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越钱王文化论坛:杭州城址的演变

吴越钱王文化论坛:杭州城址的演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代时期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也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州郡级城市,隋唐时期杭州城应当采取的是“子城—罗城”布局模式。而36里96步应该是隋杭州城罗城的范围。谭其骧考证认为,隋代州城大抵在今凤山门南吴越牙城、南宋皇城故址;唐代杭州市区应南起江干,北届今武林门、艮山门的市区。

隋唐时期,杭州城一直只是北不及苏州、南不及越州的二流城市。这种情况直至吴越国时才发生变化。五代时期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也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7]借助钱镠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和后梁开平四年(910)三次大的扩建,杭州城一跃成为一等城市。

杭州本沿袭秦代所置钱塘县,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见于记载。一般认为,秦至西汉钱塘县治在今西湖以西至灵隐一带;东汉时,郡议曹华信立海塘,“县境蒙利”,其后钱塘县治迁至明圣湖北、宝石山东,即今武林路、保健路一带;[8]但也有学者对东汉钱唐县徙治武林门一带产生怀疑。[9]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不去细考,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究,可以知道华信筑防海大塘以后,杭州陆地面积继续扩展,西湖东部得到了一定的开发。据《南齐书·沈文季传》载,485年唐寓之起义,自富阳县顺钱塘江东下进军钱唐,“寓之进柳浦登岸,焚郭邑,彪(钱塘令刘彪)弃县走”。由此可知,六朝时期,钱塘县治当在柳浦附近,即今杭州城南凤凰山东麓,钱塘江北岸。(见图1)

图1 杭州古代城址变迁图[10]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统一全国,废除钱唐郡,始建置杭州。开皇十一年(591),隋文帝命杨素主持营建杭州城。杨素以凤凰山东麓为州治,主持营建州城,周围仅36里96步。陈志坚考证认为,隋代杨素所建杭州城在性质上应是“子城”,大小也应在“十里”左右。[11]但笔者认为,此说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南宋乾道《临安志》卷二《城社》引《九域志》载:(www.daowen.com)

隋杨素州城,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曰:“有城门十二:东曰便门、保安、崇新、东青、艮山、新门;西曰钱湖、清波、丰豫、钱塘;南曰嘉会;北曰余杭。有水门五,东曰保安,南水、西水;北曰天宗、余杭。”[12]

可见,钱湖门、钱塘门等在隋代即已存在,其位置应当与唐代差不多。作为一个州郡级城市,隋唐时期杭州城应当采取的是“子城—罗城”布局模式。而36里96步应该是隋杭州城罗城的范围。

唐代沿袭隋代旧城,并向北拓展。据《旧唐书·地理志》载:“钱塘,汉县,属会稽郡。隋于余杭县置杭州,又自余杭移州理钱塘。又移州于柳浦西,今州城是。贞观六年,自州治南移于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戍,开元二十一年,移治州郭下,二十五年,得还旧所。”[13]由此可知,隋代在余杭置杭州,后州治由余杭迁至钱塘县治所在的柳浦西(即凤凰山麓的柳浦,今杭州城南江干的南星桥一带[14]),而这里基本上成为隋唐时期杭州的州治所在。唐代实行的应是杭州州城和钱塘县县城双城制。贞观六年,钱塘县治“去州十一里”;后来移治到新城戍(即由凤凰山东麓江岸逐渐向北拓展到今吴山东麓的鼓楼一带);开元二十一年,县治又“移至州郭下”,应该在位于柳浦西的州治附近;开元二十五年,移回到“去州十一里”的地方。但因方位不明,故县治地址未能确定。有学者考证,唐代钱塘县治在宝石山东的武林路附近,但按照度量衡测算,似远不止唐“十一里”。[15]不过,按照白居易“州旁青山县枕湖”的诗句可推知,县治应在西湖附近。再由其《自湖上归入钱湖门经由万松岭还州治》[16]一诗可知,白居易从西湖回州治,需要经过钱湖门、万松岭。唐代钱湖门不知何处,但从宋代钱湖门在万松岭附近推测,唐代钱湖门也应在此处。它应是唐代杭州城罗城上的一个城门。谭其骧考证认为,隋代州城大抵在今凤山门南吴越牙城、南宋皇城故址;唐代杭州市区应南起江干,北届今武林门、艮山门的市区。但筑城年代已无确考。[17]笔者认为此说甚确。

唐代时期,杭州城建设有两项重要举措。一是咸通二年(861年)刺史崔彦曾在杭州钱塘县“南五里”开沙河塘。[18]南宋王象之提到:“河有三,曰外沙、中沙、里沙。”[19]嵩山考曰,外沙河南自吴山脚下望仙桥,东北循今江城路、大学路、光芒路,至艮山门达于运河。[20]里沙河即今菜市桥河;[21]中沙河今已无考,疑当介于外沙河与里沙河之间。二是唐德宗大历年间,刺史李泌在今涌金门、钱塘门之间,分开水口六,导西湖水入城,潴而为六井;唐穆宗长庆中,刺史白居易复加开浚。自是,居民日繁,城邑开始向北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