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守韩老师的教学方法赢得一致好评

马守韩老师的教学方法赢得一致好评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原来十分落后,全边区99%的人口是文盲。1943年3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徐特立和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联名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座谈会,绥德分区专员袁任远参加了会议。马守韩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光荣地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马守韩老师的教学方法赢得一致好评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原来十分落后,全边区99%的人口是文盲。抗战爆发后,边区党组织民主政权遵照《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行毛泽东提出的国防教育思想与抗战教育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边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成立。1939年11月,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发展边区教育,提高边区文化的决议》。1942年6月25日,边区政府第25次政务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调正边区各直属学校的决定》,明确规定绥德师范定边师范为培养地方国民教育师资的中等学校,米脂中学为培养青年知识分子的中级学校。同年3月3日,边区政府民政厅在《给各分区县市关于干部问题的指示信》中又指出: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准与理论水准是今年干部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绥德分区为加强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

1943年3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徐特立和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柳湜联名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座谈会,绥德分区专员袁任远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边区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改变教育方式,依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需要编写教材。4月19日,边区政府发出指示,要求将大多数甚至全部小学交给地方群众办,做到每村有一个民办村学,在村学协助下办冬学、夜校、识字班、尽力扫除文盲。

在民办公助方针的指导下,在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基础上,绥德分区民办小学发展迅速,而且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据统计资料显示:至1944年底,绥德分区已经建成各类小学410所,入学学生110000多人,儿童入学率达到27.8%,成人扫盲教育卓有成效。米脂县高家沟村坚持群众办学的方针,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学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完全按照群众需要而定,学生学到能写会算就毕业。教学时间分为全日制、半日制两班,农忙放假,农闲上学,学校成为本村文化政治活动中心。这种类型的民办村学,深受群众欢迎。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创办的小学,教育对象包括儿童和成年人,其最大特点是全体学生都不脱离生产,分早班、午班、夜班授课,教学内容根据群众需要决定,打破了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界限。

1942年春,米脂中学成立教学研究会,设数学、国文、理化、博物、英文、史地与公民、音美体等几个教研组,不定期交流教学经验和自编各科教材。国文教学中,将毛泽东、鲁迅等人的文章编入教材,使学生既受文学教育又受革命教育。教师张养吾在国文教学中总结出“了解学生、掌握教材、联系实际、灵活教学”的经验,概括出“道德、学问、文章、事业”八字教学原则,1944年,在边区文教工作会议上介绍交流了米脂中学的先进经验。1945年9月,米中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习四法:①预习、听讲、复习密切结合;②学习要眼、耳、口、手、心到,最重要的是心到;③个人努力与集体研究结合;④联系实际,参加实践活动。其先进经验曾在边区各地广泛推广。

1940年春,吴堡县民主政权建立后,在太平寺创办了完全小学,办学经费除庙会收入外,由县政府拨款解决。将受日军炮火威胁的宋家川高等小学搬迁到任家沟村。1940年,全县有小学生917人,1941年增加到1341人。1941年,全县招收小学教师45人。识字班增加688人,全县参加识字班的学员达到4102人。全县兴办冬学135处,学生2560人。任逢华在扫盲识字等社会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多次出席陕甘宁边区和绥德分区先进代表会议。1942年8月,吴堡县政府在辛家沟小学设立试场,通过考试从53名报考人员中录取35名小学教师。1943年2月,又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小学教师19名,进一步加强了小学教师队伍。1944年,全县增办民办公助小学17所,冬学149所,入学人数达到2607人。常年读报组由1943年的91组,增加到123组,参加人数729人。办常年识字班86个,参加人数986人。

1944年10月,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后,绥德分区各县不脱离生产的群众识字教育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读报识字组、夜校、午校、半日校、轮学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迅速发展。这种群众识字组的教学时间,随季节及生产忙闲而定,既不误生产,又不误学习文化。绥德县王家桥村,以生产组织为基础建立的识字组,教学以不误生产为原则,采用子教母、夫教妻、民教民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绥德县小学生刘佩珍、米脂县小学生刘安信,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被誉为“小先生”。(www.daowen.com)

