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帝祚威仪:古都中展示帝王尊贵的富丽宫室

帝祚威仪:古都中展示帝王尊贵的富丽宫室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宫城出发的主要大道是全城的中轴线,被称为御道。帝都苑囿的营建,体现了帝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城垣之内的富丽宫室所展示的帝祚威仪吧。西汉初年沿用秦代十月朝仪,汉武帝改用夏正,逐渐改在元旦举行大朝会。高帝时曾确定萧何以下十八候上朝位次,高后时下诏按列候之功以定朝位,这种大朝会,不仅用来体现皇帝之尊,还表示了大臣的等级地位。德阳殿可容纳万人,台阶高达1丈,是专为元会仪设计建筑的。

帝祚威仪:古都中展示帝王尊贵的富丽宫室

当平民出身的刘邦隔夜间摇身一变贵为天子,他与他的布衣将相们简直不知道如何去做一个完全陌生的角色。他可以制造刘媪感龙而生的神话,也可以充当一个斩白帝的赤帝,但他对所创造的神话和王朝依然不甚了解,仍然不知皇帝的涵义是什么,“天下”的涵义是什么。

曾为沛县地方官吏的萧何西汉王朝建立伊始起了重要作用。史载,高祖八年(前199),萧何营建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造前殿,高帝建筑高大华丽,十分恼怒,责怪萧何营建过于奢华,萧何答道:“贵为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不修建威武壮丽不足以树立新王朝皇帝的威势。而且可以使后世省些功力,不必再行修治。”长乐宫修好后,高祖初次受文武群臣分班朝贺,诸臣中再没有象以前和他共事时一样喧哗酗酒,刘邦得意忘形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从根本来讲,都城是专为天子设计的。官府是政令所出的地方,辅佐天子治理天下是其任务;武库和仓库是储备武器和粮食的地方,是为维持国家秩序正常运转所设;宫殿是朝会、举行典礼或处理政事之处,主角是天子;城中居民的存在,是为了供应天子的日常生活所需。城中最主要的大道称为御道,城外的苑囿专供天子游乐,礼制建筑是天子祭祀祖先及天地诸神的场所。总之,都城是一种象征,一种神权与神威的力量的象征,而历代的帝王,总是运用各种方式,使都城的这种无形的力量与威势体现在都城诸因素的方方面面,用具体可见的形式,给世人及后人一种震慑力,来体现国家、政权这些抽象概念的意义。

都城的布局往往首先体现了帝王至尊无上及社会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规则。宫城与皇城处于全城最重要的位置,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都以最高亢的优越地位俯瞰全城。从宫城出发的主要大道是全城的中轴线,被称为御道。宫殿地势高亢建筑华贵,雕甍画栋,充分体现了帝王的尊贵气质。为各种盛大典礼建设的礼仪建筑,充分体现了君权神授之威。帝都苑囿的营建,体现了帝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骆宾王曾有诗云:“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未观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说的正是这种精心营建的气氛与效果。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城垣之内的富丽宫室所展示的帝祚威仪吧。

安阳殷墟遗址的东北部是宫殿、宗庙区,为殷墟的主要部分,宫殿区发现夯土建筑的基址53座,平面有矩形、近正方形、凸形、条形和圆墩形等,大多居东向西。其中最大基址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5米,相当于盘龙城已发现宫殿的两倍多。值得注意的是,在奠基、置础安门时,多用人兽埋葬。安门时埋的多为持盾执戈的武装侍从,并作跪状,多的人数达五、六人,分置门的两侧和当门处。建设宫殿时尚如此,可想知当时武装侍从威武凛然立于殿门两侧,是何等威武庄严。

