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京帝王宅-中国古都风情

南京帝王宅-中国古都风情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传诸葛亮曾论及南京的地理形势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这便是“龙盘虎踞”之称的由来。秦统一全国后,在今南京市南置秣陵县,属会稽郡。越城,金陵邑,胡孰、秣陵都是治秦淮河畔的古城,在南京成为六朝故都之前分布在今南京城附近。秦淮河两岸是繁华的“大市”。西晋统一全国后,建业并没受到破坏。都城西面据秦淮河口,面临长江的石头城,仍是个军事重镇。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丘陵的东部边缘,西面和北面濒临长江,东、南面有起伏的低山丘陵,秦淮河流经市内,地形复杂,山川险固。历史上,浩淼壮阔的长江是南北交通的一大障碍,以南京为都的南方政权便凭借长江天险与北方政权抗衡。相传诸葛亮曾论及南京的地理形势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这便是“龙盘虎踞”之称的由来。

南京做为古都的历史是从三国时东吴算起的,除了明初53年,太平天国的12年及民国的约14年是全国性政权首都外,其余都是分裂时期的地方政权中心。总体来看,在南京定都的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民国九代,如果包括太平天国农民军政权,便是十朝古都了。

南京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今天的南京地区处于“吴头楚尾”,属吴的西缘边境。相传,吴国是个善铸兵器的地方,著名的干将,莫邪两剑便出自姑苏虎丘吴王夫差曾经在今南京城里的冶山,筑冶城,为冶炼铸造的场所,故址在今水西门内朝天宫一带。公元前472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令范蠡在秦淮河畔筑越城,周二里,又称范蠡城。越城故地在今南京城南长干桥与雨花台之间的长干里,今天仍叫越台。这是南京2400年筑城历史的开端。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尽有吴国旧地,楚威王令依石头山筑城,叫金陵邑,这便是南京别称金陵的来源。秦统一全国后,在今南京市南置秣陵县,属会稽郡。西汉又在今南京市东南置胡孰县,与秣陵同属丹阳郡。越城,金陵邑,胡孰、秣陵都是治秦淮河畔的古城,在南京成为六朝故都之前分布在今南京城附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控有长江下游。孙权的统治中心,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建安十六年(211),孙权从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取建立功业的意思,次年筑石头城,石头城是个突出江岸的制高点,西临长江,南控秦淮河的入江口,形势险要。石头城周7里100步,西面即倚江边的石壁筑城,北、东、南三面设门,可以屯驻军队,储存军械粮食物资,并设有烽火台,是在吴治江的重要军事重镇。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今湖北江陵),曾一度迁都到鄂,改名武昌。江东大族坚决反对迁都武昌,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黄龙元年(229),又把都城迁回建业。

孙权回都建业后,决定另建建业城。孙吴建业城在今南京市内。

城周20里19步,北倚鸡笼山,覆舟山,东濒青溪,西达五台山。南面正中为宜阳门,在今淮海路一带。都城内,有孙权为自己建造的太初宫,孙皓在其东建造的昭阳宫。

太初宫北有苑城和仓城,苑城是皇家花园和皇宫卫队的营地,仓城是皇家仓库。出宣阳门是南北笔直的“御道”。秦淮河两岸是繁华的“大市”。城内还开运渎、潮沟,以开拓水源。潮沟北通后湖(今玄武湖),组成东青溪、北潮沟、西运渎、南淮水的城市水道网,这样一方面利用后湖之水,解决都城的供水问题,另一方面为都城的排水找到秦淮河作为出路。

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司马炎灭蜀后,由益州沿江东下,征吴,孙皓还想用铁链横锁江面,凭借天险抵抗,但晋军冲破天险,吴军不战而溃。“王濬楼舰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只好出石头城投降,吴亡。孙吴以建业为都共50年。

西晋统一全国后,建业并没受到破坏。建业改为秣陵县,又新设江宁县。太康三年(282),分建邺和秣陵两县。以秦淮河为界,北在宣阳门内为建邺,南在秣陵县老城。西晋末,建兴元年(313),建邺因避晋愍帝司马邺的讳改为建康。

