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文明进程的见证-安阳

中国古都,文明进程的见证-安阳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前,安阳只是河南省北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市,甚至一度被废并入它县。所以,安阳古都,包括殷都和邺都。这样算下来,安阳为都共计370年。清末,精通金石学的王懿荣发现京城中药铺在卖一种“龙骨”的药材,实则是龟甲和牛肩胛骨,由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地时翻出,卖给京津的药店,一部分被碾碎后治病。古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17.5公里三台村及其以东地,南距安阳市约20公里。

安阳,位于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南部的临漳、磁县隔漳河相望,是京广铁路南下进豫界的第一站。

上世纪末,在安阳西北小屯村发现的甲骨引起了当时京城一些金石学家和古董商的震惊。在此之前,安阳只是河南省北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市,甚至一度被废并入它县。当殷墟甲骨闻名于海内外,中国第一个有确址可考的古都被认定即为安阳殷墟后,安阳这个名字才与那些嗜酒的先民创造的灿烂的殷商文化联系起来,为世人所著目。

安阳是我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之一的看法,始于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谭先生于1982年提出,“殷和邺都是安阳的前身,安阳继承殷和邺成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的都邑。所以追溯安阳的历史,应该肯定它是公元前14世纪至前6世纪中国史前期重要古都所在地之一。”所以,安阳古都,包括殷都和邺都。安阳(殷)与邺虽相距20公里,并且历史上曾被划归不同的行政区划,但两者都处于漳洹冲积扇,曾有过密不可分的隶属关系,安阳的历史,应包括殷都和邺都的历史。其中,殷做为商都273年,邺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春秋齐桓公时,历史上曾有战国魏文候,三国曹魏,十六国的后赵、冉闵、前燕及北朝的东魏、北齐相继都邺。五代的唐、晋、汉三代有所谓邺都,是当时的陪都之一。这人邺都已不是魏晋南北朝的旧邺都,而在今大名县的唐魏州、宋大名府城。这样算下来,安阳为都共计370年。

人们早已知道有关殷墟的故事。在晋代汲郡战国魏襄王墓出土的《竹书纪年》中,便载盘庚从奄迁到北蒙,这里称为殷墟,在邺之南40里。《史记》中也提到过殷墟。长期以来,殷墟是人们脑海中一个不知置放在哪里的棋子,在河南一带游移不定。

清末,精通金石学的王懿荣发现京城中药铺在卖一种“龙骨”的药材,实则是龟甲和牛肩胛骨,由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地时翻出,卖给京津的药店,一部分被碾碎后治病。这些“龙骨”上,有的刻有篆文。王氏意识到龙骨的价值与意义,于是出高价大量收购,引起其他的金石学家及古董商的注意,他们从多方收购甲骨,探询出土地点。后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研究,确认甲骨上的刻画是商代占卜所刻的文字记录,称为卜辞,即甲骨文。本世纪初,经过罗振玉的辗转调查,得知甲骨的出土地点,并前往小屯村考察发掘,收集了大量的甲骨文,编印了《殷墟书契》(前编、后编、续编)、《殷墟书契菁华》等重要资料,进一步断定小屯村一带便是历史上记载的殷墟,即商王都城。

民国17年以后,对殷墟的科学发掘陆续展开,这个早已不为人所知的古都,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今天已知的殷墟范围是: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莘庄,长约6公里;南起苗圃北地,东北至三家庄,宽约4公里,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发现有洹河南岸小屯村东北地的宫殿、宗庙区,洹河北岸候家庄、西北冈、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的王陵区,及宫殿区、王陵区周围分布的手工作坊、居民住地和平民墓葬。

商人起源于黄河下游,始祖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灭夏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不顾臣民的反对,离开原都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周势复兴。史载,从契至成汤14世中曾8次迁都,成汤至盘庚10世,5次迁都,称“前八而后五”。