东周的东都成周,建筑了东面的大郭,一是为了驻屯大军,做好防御设施,二是为了迁居殷旧贵族,以便集中监督和利用,都是为了巩固政权。“成周八鄗”不仅用于征伐不服从的诸候和夷戎部落,而且是巩固统治的一种威慑力量。春秋战国时期,西“城”东“郭”的布局得以推广。“城”是中央集权政体逐步确立的产物,都城中不仅要有国君居住的宫殿,宫殿附近还需要建设一系列中央高级官署,以便国君及其辅佐大臣主持管理。与此同时,举行盛大礼仪的大型宫殿的建设成为必要。赵国的信宫,既可以用来接受别国君臣的朝见,又是春正月举行“大朝”的地方。当时国君传位给太子,也有一套“大朝”的礼仪,上朝的人包括群臣和宗室在内。

秦朝的宫殿规模是前无古例的。咸阳宫殿的一大特色就是兼有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充分体出大一统帝国的威力。秦始皇时想把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扩建成正式的朝宫,虽未能如愿,但仅是前殿与部分宫城,已十分壮观。

西汉长安城内,长乐宫前殿是主要宫殿,东西近50丈,进深约12丈,宫内鸿台是专供帝王登高射弋的地方。未央宫是皇帝朝会诸候群臣的场所,前殿东西50丈,进深15丈,高35丈。武帝时对前殿增饰一新,改建为以木兰为栋,文杏为梁,金铺玉户,重轩镂,十分华美壮观。后妃的宫殿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等,墙壁全用椒和泥涂抹,殿内弥漫着温馨芬芳的气息,总名为椒房殿。长东宫与未央宫都处在地势高亢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控制着全城的制高点,突出了帝王的威仪。当时长安城内宗庙占有不小的地方,有太上皇庙和高庙,建筑仿效宫殿式样。

东汉之前的都城布局为坐西朝东,是为了适应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皇帝的需要,其目的在推崇皇权和巩固全国的统一。春秋以前设有大朝贺的礼制,由于重视宗法制度,不但宗族内的重要礼仪要在宗庙举行,政治上的重大典礼也都必须在宗庙举行,宗庙显然成为重要的国家政治机构。战国时代,中央集权的体制确定,朝廷的重要性开始超过宗庙,许多政治上的大典逐渐移到朝廷上举行,并开始出现对国君“大朝”的礼制。西汉初年沿用秦代十月朝仪,汉武帝改用夏正,逐渐改在元旦举行大朝会。高帝时曾确定萧何以下十八候上朝位次,高后时下诏按列候之功以定朝位,这种大朝会,不仅用来体现皇帝之尊,还表示了大臣的等级地位。

东汉洛阳城坐北朝南,南宫与北宫是主要朝廷。元旦大朝会规定在北宫的德阳殿举行。宫室的南门成为主要门户,因为参加朝会者要从南门进入,上书或要求谒见也要到南阙。东汉的元会仪,参加者上至公候,下至四百石以下官吏,包括少数民族使者,各郡国的上计吏、宗室亲属在内,人数达1万以上。德阳殿可容纳万人,台阶高达1丈,是专为元会仪设计建筑的。举行元会仪时,皇帝不仅接受百官的朝贺、少数民族使者的朝贡,还接受郡国上计吏奉上的统计图籍,听取上计吏的报告。所以,元旦大朝会,不仅是群臣宗室对皇帝的朝贺和上寿,而且是对全国一年成绩的总检查、总考核,在政治上的意义十分重大。为了适应举行这种万人大会的需要,都城的布局就必须坐北朝南,北宫必须建设适合举行元会仪的德阳殿,北宫的南门必须建设铜驼街作为集合的广场,南宫的南门必须开辟平城门作为南北向的进城通道。