东晋建武元年(317),司马睿在建康建立偏安政权,此后的宋、齐、梁、陈4个王朝也以建康为都城,称为南朝。其间梁元帝都江陵三年,到隋开皇九年(589)灭陈,建康为都共269年。

东晋、南朝的建康都城基本上保持了东吴建业的旧貌。城郭有三重,最外是竹编成的篱门,齐建元二年(480)始改为砖墙城垣。东晋初,建成新宫建康宫,宫城正南为大司马门,南至宣阳门二里,宣阳门到朱雀门五里,为御道。朱雀门南淮水上有朱雀桥,一名大航桥,称大吴桥,东晋后为浮桥。东晋时北方汉族渡江南下,建康人口增加很快,朱雀桥及附近乌衣巷一带是北方贵族聚居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后湖在都城的北面,又叫“北湖”。东晋和刘宋曾先后筑东自覆舟山,西至都城的北堤,用来阻止湖水南下都城。北湖常用来操练水军,故又称“习武湖”或“饮马塘”。刘宋时,还在湖中立方仗、蓬莱、瀛洲三神山。宋元嘉25年(448),湖中有“黑龙”出现,改名“玄武湖”。在玄武湖附近,刘宋时建有华林园,华林园东的乐游苑,又名北苑。南齐在宫城东建造芳乐苑。

东晋时在建康都城东南修筑“东府城”,为宰相公署。西南建“两州城”,为扬州刺史治所。东南秦淮河南岸有东吴所建丹阳郡故城。都城西面据秦淮河口,面临长江的石头城,仍是个军事重镇。北郊幕府山上筑有白石垒,又称白下垒,为江防要塞屯兵把守,这样,建康城外围便有5个卫星城,3个是行政职能的,2个是军事职能的,组成以建康为中心的城市群。

南朝梁是建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范围东至倪塘(今方山北),南至石子岗(今雨花台),西至石头城,北过蒋山(今紫金山),广达40里,成为有28万户,约合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梁武帝晚年有“候景之乱”,建康城惨遭破坏。当台城被景军围时,人口有10余万,城破只剩下两三千,平乱之后,建康城人口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一、二,几乎成了一座荒城。陈后主陈叔室又是个荒淫奢靡的皇帝,作《玉树后庭花》等靡靡之音,命宫女和唱。《后庭花》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调。杜牧《泊秦淮》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用的陈亡典故。在亡国前夕,陈叔室还在宫城建结绮、临春、望仙等华丽精巧的殿阁,终于为隋所灭。建康六朝古都的历史宣告结束。

灭陈之后,隋文帝杨坚下令拆毁建康城垣宫室为耕田,于是,原六朝古都建康的都城、宫城、官署、军营全部拆毁,盛极一时的三百年故都荡然无存,“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只留下些残垣断壁,让后世的诗人们留下无数对六朝故都凭吊怀古的佳句

隋时,建康城的地位因扬州及润州的兴起而一落千丈。隋毁建康后,废丹阳郡,把秦淮河南岸的郡城也平毁,在石头城置蒋州,管江宁、溧水、当涂3县,江宁县为州治。唐初,把原设在蒋州的高一级行政机构杨州迁往江都(今扬州)。有唐一代,除了短时期在江宁置蒋州、扬州、昇州外,此地一直是一个极普通的县城。(www.daowen.com)

唐末,军阀混战,全国四分五裂,这就是五代十国。公元902年,杨行密统一江淮,建立吴国,建都在扬州,史称“扬吴”。扬吴实际执政的是徐温和他的养子徐知浩。曾3次筑城,开濠,修治宫室,预备以扬州为东都,金陵为都城。徐知浩任金陵尹时,修建的金陵城周围25里,府城房屋2500间,奠定了后来南京的基础。公元937年,徐知浩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名西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

