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杭州:中国古都,三吴都会,形胜东南无

杭州:中国古都,三吴都会,形胜东南无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五代到宋初,杭州是割据今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州地区的吴越国的首府,称西府。东汉实行吴会分治,钱唐县隶属于吴郡。余杭成为大运河的起迄点,大大促进了杭州的经济繁荣。从此,西湖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杭州已成为地位仅次于吴郡的江南大郡了。钱鏐对杭州进行了两次扩建。罗城之内,由钱塘、钱江二县分别管辖。北宋建立,钱氏自动归顺,杭州免遭兵燹之灾。“苏堤春晓”,南宋时已列为杭州十景之一。

杭州:中国古都,三吴都会,形胜东南无

说起杭州,人们自然会想起“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想起西子湖畔这座城市的秀丽风韵,想起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在中国古代所有的都城中,杭州恐怕是最具江南水乡气质,而又有颜丽华贵的古都气魄的城市了。

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东临一望无际的杭州湾,北望肥沃富庶的杭嘉湖平原,西枕秀丽的西湖群山,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历史上,杭州始终是江南政权的政治中心,范围从未达到北方中原地区。从五代到宋初,杭州是割据今浙江、上海和江苏苏州地区的吴越国的首府,称西府。南宋100多年,杭州一直是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的行在所。

杭州最早可能追溯到秦钱塘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今苏南、浙西、浙东、闽北范围内设置了会稽郡,下分20余县,其中有钱塘县,却无具体方位的记载。直到600多年后的南北朝刘宋时期,当时的钱塘县令名刘道真,在他所著的《钱唐记》中写到“昔县境逼近江流,县在灵隐山下,至今其址犹存。”刘道真所见的钱塘县旧址在何处,众说纷坛,有的认为在今灵隐寺一带,有的认为在今市区西北郊的老和山麓,有的认为在今市区西南郊的灵山洞一带,尚无定论。但秦钱唐县在西湖群山之中却是无疑的。史载,秦始皇三十八年(前210)时南巡九疑山后由绍兴(今浙江)经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丹阳)到钱唐县境,本预备在这里渡浙江(今钱塘江)前往会稽(今浙江绍兴),由于江面辽阔,波涛汹涌,只好向西溯行120里,到今富阳一带江面较窄处渡江。相传今宝石山下,还有秦始皇缆船石的遗迹

西汉袭秦会稽郡的设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东汉实行吴会分治,钱唐县隶属于吴郡。

在刘道真的《钱唐记》中,有东汉防海大塘的记载,并说:“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关于防海大塘,有一段传说:为了避免潮汐之患,东汉地方官华信,悬赏招募百姓筑海塘,答应运土石1斛给钱1000,于是,20天内,大批运载土石的人聚集到此。不料海塘未能修成,官府也失言没给赏钱,百姓只好倒掉土石离去。这样,大量土石堆积起来,竟也完成了这条海塘,因这些土石原本说好是付钱的,故称“钱塘”。这个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但说明东汉在这里已修建了海塘,到南北朝初期,仍然存在。

秦、西汉时期,钱唐县一直是西湖山麓中的一个小县,到东汉时期,可能已从群山之中逐渐向平原地区迁移,直到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才设置了钱唐郡,郡治钱唐县。两年后,隋文帝灭陈,改钱唐郡为杭州,这是杭州得名的开始。杭州州治初设在余杭县(今浙江余杭西南余杭镇),开皇十一年(591),州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今贴沙河),并于次年在柳浦西依山麓筑州城,城区约在今杭州市区南郊的江干一带,城周36里。大业三年(607),又改杭州为余杭郡。

隋炀帝时,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北达涿郡(今北京市西南),南至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余杭成为大运河的起迄点,大大促进了杭州的经济繁荣。《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杭州:土地平坦开阔,物产丰富,商贾多会集于此。

唐武德四年(621),废余杭郡,再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州治钱唐为钱塘。由于杭州处于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有较快的增长。唐朝初年,钱塘县的户口已超过10万。这样,市区向今西湖以东的广大平原发展,是大势所趋。而在远离西湖的地区建立聚落,首先得解决淡水问题。唐大历年间,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始修建“六井”,用瓦管和竹筒导西湖水,利用地形的微小倾斜度,让湖水流入城内贮积成池,解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六井分别是:相国井,在今解放街井亭桥西;西井,在相国井以西;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龟井,在今龙翔桥西;小方井,在今小车轿附近。从此,西湖成为杭州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城市的扩大,六井因西湖的淤淀和围垦,水量减少。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对西湖进行整治,重新疏浚了李泌修建的六井,并在钱塘门外石函桥附近,修筑了一条湖堤,提高西湖水位,增加蓄水量。这条湖堤虽然以后不复存在了,但后世的人们为纪念他对杭州建设做出的功绩,将今断桥到西冷桥的白沙堤称为白公堤。由于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杭州的城市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也日渐繁华,人口达到四、五十万左右。杭州已成为地位仅次于吴郡的江南大郡了。