北魏都城的建设与鲜卑族逐渐废除原有礼俗,采用中原礼制有很大关系。道武帝拓跋珪都平城时,还没有城郭,平城的建设简陋,保持着拓跋氏的礼俗,除了正月祭祀五方帝于南郊以外,四月还要祭天于西郊的方坛,坛上竖立七个木人,由女巫登坛摇鼓祭祀。孝文帝进行改革,采用中原的礼制对平城进行改建。取消西郊的祭天活动,筑圆丘于南郊,到圆丘祭天。立孔子庙,建明堂,改建太庙。拆除大华殿建成太极殿,在太极殿朝见百僚。每年南郊祭天典礼的举行,太庙中祭祖仪式的举行,元旦朝贺皇帝仪式的举行,使得北魏都城的布局和宫殿宗庙等建筑作相应的改造。

北魏洛阳城省去了南宫,在原北宫基础上建成一宫。铜驼街为南北中轴线,街东西两旁设置一系列的中央高级官署,把主管粮食和军需的官署分布在城内东部和西部,这样的布局更加整齐而有条理。

东吴建业城布局继承了东汉洛阳和曹魏邺城的规划而有进一步的发展,东晋南朝建康继承了其布局,并且对北魏洛阳的重建有很大影响。这种以中央北部宫城为主体,具有对称的中轴线格局,直接影响了唐长安城的建设。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都发展前期的集大成者。整齐对称,经纬分明,中轴线规划,棋盘式格局,充分体现了均衡、有序、等级森严等为帝王礼制要求的原则。(www.daowen.com)

全城仍以宫城为中心,朱雀大街是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承天门外的横街是最宽的大街,具有广场性质。元旦、冬至和千秋节,规模很大的朝贺礼节,都要在承天门举行,并在横街上集合排班。颁布大赦和迎接朝贡的仪式也在承天门举行。承天门以南是所谓“外朝”,太极殿是每月朔望举行朝仪的地方,是所谓“中朝”,两仪殿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处所,是所谓“内城”。“三朝”朝廷制度的确立,皇城制度的创设,及宫城皇城与居民区市区的远离,都是为了体现皇权的至尊和皇室的需要为唯一的设计原则。历代帝王为了以一种无上的威仪使皇权天授的思想深入民心,真是煞废苦心,至唐终于以一种最完美的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形式昭示于世。

大明宫建于龙首原高地上,同样有“三朝”制度,形势却更加壮观。正殿含元殿殿基高出地面15.6米,殿东南和西南的翔鸾阁楼凤阁也高出地面15米。元旦、冬至、千秋节的大朝会,皇帝检阅军队、上尊号、宣布大赦等都在此举行。巍然耸立的大殿居高临下,皇帝在这里举行大朝会,朝见臣下,用以表示其崇高与威严。唐康曾在《剧谈录》中形容大朝会的情景说:“元旦朝会的臣下,仰首瞻仰视皇帝所在,好象在霄汉那样高远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帝王气势也达至顶点。与北京城比较,明清紫禁城午门东西阙楼的宽度仅为唐代大明宫含元殿两翼阙楼间宽度的二分之一,故宫太和殿的面积仅及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的三分之一,紫禁城的面积仅及长安城宫城之一太极宫的六分之一。

北宋的东京远没有大唐长安的宏阔与齐整。宫城内作为外朝的大殿为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及重大典礼的地方。宋徽宗时大兴土木,在宫城北门外修延福宫,建7殿及东西两边各15阁。又筑假山与池海,造鹤庄、鹿砦、孔翠诸栅,养禽兽以数千计。并在里城景龙门内,仿杭州凤凰山形势建筑万岁山,后称艮岳。艮岳周围10多里,最高峰达90步,两峰并峙,瀑布下入雁池,山上布满亭榭楼观和四方搜集的奇石花竹及珍禽异兽。并派人到苏杭一带搜求珍奇花木竹石,称花石纲。只是做皇帝的福份还没享够,徽宗已成囹圄之囚。

北宋除按古制设郊社、太庙外,另有朝献祖宗于原庙的礼制,盛行在道观中供奉已故皇帝皇后的塑像来朝拜献祭。宋神宗扩大建设景灵宫,把原来供奉在各个寺院道观中的皇帝皇后塑像集中到这里奉供,并规定每逢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由皇帝亲自率领亲属和大臣前往朝拜献祭。

