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南岸伊洛盆地,东据成皋,西阻崤、渑,背倚大河,西向伊洛,四周群山环绕,伊、洛、瀍、涧四河流经其间。黄河在这里逐渐摆脱两岸山地的束缚,形成辽阔平坦的黄河大平原。唐人韦应物有诗“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正是说的这一地理形势。由于洛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四方的诸候前往洛阳交纳贡赋,道路里程大致相近,素有“天下之中”的美称。
洛阳有“九朝名都”之称,是指在此建都的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九个朝代。近年来,在今洛阳市东偃师县西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夏代宫殿遗址,又在偃师县城西尸乡沟发现商都西亳遗址,九都之称似可商榷。并且,洛阳的建都史也可大大提前。这里所讲的洛阳古都,包括了西周的雒邑、东周的成周和汉魏的洛阳、隋唐洛阳,城址稍有移动,可总称为洛阳古都。如不包括夏商都城的历史,自东周至五代,洛阳为都长达880多年。
描写洛阳的诗句多得数也数不清,讲述洛阳的故事讲也讲不尽。让我们漫步王城公园、白马寺、龙门石窟、古墓博物馆,将思绪推进时间隧道,遥想那悠远的年代,体味4千年前生活在伊洛河谷的先民们何思何想何喜何愁。
关于夏代的历史,文献记载仅仅提供了非常模糊的线索。禹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由推举产生,是谓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夺取政权,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共传了13世、16王,约500年左右。
夏建立后,都城经常迁移,相传禹都相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太康居斟(今河南巩县西南),后来又屡有迁徙。史载夏桀后期的都城在今洛阳附近地区。本世纪60年代,二里头(今洛阳老城东约18公里)遗址发现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经发掘研究,一号宫殿遗址是一座面阔八间、进阔三间、四坡出檐的殿堂,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廊庑,围绕中心的殿堂,组成一座壮观的宫殿建筑。二号宫殿遗址是一组包括中心殿堂、大堂及廊庑、南大门的建筑。有学者认为,这样宏阔的宫殿,应是古代夏都城,可能便是夏桀后期的都城遗址。
盘庚迁殷之前,商都屡有迁徙。商汤原都亳(今山东曹县南),灭夏以后,迁都西亳。《汉书·地理志》载:“尸乡,殷汤所都。”1984年夏,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尸乡沟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北、西三面城墙和东北、西北两城角已探明。发现了7座城门遗址。城内发现了3处大型建筑基址。学者们认为,这正是汤都西亳,从汤建都至仲丁迁(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共传了6世11王,约200年。
公元前11世纪,发迹于关中的武王建周。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候的控制,武王选择了黄河以南、伊洛一带的夏人旧居,建立东都,史称雒邑,又称“成周”。建成后,武王曾一度居住于此。
周公三年东征,把俘获的商朝贵族“殷顽”安置于雒邑之内。成王五年,又一次大规模营建雒邑,为此,成王特地往丰京向宗庙告祭,派太保召公东去雒邑查看地形。召公根据地形规划新邑,周公审阅了新邑规划,在涧水东、瀍水西和瀍水东进行占卜,大吉。于是周公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成王,经成王批准,便动工修建成周,这时,雒邑为陪都。
公元前770年,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诸候立宜臼为平王,东都雒邑,史称成周。雒邑又称王城。本世纪50年代,在洛阳西工至涧河间发现了东周王城旧址,北墙保存完好,墙外有深约5米的护城濠,其余三面的城墙都有残段遗存。全城面积估计有10平方公里。城内有宫殿区、手工业区及小型居住遗址。到敬王时,曾一度由王城迁至成周(原下都),但王城并没有废弃不用,赧王时又迁回王城。自平王到赧王,都雒邑王城共达515年。
汉魏时代的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15公里洛河北岸,今天仍可见到断断续续的城墙残基,这就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洛阳汉魏方城遗址。
公元25年,刘秀即帝位,史称东汉。这时,长安已遭严重破坏,刘秀决定建都雒阳。光武帝刘秀时期的营建大约在建武十四年(38)前后完成。大量的宫殿、台、观、馆、阁建成,至今大多数只能从史书的描绘想象当时的奢华,而已无确址可寻了。在城南修建了明堂、辟雍和灵台。为了供帝王游猎,还修建了不少苑囿和池沼。
东汉末年,洛阳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并强行迁徙洛阳城内人口同往长安,在洛阳放起一把大火,宫庙官府居室统统被烧,二百里内一片灰烬,无一遗留。曹植在其《送应氏诗》中说:“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描绘了当时洛阳的惨景。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篡汉,雒阳得以重新营建。黄初元年(220),魏建立,次年迁都雒阳,改雒阳为洛阳。曹丕时在城东北角建造了百尺楼。魏明帝时,大规模修筑北宫,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成为重要的军事堡垒。青龙三年(235),大修洛阳宫殿,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相继建成,又于芳林园中开挖陂池,供观赏游乐。当时皇室宫殿苑囿相当豪华,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
西晋代曹魏,仍都于洛阳。洛阳开始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当时洛阳有三市:金市、马市和羊市。城内贵族生活奢侈无比。永嘉之乱,洛阳再一次受到极大破坏,宫殿被焚,城内重又化为一堆瓦砾灰烬。永嘉五年(311),前赵攻取洛阳。曹魏西晋都洛阳共90年。(www.daowen.com)
