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古都历史不可谓不久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可谓不丰厚,而这所有的历史与积淀,都埋藏在曾是京师宝地的下面,躲避在过去已久的时空里,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太过漂渺模糊的幻影。
但都城毕竟是城都,都城的魔力、威力与魅力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的。尽管那些昔日威震海内外的都城只留下只砖片瓦,都城的灵魂与精神却永久地注入了历史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这就是古都文化的魅力。“如果说,在过去许多世纪中,某些著名的首都城市,如巴比伦、罗马、雅典、巴格达、北京、巴黎和伦敦,成功地支配了各自国家的历史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中大部传给后代。”我们今天漫步咸阳原,想象着六国宫殿的豪壮宏伟;驭舟秦淮河中,体味六朝时河畔的豪门深院;踱步北京大栅栏,欣赏重新出现的老字号新店,所感受的正是这种沉郁跨越时空的古都文化。
古都文化的涵盖面非常之广,举凡都城的选址、形制、布局、制度、宫室及都市各阶层文化都包括在内。而留至后代有迹可寻的,是由于都城的行政机制中心地位而引发的文化中心所创造的珍贵遗产。
都城做为一个时期的首善之区,往往吸引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文人智士。都城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和各类专科学校,有藏书丰厚的图书馆,热闹的文化市场,及各类能工巧匠,都城所拥有的文化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文化水平。
殷墟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都城,它不仅是商王朝后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夏鼐先生曾指出,“商代殷墟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三个要素。”近90年来,在殷墟出土的占卜甲骨已有近5000个单字,可以识定的汉字约1700字。殷墟文字已相当成熟,“六书”齐备。由于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殷墟甲骨文中有详细的天象记录,十辞中关于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资料。同时已产生相当完备的历法,十年分四时12个月,月有大小,并且有闰月。殷人已使用十进位制,还采用六十进位制以记干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历。医生已有了一定的疾病、治疗和药物知识,还能用针刺、火灸、按摩等多种方法来治病。殷墟是晚商青铜铸造业的中心,集中了很多青铜铸造作坊。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妇好墓也出土青铜器460余件。另出土有玉雕品、牙雕品,反映了当时发达的手工业水平。这说明商后期都城内集中了大批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人才,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手工业水平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手工业者及作坊都分布于郭区之内。随着文化学术的发展,一些国君招徕人才,提倡讲学,在都城附近有特设的文化区。如齐国临淄的西城西面的稷下,设有学宫,招待学者,称“稷下学宫”,这是都城特设文化区的最早的一例。
西汉时,长安城未央宫内有两个专门藏书的地方,石渠阁和天禄阁,收藏着刘邦入关后收缴的秦朝旧藏图书典籍,是一座皇家图书馆。刘向便曾在天禄阁内校理藏书。当时城南的明堂北面,有专供儒生们在每月朔望时相聚互相交易书籍、乐器和其他货物的“槐市”。武帝时,还在都城设立了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
东汉时,洛阳城内有东观藏书阁、石渠阁、秘书阁、麒麟阁、天禄阁等,它们应是东汉时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如东观,原是收藏图籍的地方,后被用来作为编修史书之所。又如白虎观,在北宫的白虎门内,为东汉讲学之所,当时被用作经学辩论的讲坛。当时洛阳还有书市。北魏洛阳城,音乐已被作为市区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调音、乐律二里。总之,汉魏洛阳是当时的文化中心。班固在这里写出了《汉书》。左思在这里写下了《三都赋》,语词优美,气势磅礴,富家争相传抄,致使洛阳纸价上涨,是为“洛阳纸贵”。曹丕称帝后,建安文学的中心从邺城移到洛阳,建安七子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晋代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以及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金谷二十四友,都住在洛阳,可谓人才济济,成为魏晋的文学中心。从东汉光武时起,洛阳城东南建有太学。明帝时,以李躬、桓荣为三老、五更,在太学里讲经,一些学者纷纷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辩论,每天前来听讲的官绅学士数以万计。熹平年间,蔡邕等奏请正定五经文字,得到灵帝的许可,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刻工镌刻后立于太学门外。石碑初立时,前来观看摹写的人很多,车子每天有千余辆。魏正始年间,又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石经28块,立在太学讲堂西侧,称“正始石经”。
东吴建业和东晋、南朝的建康,是当时的南方佛教中心。孙权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创建建初寺,是建业第一所佛寺。后来建康城内外寺院林立,称“南朝四百八十寺”。著名的有长干寺、阿育王寺、瓦官寺、同泰寺等。(www.daowen.com)
