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城布局模式转变的角度来看,唐代都城布局中旧有的三城不完整相套式布局逐渐向宋代三城相嵌套的方式转变,封闭的坊市制也过渡到开放式的街巷制。处于唐宋变革期的吴越国都杭州城的布局情况为我们解读“中世纪都城”布局模式向“近世都城”布局模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方向。
俞伟超、宋镇豪曾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阶段进行过研究。俞伟超从考古资料入手,把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形态分为五个阶段:一是龙山时代,是城市的形成期;二是商和西周时代,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三是东周至两汉时期,是都城的密封式规划阶段,这一阶段的规划思想受到了《周礼·考工记》的影响;四是曹魏到隋唐时期,是两京城的封闭式规划阶段;五是北宋至明清时期,是都城的开放式街道布局阶段。[45]
日本京都大学内藤湖南先生,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角度上,提出了以“宋代近世说”[46]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这一学说,经过宫崎市定、谷川道雄等三代京都学派学者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魏晋以前为古代、魏晋隋唐为中世、宋代以后为近世的中国史分期学说。
学界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开始对中国历史上的“都城布局模式”进行探讨。张学锋在《所谓“中世纪都城”——以东晋南朝建康城为中心》和《“近世都城”的出发——以南唐金陵城为例》两篇文章中对“中国古代都城”“中世纪都城”“近世都城”进行了概括性分析。[47]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模式仍然受到《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思想的影响。“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这一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都城呈现出来的多宫制,是古代都城的典型特征。(www.daowen.com)
魏晋以后,都城布局开始发生变化,都城布局模式开始进入“中世纪都城”阶段。“中世纪都城”经过严格规划,坐北朝南,有明确的中轴线,实行单一宫制,并将之安排在都城中轴线的北端;政府的衙署主要分布在宫城之南的中轴线两侧;社会生活空间(外郭城)由里坊构成,其东、南、西三面围绕在宫城,宫城之北设置广阔的禁苑。[48]市场也由“面朝后市”靠近宫城,开始转移到郭城中,并实行着严格的坊市制。[49]
唐末以来,中国都城规制又发生了显著变化,都城布局模式开始向“近世都城”转变。李瑞做了专门的论述,他指出从唐到宋,都城空间形态演变特点由不完整到完整的三套重城形态结构、规矩方正的棋盘型格局到自由灵活的空间形态,封闭的坊市结构到开放的街市结构。[50]而吴越国杭州城无疑是这一转变期的重要代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混战后,城市在空间上大大缩小,五代时期的城市一改中世纪都城那种规则有序的设计思想,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合理、更加活性化的方向发展。[51]
吴越国杭州城依据山川形便,采用了特殊的坐南朝北(宫城在南)布局。这一时期杭州城北部大致采取了三重城制,即子城、夹城和罗城。这与唐长安城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不完整相套式布局[52]不同,采取的是近似北宋东京城的那种嵌套方式。[53]吴越国杭州城的西南方夹城与罗城基本上相重,这与南宋时期临安城基本一致。子城与罗城到南宋时期得到延续,并为南宋时期杭州城宫城、外城[54]的定型打下基础。不过,因为笔者现掌握资料所限,就吴越国时期杭州城内市场布局情况尚缺少系统性研究,这有待于笔者的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