身体和灵魂的融合机制是一把振动的鲁特琴,将协调万物、闻所未闻的天体音乐融入现实。最终,我们依赖视觉,看到了一幅具有内在和外在深度的全知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