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分区各县,地处偏僻的陕北高原山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工业企业一无所有,仅有极个别的家庭小手工业作坊,工业经济十分匮乏。抗战爆发后,绥德分区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指导下,冲破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封锁,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扶持和加强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以期达到抗日战争的物资供给和经济需求。当时,由分区政府和八路军三五九旅协助创办的工矿企业主要有:
民生纸厂
1939年,由米脂绅士艾斌卿投资4000元边币、法币创办,雇用4名工人。1942年,又由边区政府投资贷款10万元、小米30石,同时还吸收私人股份扩大生产经营。拥有工人60多人,日产纸4000多张。
三五九旅纺织厂
1940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绥德砭上、龙湾分别创办纺织厂。砭上第一纺织厂主要生产棉布,龙湾第二纺织厂主要生产毛毯。两厂共有织布机4架,木机60架,织毛机21架,织毯机4架,工人200余人。一厂月生产宽幅布800匹,小幅布500匹。二厂月生产小幅布300匹,军用毛毯50条。
大成丰丝厂
由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清涧投资创办,有工人10多人,主要生产湖绉、手帕、手巾。另外,清涧县城有小丝绸作坊10多家,织绸机30多架,织帕机5架,年产丝绸6570匹(5丈为1匹)、手帕1825打,毛巾1800打(每打12块)。
米脂织袜厂
由八路军七一八团创办,有织机4架,每架织机日产袜2打。
徐家河煤矿(www.daowen.com)
1941年3月,由八路军三五八旅与子洲当地政府投资合建,1942年投产,有职工240多人。
洞则沟煤矿
1943年,由八路军七一五团在子洲县筹建,军民共营,按股分红。有工人30多人,日产煤10000公斤。
绥西办事处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和加强对炭窑的建设、生产,狠抓工会工作,开展劳动竞赛,奖励劳动英雄。1942年,建成炭窑29口,有煤炭工人604人,日产炭216公斤,年产炭达到38880公斤;1943年,新增炭窑2口,日产炭242公斤,年产炭45657公斤,较1942年增产6777公斤;1944年炭窑增加到36口,工人增加到772人,产量比1943年大幅度提高。
万合毛织厂
1942年,由姬伯雄在米脂创办的私营企业,主要设备有手拉毛织机2架,织棉布机2架,栽绒毯机2架,总投资60000元,从业工人20多人。年产毛料300丈,土棉布1400丈,二四栽绒毯18块。1943年,边区政府投资20万元入股,同时吸收股金26万元,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年产量比1942年提高8倍。1944年,边区政府又投资15万元,小米100石,羊毛5000公斤,群众入股小米50石,从业人员增加到40多人,产值大幅度提高。
白家沟织绸厂
1940年,由三四家私人投资在绥德县城白家沟合办,有织机2架,工人2名,学徒工3人,主要生产丝绸和箩底。
在创建企业和发展工业、手工业的同时,绥德分区各级政府和驻绥八路军还特别重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子洲县充分利用马蹄沟十里盐湾的有利条件,在阳坬、三川口、盐淋圪堵、三皇峁等地开采盐井115口。八路军三五九旅又投资5.4万元,在三皇峁开采盐井10口,有工人近百人,年产盐1380担(1石约合400斤)。1942年,全县从事产盐生产的工人达到700多人,产盐量达到6069.9石,合243公斤。1943年,产盐6669.8石,合267公斤,两年来,盐产量增加了70万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