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由于唐朝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或经商,或求学,或从事宗教活动。在西安曾出土东罗马、阿拉伯金币和波斯萨珊朝的银币。当时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并且年年都有遣唐使。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到唐朝后,取中国名字为晁衡,可以写中国诗,并有中国朋友,与诗人王维、李白都有密切的交往。长安当时有波斯寺三座,胡袄祠五所。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在中国称为景教,因从波斯传入,传教场称波斯寺。胡袄祠起源于波斯的拜火教。摩尼教也是波斯所创,在长安建有大云光明寺。
唐长安亦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当时除太学外,还设立国子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各类专科学校,通常有学生二三千人,上设国子监进行管辖。每到科举之年,四方考生纷纷上京赶考,给长安增添不少文化气氛。唐代的弘文馆是藏书机构,藏书达82384卷。利用这些藏书,唐还设置了史馆,开创了官修前代历史的先河。隋唐两代是我国佛道两教较兴盛的时期,长安城内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观。著名的有大兴善寺、慈恩寺、看龙寺、章敬寺、镇国寺、昊天观等。唐代是诗歌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许多诗人在长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长安也在他们的诗中留下了她独特的都市风情。
北宋东京城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使之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当时国子监是国家教育的最高管理机关,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皇年间太学生只有一、二百人,元丰年间发展到2400人,崇宁年间便至3800人。太学以外,还有律学、武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各类专科学校。宋初,东京沿用五代时的昭文馆、集贤馆、史馆,太宗太平兴国初,修建崇文院,为全国最大的图书馆。院中堂设立秘阁,分三馆之书万余卷充实其中。宋初藏书万余卷,仁宗命学士张观等编四库书为崇文总目,有46类,30,669卷,史馆15,000余卷。徽宗时编目有6,605部,73,877卷。北宋皇朝组织编篡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部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历时36年,共3,500卷,后人称“宋汇部四大书”。东京还是当时全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与杭州、四川、福建齐名,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东京还是当时的官窑所在地,专门烧制宫廷御用瓷器,所产瓷器,瓷土细,瓷胎薄,有粉青、月下白、天青、翠青等,造型古朴凝重,雅致秀丽,堪称艺术精品。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都在东京写了许多诗歌和散文,当潘楼、相国寺及鬼市子的集市有书籍和国画卖,是文人雅士的交际场所。
南宋临安的文化事业也十分发达。高等学府有太学、武学和宗学,合称三学。太学学生按程度分上舍、内舍和外舍3个等级,最多时达1,716人,一切费用由国家供给。太医局设在通江桥,分方脉科、针科、疡科,有教授4位,学生250人。杭州府学在凌家桥西,钱塘县学和仁和县学在县衙东侧。临安在北宋已是刻书中心,朝廷官制的所谓“监本”中,有一半以上是杭州所刻的。南宋时,杭州的印刷出版业就一跃居于全国之首,城内城外官营和私营刻书铺,有名可查的达20余家,刻印了大量书籍。杭刻书籍字体工整,刀法娴熟,纸质坚白,墨色清香,是我国宋版书的精华。当时,临安还有文士诗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如“西湖诗社”,旨在互相交流诗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佳作。
明初的应天府城为都虽仅53年,但迁都后一直保持“留都”的名义,一直占有文化中心的地位。鼓楼东南的国子监是明朝的最高学府,从全国送到国子监读书的“贡生”最盛时达9,000人,其中还有日本、高丽、琉球、暹逻等国的留学生。迁都后这里又叫“南监”,明中叶时人数也有四五千人。城南还有从南唐、宋、元相沿下来的府学,附近设有贡院。明代南京也是全国印刷业中心之一,国子监集中了宋元以来江南各地的木刻书版,多次印刷出版,所刊刻的书籍号称“南监本”。在三山街和内桥有许多书坊,书籍销售量很大。此外,这里的笔墨、装裱、字画等行业也很盛。秦淮河下游当时集中了丝织业作坊。经秦淮水漂过的丝,色泽纯正,尤以天青和玄色为上乘,有缎子、表绫、弔丝、绢罗、绉纱等匹头。
北京城经过元明时期文化发展和积累,到清代更是人文荟萃,文化发达。紫禁城内,武英殿用于收藏图书。文渊阁是仿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建设的,用以藏《四库全书》。阁有两层,两层之间另加暗层。琉璃厂在明时名为内厂,是为营建宫殿而设的窑场。清代康熙年间成为废墟,变为郊游和集市之处。乾隆年间,此地的书肆已有31家之多,同时还有许多书画古玩店、南纸铺、刻字铺、眼镜铺等铺店。乾隆三十七年(1772),网罗全国学者文士到北京,开设四库馆,编辑《四库全书》,历时10年完成。在编辑过程中,学者们对每部书的源流、版本、真伪、史料价值,要作详细的考订,所需要的参考图书,常常详列书目送交琉璃厂书肆采访,因而江、浙等地的书商云集北京,北京的书商也到各地采购,北京琉璃厂成为全国书籍汇集交易之所。当时最著名的书肆有五柳居、文粹堂、延庆堂等。这些书肆与藏书家及学者文士们关系密切,形成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学者交流学术的圈子。
北京城的琉璃厂文化街现在依然熙攘热闹,文化人常常希冀在这里不断地挖掘出些上佳版本的图籍,文物鉴赏家们更是频频光临,用专家的眼光去搜寻珍贵的古物,以一点一滴的努力来精心绣制中国古文化的织绵,更多的是来旅游观光的人们,他们所要体味的,只是徜徉于琉璃厂中那种浓浓、酽酽、挥也挥不去的古都文化氛围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