南宋临安的皇城在凤凰山东麓的案山之上,地势较高,有居高临下,俯视全城的气势。南宋的重大典礼共有三种:一是元旦和冬至的大朝会,百官从和宁门入大内,对皇帝进行大朝贺。二是四孟驾出和宁门沿着御街到景灵宫朝献。三是南郊行郊祀礼,每三年举行一次,于元旦进行,称为“大礼”。临安城的御街以大内北门和宁门为起点,一直向北,经过朝天门略向西折,又一直向北,经众安桥、观桥,到万岁桥,又折而向西,一直到达新庄桥和中正桥。御街这样的规划,是为了皇帝于“四孟”到景艮宫朝拜祖宗而特别设计的。

元大都的设计规划重点在于确定朝廷、宗庙、社稷、官府、库庾的方位,其中尤以朝廷宗庙最为重要。设计者刘秉忠的原则是“按地理经纬,以王气为主”。首先确定了宫城和北中书省的位置。刘秉忠还确定以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树,作大内南门对准的方向。这棵大树被封为独树将军,每逢盛大节日都要在树上挂满诸色花灯。这样,使整个宫城的中心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突出了以宫城为中心的格局。

建立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的标记是元大都的首例。中心台是贯穿全城中轴线的终点。由中心台到丽正门外大树的中轴线上或左右,安排有全城的重要建筑。

宫城内的主要宫殿分为南北两组,分别以大明殿和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是登基、正旦、寿节举行大朝会的正殿,殿基就高达10尺。大殿11间开阔,后有240尺长的柱廊直通寝殿。整个宫殿建筑得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元代特别重视原庙的建设。从元世祖起,每个皇帝或皇后都在生前创设或扩建寺院,准备作为身后的原庙。重要的原庙有军队防守。原庙的经常性祭祀,有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的常祭,又有元旦、清明、蕤宾、重阳、冬至以及忌辰的节祭。设有原庙的寺院建筑,往往十分雄伟,内部陈设华丽,祭器精致。

明成祖在宫城北门外建万岁山,作为中轴线部署的最高峰,全城突出的最高点,加强了朝廷坐北朝南的威势,成为大内的镇山。

明代恢复以太庙作为祭祀的主要场所。太庙前有正殿,正殿9室分贮诸帝后衣冠,祭祀时拿出来陈列。后殿9间分列诸帝后神主。永乐年间所建奉先殿亦分9室,每室奉一帝一后的神主,每月每日都有规定的时鲜食品及糕点献祭,由南方一定地点采办送来。

清代,提高了重要殿宇开间的等级制度,使宫殿更显得气势宏伟。从南端的外金水桥到北面的景运门,为外朝五门三大殿,排列整齐,两侧廊庑围绕,四角崇楼高耸,一派皇家风范。太和殿是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节)举行大朝会的礼堂,11间开阔,5间进深,殿外廊柱一列,共12根。殿内分列东西12根柱,南北共6行,共72根。殿阶基为白石须弥座,前面踏道3出,石阶共分3级,每阶绕有白栏杆,栏杆和踏跺都有精致浮雕。中和殿纵广都是3间,圆顶,四面无壁。每逢大朝会,皇帝先在此升座,受内阁、内大臣、礼部等人员行礼完毕,然后出御太和殿。保和殿常用于设宴接待外藩,或新进士的朝考等,9间开阔,重檐。外朝三大殿共建于一“工”字形的石陛之上,加之建筑本身已极宏伟,更加显现了它的突出地位。

清代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了西郊的园林风景区,使都城中专为帝王宗室而设苑囿的制度达至顶点。圆明三园总计5000多亩,100多处风景点,每一风景点都设计精巧,景色宜人。圆明园的兴盛,代表了清帝国的强盛国力,圆明园的一蹶不振,也预示了清帝国的威仪与特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