自盘庚都殷后,加强商王室的统治力量,到了武丁时,商王朝的势力东北达辽宁,西南至川陕,南抵江淮,西面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高原。商最后两代君主帝乙帝辛曾有50年居别都朝歌。帝辛即纣王,昏庸无度,导致民怨沸腾,诸候离心。这时,渭水流域的周人崛起,周武王联合各地诸候,兴师伐纣,牧野(今河南新乡市东北)一战,商兵倒戈,纣王自焚于鹿台,商亡。

商亡后,王室贵族四处逃散,宫室宗庙区渐渐颓毁,沦为丘墟一片。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见武王时路过殷墟,见宫室毁败,遍地禾黍,触景伤怀,遂作《麦秀》云:“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殷民闻之,无不唏嘘流涕。看来,在周初,殷都昔日的宫室宗庙区已种上了庄稼。以后周公平三监之乱,杀武庚、管叔,大迁殷民,安阳商都居人皆空,更为破败,后人称为“殷墟”。

殷墟的土地又经历了无数的春耕秋收,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漳河流域先后兴起了两个重要城市:邺和安阳。

古邺城相传为公元前7世纪春秋齐桓公所筑。后地属晋。战国时设县,属魏。魏文候七年(前439)曾建都于此,以西门豹为邺令。当时魏国中原一大强国,魏文候以邺为其政治中心,经营东方。邺做为古都应从该时算起。

古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17.5公里三台村及其以东地,南距安阳市约20公里。其中邺北城大部在今漳河之北,北临故漳河;邺南城在北城之南,西城相接。由于邺地处漳河从太行山进入平原的地带,因河道突然变得平缓,常易泛滥成灾。魏文候时西门豹为邺令,发动民众引漳河水开12渠,引水灌溉农田,使邺县所在的“河内”地区成为魏国境内最富庶的地区。魏襄王时,史起为邺令,又在西门豹旧迹基础上改建后进行灌溉。后左思《魏都赋》云:“西门灌其前,史起溉其后”。此时农业的发展为后来六朝时屡被选为都城打下了基础。

战国末年,邺城入赵。西汉高帝二年(前195)置魏郡,邺为郡治。东汉中平六年(189),冀州牧韩馥自高邑(今河北柏乡北)迁州治于此。初平二年(191),袁绍从韩馥手中取得冀州,不久兼并幽、青、并三州,邺城就成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中心。(www.daowen.com)

建安元年(196),曹操挟汉献帝自洛阳东迁于许(今河南许昌市东),九年(204),攻克邺城,灭袁氏,从此驻扎在邺,挟天子以令诸候,东征西讨,争霸天下,统一了黄河流域。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自封为魏公,依汉初建群卿百僚之制,在邺建社稷、宗庙,置尚书、侍中、公卿等职。当时黄河流域名义上尚属汉朝,都城在许,但实际上曹操掌握着实际权力,政治中心在冀州、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邺。

曹操对邺城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他首先扩大以邺为中心的王畿之地,以邺都为中心的半径,北面到了河北中西部,东面到了鲁西北,西南包有淇水流域,南抵于河。其次发展邺都水运交通,使其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其三是修复改建引漳灌溉工程,大力发展邺地的农业生产。曹操在春秋旧址上建邺北城,其规划严整的布局在古代都城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黄初元年(220),曹丕代魏,次年移都洛阳,邺成为五都之一。永兴元年(304),幽州都督王浚讨伐王颖,攻入邺城,士卒大肆抢掠,死者甚众,但整个城市建设尚未遭到破坏。永嘉元年(307),汲桑、石勒攻入邺城,放火烧城,大火旬日不灭,杀戮民众万余人,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至此,曹操自任冀州牧开始治邺,到曹丕移都洛阳,邺成为当时北中国的实际政治中心共17年。

十六国时期,北中国又进入分裂状态,后赵石勒攻下邺城,以其义子石虎为魏郡太守镇邺。石勒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但他在位期间,曾多次营建邺城,修缮三台,并于公元331年亲自筹划,重建被焚毁的曹魏邺城。公元335年,石虎即位后迁都于邺,以襄国为陪都。次年开始大规模营建邺都,进入邺都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使邺成为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最奢华的一个都城。

