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杭州城水利设施建设成果

杭州城水利设施建设成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解决居民饮水和海水倒灌问题,吴越王在杭州城周围实施了三项重要的水利建设。天宝五年钱镠拟扩大凤凰山王城。杭州城的防海大塘始创于三国时期功曹华信,惟塘以土筑,岁久辄坏。到中唐以后,杭州城仍潮患频仍,海潮或有奔逸入城。但始终未能消除潮患。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利,故江涛不能为害。

杭州城水利设施建设成果

为了解决居民饮水和海水倒灌问题,吴越王杭州城周围实施了三项重要的水利建设。

首先,吴越王钱氏广开“百井”。

吴越国时期,人口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西湖沿岸的“六井”一带。杭城扩建后,人口剧增,为解决居民饮用水,钱氏在城内广开池井,如在涌金门内引湖水入城的涌金池,吴山北麓大井巷的五眼吴山大井,南屏山西法音寺的钱王井,凤凰梵天寺的灵幔井等。钱氏先后凿井最多的是在新扩展的城北一带。杨渭生考曰,“在今杭州下城区百井坊一带,有钱王所凿的九十九眼井称‘钱王百井’。今杭州延安北路保存着一眼古井,即为钱王百井仅存者之一”。宋初,除了“六井”以外,又扩展了水田、水塘、花圃、果园和桑田等。在东北角的艮山门内,东城的菜市门(东青门)郊外,也是蔬菜园和水塘相连的地方。[41]“六井”以东和抱剑营一带,是吴越王的骑兵屯驻地。

其次,设置撩湖兵,治理西湖。

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曾治理过西湖。但到了唐末,因军阀割据,战乱频仍,西湖年久失修,出现了“湖葑蔓蔽”的局面。

贞明二年(916)钱镠请封钱塘湖龙君为广润龙王,并在宝石山麓建广润龙君祠致祭,撰有《建广润龙王庙碑》。

天宝五年(912)钱镠拟扩大凤凰山王城。有一术士献策:“如在凤凰山造宫殿,王气太露,不过有百年而已;若将西湖填平,只留13条水路以蓄湖水,建宫殿为其上,便有千年王气。”钱镠答道:“西湖乃天下名胜,安能填平?况且五百年必有王起,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有国百年,事愿足矣!”

后唐天成二年(927),钱镠专门设了撩湖兵士千人,专职疏浚西湖,清除葑草,加深湖床;宋建隆四年(963)七月,钱弘俶“大阅舟娄舻于西湖”;开宝九年(976)吴越国疏通了涌金池,引湖水入城内运河。随着钱镠对西湖的整治,西湖周围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十余所园林与数百处佛寺、塔幢纷纷修筑起来。如吴山上的秾华园,涌金门外的西园,嘉会门外的瑞萼园,月轮山下的南果园等。据《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四《寺观》载,吴越国时期新建佛寺达200多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开化寺、高丽寺、云栖寺、灵峰寺、宝成寺等;著名的寺塔有六和塔、保俶塔、白塔、雷峰塔与梵天寺、灵隐寺经幢等。(www.daowen.com)

最后,筑塘修堤,阻拦潮患。

杭州城的防海大塘始创于三国时期功曹华信,惟塘以土筑,岁久辄坏。到中唐以后,杭州城仍潮患频仍,海潮或有奔逸入城。唐代杭州刺史崔彦曾在城外钱塘县“南五里”筑沙河塘(堤),开沙河塘。但始终未能消除潮患。每有涌潮水聚涨,“自秦望山东南18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命”。

武肃王钱镠修捍海石塘的情况在《筑塘疏》中有详细记录。“经始于开平四年(910)八月,竣事于是年十月。功成,计费十万九千四百四十缗。堤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折成现在度量单位,一千公里左右),以御江涛。外加土塘,内筑石堤,不辞鞭石畚图之劳,以图经久乐利之计。”[42]

北宋时期杭州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钱氏捍海塘时,提到: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木十余行,谓之晃柱。宝元(1038—1039)、康定间(1040—1041)人有献议取晃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即太守)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配败不可用,而晃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利,故江涛不能为害。[43]

吴越捍海塘在多处都有发现。如1983年在杭州江城路工地,挖地11米深,发现了部分石塘,其外加土塘,内筑石堤。同时期海塘在2014年距离上一发掘地点以北1公里处也有发现。钱氏的这种“石囤木桩法”一直为后世所采用。

吴越国时,钱氏还整治疏浚河道,重新筑起多个堤堰,如北郭有清湖等堰,江干造浙江、龙山二闸(以遏制江潮入河,海潮倒灌),城东有大、小二堰,因时启开,水运大畅,江川河艘,交织城中。[44]这使得杭州城内外诸河得以贯通,南由贴沙、龙山二河达于江,北自上塘、下塘等河下注嘉、湖两郡。同时,又设水寨军,屯兵浒浦一带,常驻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