子洲县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教育。1942年秋,全县有完小6所,中心小学7所,普小25所,教师83人,学生1872人。但学生流动量较大,实际到校上学的学生只有1300多人。1943年春,实行了精减裁并,全县设立完小5所,中心小学4所,普小20所,教师62人,学生1834人。1944年,提倡民办学校,全县有小学24所,学生达到2176人。1945年上半年,由于饥馑,减少学生237人。当时提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产、学与用三结合的办学原则。各学校组织秧歌队到乡村宣传。第一完小自编《二流子转变》等文艺节目,深入三川口等偏远山区下乡宣传,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仅1944年上半年,各完小种棉8.5垧,洋芋6.5垧,瓜菜6垧,其他作物3.2垧;纺线128.5斤,养羊3只,养鸡31只,同时还参加植树造林活动。马蹄沟完小教导主任马守韩,注重学用结合,将10多门课程分类合并讲授。国文课强调学习记账、写路条、计划、报告、文约等实用知识。算术课除学习一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外,特别强调珠算学习。自然课主要讲授生产劳动的方法、技能知识。地理课重点讲授陕甘宁边区的地理、历史知识,各抗日战场的战争形势和战争分布。马守韩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光荣地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解放日报》刊登报道《工农干部当了完小教导主任——记子洲第五完小教导主任马守韩同志》。马守韩老师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将“施政纲领”“十大政策”“租佃条例”“婚姻法”等作为公民课向学生教授讲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938年至1943年,米脂县城南关、李家坪、拓坡寺、驼耳巷、武家坡创办了中山民众学校。1941年,县抗日救国会响应边区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大力兴办冬学。当年,印斗区吕家硷、杨家沟区罗家硷等村创办公立冬学,农民除识字学文化外,同时接受抗日救国教育。课本以边区教育厅印发的《抗日三字经》 《民众课本》为主,辅以算术课等。1944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出《冬学指示信》后,全县开办全日制、半日制、夜校等各种类型的学校20多所,成立长年读报组、识字组830个,学员达到9298人。不少小学师生义务承担冬学教师和“小先生”,有力地推进了识字学文化运动。县城东街小学儿童识字组的小学生,利用早晚放学回家时间向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邻居教字学文化,老师定期走访,检查督促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高家沟村自卫军排长高怀山积极发动群众创办民校,全村50户仅有一人识字,在他的宣传动员下,全村33名儿童入学,变工队、互助组的大部分农民和妇女也积极参加民校学习。该村被边区政府树立为群众办学先进典型。同年10月,高怀山出席了边区文教代表大会,获特等奖,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城关赵老婆等开办的妇女学校,被边区政府树立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杨家沟、姬家石沟、白家沟、刘家湾等村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办起了民校,由乡文书、本村文化人和邻村小学教师义务授课,还邀请扶风小学教员教唱革命歌曲,请乡长宣讲党的政策法令,受到了边区文教代表大会的表扬。姜兴庄小学抽出一名教员办民校,一校变三校。米脂女校创办妇女识字班,动员广大妇女参加识字学文化运动。官家湾村创办的一揽子冬学,按照生产情况和识字程度分编5个小组,分组分时段学习,其教学经验曾在边区各县交流推广。至1946年10月,全县冬学增至110所,学员达到3762人。通过大办民校、冬学,使全县部分农民达到脱盲和半脱盲的文化水平。

1943年底,绥德分区各县、区、乡,创办冬学905所,其中50个区每区办学1所,322个乡办冬学644所,参加学习的干部群众30715人。1944年间,习仲勋多次深入绥德分区各县调研,他总结子洲县周家圪崂办冬学的经验,撰写《开展冬学运动应掌握的方针》同年11月23日的《解放日报》发表。该文阐述开展冬学运动的方向,对绥德分区各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在干部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方面,绥德分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42年,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队移驻子洲县苗家坪、马蹄沟、周家硷等地。1943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抗大总校第八期学员与第二、第三分校合并,校址迁驻绥德,校长何长工。总部设在城外西山寺,学员分别居住在寺沟、落雁砭、辛店、延家岔等地。抗大第二大队移驻清涧,队部驻痘神庙。2月下旬,抗大第七分校及附属陆军中学1000多名学员,在副校长喻楚杰率领下,由晋西北兴县出发,西渡黄河到达绥德,营连干部队与抗大总校合并。抗大总部和抗大七分校移驻绥德后,对分区各地的社会教育和干部培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推动了绥德分区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事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