后赵基本上沿用曹魏旧城,但城墙外表全部改用砖砌,这是我国都城中最早记载的砖造城墙。城上每隔百步建楼一座,南门西头的凤阳门楼高35丈,楼颠铸铜凤一对,头高就1丈6尺。邺中民谣有“凤阳门楼天一半”,足见其巍峨。此外,增高铜雀台,修缮冰井台等。宫城内原曹魏文昌殿已毁,石虎在旧基之上建太武殿及东、西二宫,还在原宫殿区内建造琨华殿、晖华殿、金华殿、御龙观、宣武观、东明观、凌霄观、如意观、披云楼等宫室楼观。城外修建了不少园苑宫室,城西的桑梓苑,苑内有临漳宫,城北的华林苑,周围数十里。在襄国和邺都之间,石虎还建造了大小离宫别馆44所。《水经注》描绘说,当邺城全盛时,六、七十里外,远远望去,巍峨壮丽宛若神仙居住的地方。

公元350年,冉闵灭后赵,国号魏,都邺三年,后被前燕慕容所灭。357年,前燕自蓟迁都邺,370年为前秦所灭。十六国时期,邺城为都共30年。

公元534年,魏分裂为东西魏,魏孝武帝自洛阳到关中投靠宇文泰高欢入洛阳,立清河王之子善元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同年,高欢挟孝静帝迁都邺。此时,旧城已受到破坏,政府机构暂居于相州公廨。次年,高欢动员7.6万人拆迁洛阳宫殿材木到邺,在旧城之南营建新宫。539年,新宫落成之际,又动员畿内10万人修筑邺新城,因漳水近城,修长堤以防泛滥,并凿渠引漳水作为护城河。从此新城称南城,旧城称北城。公元550年,高洋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仍都于邺,并继续邺的营建工程。

东魏北齐的邺南城修筑前由李业兴设计,参考了洛阳和邺北城的规模,先画出图纸,说明理由,经审批后方开始营建。其规划设计比曹魏北城更合理,其奢侈程度甚于后赵北城。

北齐后主人称“无愁天子”,荒淫无度。北周建德六年(577),周师东进,晋州告急,消息传至邺都,齐后主还和淑妃围猎,结果兵败被俘,北齐亡。邺都废,改设在邺的司州为相州,清都尹为魏郡,将临漳县自邺城迁至今县西南9公里,同时下令拆毁东山、南园及三台,将砖瓦木料赐送人民,山园之地各还其主。但邺宫殿区仍未破坏,邺仍是相州、魏郡的治所。大象二年,相州总管慰迟迥起兵讨杨坚失败,杨坚发兵攻下邺城,下令焚毁邺城宫室及民邑,把相州、魏郡、邺县的居民南迁至安阳城,原址仅设一灵芝县。至此,这一精心营建的千年名都,在几年内城毁人空,化为一片废墟。后人竞相咏赋,哀叹世事的无常,想当年“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而今“下马登邺城,城空复无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更有刘沧《邺都怀古》云:“昔日霸业何萧索,古木唯多鸟雀声,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中唐时,邺城废址内已辟为耕地,当地人甚至都不知道所耕之地为昔日的魏家园庙,“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元人纳贤曾到过邺镇,在其《河朔访古记》中曾载,邺宫遗址已久为瓦砾,唯三台残迹尚存。邺城废址的淹没,主要由于漳河改道,泛滥加剧。清乾隆年间,漳河南迁,穿南北二城之间而过。今天邺北城城垣已为漳河泥沙淹没,在邺镇正北半里的三台村两侧,还可见高出地面9米的铜雀台和金凤台遗址。邺南城仅见东魏北齐的砖瓦和墓志,地面上已无踪迹可寻。

隋唐以后,相州安阳兴起。洪武初年筑城,明清一直沿用,周围9里余。这时的安阳,是豫北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有“十省孔道”之称。清光绪年间,安阳境内的京汉铁路修成,又有支线通六沟河煤矿,给安阳城市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今日的安阳,旧城区依然保存着古城风貌“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新建城区平坦广阔,绿树成荫。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