北魏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初期都于平城(山西大同),长期活动在内蒙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孝文帝时,为了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进一步与汉民族融合,孝文帝决意南迁。南迁的提议遭到了鲜卑诸臣的一致反对。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率大军假装兴师南伐,到了洛阳,宣布迁都于此,并开始营建洛阳。十九年(495),宫殿修好后,正式迁都。
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洛阳故城的基址上改建的。城内的宫殿园囿较魏晋时有所发展。孝文帝时,于魏文帝所筑凌云台八角井之北造凉风观,可登高望远。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宣慈观,观东有灵芝钓台,钓台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龙殿,殿前九龙吐水成一海。在宫城北面华林园汉天渊池中有魏文帝时修建的九华台,孝文帝又于台上造清凉殿。宣武帝时在池内造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造虹霓阁。山东有羲和岭,山西有娥峰,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
北魏佛教流行。晋永嘉年间,洛阳有佛寺不过42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王室崇信佛法,上起官宦豪富,下至士民,莫不慷慨捐献兴修佛寺。最盛时洛阳城内竟达1376所,平均每坊中有4所以上。许多寺院规模宏伟,建筑壮观。如熙平元年(516),北魏太后胡氏所立永宁寺内的九层浮图,木质结构,高100丈,距京师百里以外便可遥遥看到。永熙三年(534),浮图为火所烧,火经三月不灭。
北魏永熙三年(534),北方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建都邺城,西魏建都长安。北魏都洛阳共39年。
东魏孝静帝迁邺,发洛阳40万户北徙,洛阳城人口锐减,荒芜一片。天平二年(535),尚书右仆射高隆之发10万民众拆毁洛阳宫殿,将木料运往邺。其后高欢与宇文泰屡次在洛阳争战,洛阳深受其害。西魏大统四年(538),候景等围西魏独孤信于金墉城,下令放火焚烧洛阳内外宫殿、寺院及民居,火灭后幸存的宫室只有十分之二、三了。后高欢攻打金墉,长孙子彦弃城走之前焚烧了城中所有的房屋,洛阳遭到惨重破坏。等到武定五年(547),杨之游洛阳时,仅见城崩郭毁,宫室寺观庙塔尽成一片瓦砾,整个洛阳已成丘墟,遥想当年佛寺每年四月初八行像日时的热闹景象,不禁感慨万千,著《洛阳伽蓝记》以留后世。今天,这座故城遗址的城垣轮廓还清晰可辨,分布于洛河两岸。
北魏灭亡以后,汉魏故城就废弃了,自东汉以来,洛阳都市建设三起三落,到隋代重建洛阳时,不得不另移新址。
隋文帝定都大兴城。大业元年(605),太子杨广继位,称炀帝,改洛阳为东京,迁都于此。三月,隋炀帝令杨素及兴建过大兴城的宇文恺主持营建东京,在汉魏故城西18里处营建新都。大业五年(609),改东京为东都。
东京的营建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史载每月征调的民工达200万人,仅仅筑宫城所用的人力,就达80余万人。建造宫殿所用木材要从遥远的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运来,3000人拉一根柱子,下面用铁毂滚动,往往行不到数里,铁毂就损坏了,一天只能前进二、三十里。这样庞大的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告完成,在当时是一个奇迹。筑城的同时,又开凿通济渠,从板渚(今河南荥阳西北)附近引黄河水循蒗荡渠达淮河,疏浚邗沟,引淮河水达长江,连接山阳(今江苏淮安)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西北)间的山阳渎,渡长江沿江南运河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北面在沁水下游开永济渠,南接黄河,东北达涿郡,这便是沟通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
隋炀帝在位13年而亡,唐都长安。唐初废隋东都之名,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称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复称东都,光宅元年(684)改为神都。元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以神都为周都。中宗复位后,仍改神都为东都。
有唐一代,高宗修建了上阳宫。武则天在乾元殿的基址上造明堂,其北造天堂,建筑极为繁华。天册万岁元年(696)正月,明堂和天堂被火焚毁,次年又造成新明堂。武则天延载元年(694)8月,应四夷酋长的请求,于端门外用铜铁铸天枢,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又铸九鼎放在通天宫内。真可谓是“神都”了。武则天死后,天枢被熔毁,明堂被拆去上层。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洛阳中卅路以北,定鼎路东侧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圆形建筑基址,被认为可能是武则天时的明堂。
安史之乱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宫室被焚毁,十不存一,连周围地区都十分荒凉。光启末,张全义为河南尹,在市南筑嘉善坊为南城。经张全义的大力经营,洛阳面貌有所恢复。开平三年(909),朱温迁都洛阳。后唐李存勖灭梁后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洛京,后改为东都。后晋石敬塘攻灭后唐,亦都洛阳。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洛阳,都汴梁后曾有迁都洛阳之意,遭到大臣的反对。当时以洛阳为西京。金人南下,洛阳城为战场,隋唐旧都宫阙,毁坏殆尽。金宣宗贞二年(1274),徙都汴京。兴定元年(1217),以洛阳为中京,设金昌府。
今日的洛阳旧城是金代修筑的,坐落在洛河以北的隋唐东都故址中间。明洪武六年(1373),改洛阳土墙为砖墙,并挖了城濠。明末城墙被毁。清初对洛阳城进行重修,这时的洛阳城,早已没有了昔日神都的风采,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如今,随着白居易的诗句,也许可以神游一番,体会龙门山水之胜,香山泉石之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