唐末藩镇割据,全国大乱。钱鏐为镇海节度使,在杭州一带拥兵割据。天四年(907),受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又称西都、西府。(www.daowen.com)

钱鏐对杭州进行了两次扩建。大顺元年(890),筑夹城,景福二年(893)筑罗城,罗城周70里,西起今闸口以北的秦望山,沿钱塘江到今江干一带,又沿西湖到宝石山,其东北到今艮山门一带,形状象一只腰鼓,又称“腰鼓城”。罗城之内,由钱塘、钱江二县分别管辖。天宝三年(910),为保障城市的安全,钱鏐采用夹板筑塘的方法,修建了一条南起六和塔,北到艮山门的堤塘称捍海塘。宝正二年(927)钱鏐对西湖进行了疏浚,建立了千人参加的“撩浅军”,专门负责西湖的疏浚工作,又在新内新挖水池3处,称为涌金池,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淡水供应。吴越都杭州从公元907年钱鏐受封建都,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国亡,共历70多年,在唐末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吴越国虽地域狭小,但由于境内不遭兵祸,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杭州城得到较快地发展,为南宋在这里建都奠定了基础。

北宋建立,钱氏自动归顺,杭州免遭兵燹之灾。这时杭州城市的规模已堪称“东南第一都会”。北宋时期,一些官吏致力于发展杭州城市建设,为这个城市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景德年间的王济,仁宗时代的知州郑戬、沈遘,熙宁年间的知州陈襄,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苏轼。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到杭州任通判之职,在任期间,多次疏浚西湖,其中最大的一次费工20万,清除湖中葑泥,用挖出的淤泥、葑草筑起一条沟通南北岸的长堤,堤长5里有余。堤上修筑六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堤旁广植花木,杨柳垂岸,花草繁盛,后人称之为苏公堤。“苏堤春晓”,南宋时已列为杭州十景之一。此外,苏东坡大规模疏浚运河,修复了六井和美俗坊的沈公井。

经过这些贤牧良守的治理,北宋杭州已是“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柳永有《望海潮》咏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唐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豪奢。”俨然一派繁荣都会的景象。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高宗赵构仓皇南逃,于建炎三年(1129)到杭州,设置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为行在所。辗转10年后,于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临安为南宋的首都。

南宋都临安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宫城和外城。宫城原是吴越内城旧址,周达9里,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候潮门,南到江干,内有大殿30座。外城也基本上是吴越外城的规模,东南略有扩展,东部和西北部稍有紧缩。范围相当于今环城北路以南,东河以西,湖滨路、南山路以东,将台山、南屏山以北。

南宋末,杭州城市人口已达120万左右,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西湖也成为杭州的重要城市景观。当时,整个西湖风景区分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岭路、西溪路、三天竺路。祝穆编的《方舆胜览》和吴自牧著的《梦梁录》,记载了当时的杭州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锋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揽云。就这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湖光山色,轻歌漫舞的西子湖畔,南宋统治者一住138年,再也没能回到中原大地。到景炎元年(1276),元兵攻入临安,杭州就此结束了她作为都城的历史。

元军进入杭州,洗劫宫殿,拆毁城墙,盗掘坟墓,破坏古迹,使杭州遭受了极大地破坏。但杭州毕竟经过南宋上百年的经营,所以当马可波罗在宋亡之后25年来到杭州,仍称她是“世界最名贵富丽之城”。

有元一代,致力于历代南北运河的开凿和疏浚,杭州成为余杭大运河的南终点。元末张士诚改筑临安城,南墙缩进二里,东墙拓展三里,成为明清以来的杭州城。

在七大古都中,杭州富庶繁华,湖光山色均是首屈一指的。美丽的西湖孕育了岸边的代代人民,美丽的杭州也把西湖视为财富的源泉,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珍视她,爱惜她,把她打扮得千娇万媚,婀娜多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