南唐政权建立后,改原府城为宫城。江宁府城的位置比六朝建康都城偏南5里,是以秦淮河为市区中心扩建而成的。它的北面从竺桥西经浮桥、玄武桥直至石头城,北门面对玄武桥,约在今珠江路一线。今珠江路南尚留有城缘,城濠的西段已逐渐湮没,俗称“干河沿”。东面从竺桥向南,经白下桥(今大中桥),过秦淮河到双门桥附近。南面城墙沿死马涧修筑,长干桥是当时南门外的正桥。西南沿长江岸,城墙跨过秦淮河,把石头城包入城中。全城周长25里44步,共8门,城缘4,765丈,城高3丈。

唐末五代的金陵城,依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而雄据一方。后来北宋的江宁府,南宋的建康府,元朝的集庆路,都继承了南唐江宁府的原址。金陵为南唐都城共38年。

宋灭南唐后,改江宁府为开州,后复改为江宁府,府治设在南唐的宫城内。北宋都汴梁,江宁仍不失为东南地方的政治中心。

南宋时,江宁成了宋、金交兵的前哨。建康府府尹马光祖曾重修宋金交战中毁坏的城池,利用南唐宫城修成皇帝的行宫

元世祖忽必烈灭金后下江南,由雨花台攻入建康城,即改为建康路,统辖江南诸道。天历二年(1329),又改为集庆路。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置江南行中书省,以此为根据地,统一长江下游,最后统一全国。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成立,明太祖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开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南京之名由此而来。洪武十一年(1378),决定建都在南京,改南京为京师。这样,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首都。

朱元璋在攻取集庆十年后,即公元1366年,开始营建应天府城,直到洪武十九年(1386)才完成。修建工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元至元二十六年(1366)拓展应天府城起,以改筑为主;第二阶段从明洪武二年(1369)造新城到十九年(1386)作城门止,主要以新建为主,前后历时达21年之久。

明南京城以南京的江宁府城为基础,南倚聚宝山,东面扩充到钟山西麓,沿后湖两岸向北绕过狮子山南下,依八字山、马鞍山、清凉山等西部低山丘陵作为城垣两界。南、西两界基本上与南唐旧城相同,北面将六朝故城全部包括在内,并向东向北扩展,使山、水、城融为一体。形状作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城垣全长67里,全部用砖石筑成,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城垣基座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砌成,上面再砌大砖,砖由5省125个州县烧制,经水路运到南京。筑城时在砖缝中灌用糯米汁或高梁汁与石灰和桐油混合的夹浆,粘合力极强,可谓固若金汤。六百年后的今天,明南京城墙遗留有19.8公里,至今巍然屹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原南京城外增建外部城,以加强防御。据载有180里,实则120里。东至紫金山,北临长江,西过秦淮河,南在雨花台南,在险隘处筑城墙及城门,共16门。

明成祖朱棣称帝时,决定建都北平。建文四年(1402)改北平为北京,积极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这样,明都南京共经3帝53年。

明之后,南京曾一度是南明福王朱由崧的统治中心。顺治十一年(1654),清兵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两江总督,管理江南和江西。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军从广西兴起,第三年春攻取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天王洪秀全在城内修建的天王府,是利用两江总督府旧址加以扩建而成的。城分内外两重,外重称“太阳城”,内重称“金龙城”。另有东王杨秀清在汉西门的黄泥岗建东王府。太平天国十三年(1863),曾国藩的“湘军”攻下雨花台,次年清军由太平门挖地道炸城墙攻入,天京的历史仅仅10年便宣告结束。

公元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1912)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后由于北洋军阀国民党的背叛,国内形势一片混乱。中华民国建都南京的时间断断续续共有14年。

朱元璋死后,葬在中山南麓的独龙泉,是为“孝陵”。这位辗转一生终成帝业的皇帝,永远注视着曾一度属于他的应天府的发展。

明孝陵的东北不远处,孙中山长眠于绿荫丛中的中山陵,他也永远关注着他心目中的“美善地区”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